摘 要:研究生作为国家培养的高层次人才群体,在当前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承受着来自就业、学业、生活、情感等各方面的压力,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关键词:职称论文发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
近期研究表明,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低于同龄人的平均水平[1]。近年来,研究生的就业压力、竞争压力、科研压力使得研究生心理问题逐年增多[2]。继而由心理问题引发的研究生心理障碍、抑郁以及其他犯罪案例也日益增多[3]。笔者旨在研究目前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探究有实效性教育的有效途径,指导研究生用正能量去对抗生活中的挑战。
1.理工类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由于教育方式、管理模式的不同,研究生的所学所感是和本科生不一样的。作为理工科的学生,他们的心理问题更是有着与其自身专业相关的特点。
1.1与人交往意识淡薄
与文科类学生相比,理工类研究生的学习模式较为单一、生活方式相对简单。同时,因科研工作独立的特点,学生在个性方面也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大部分学生较为看重个人的科研能力,而忽略了与他人的交往。故此,在研究生中,普遍存在着与人交往意识淡薄的现状。当学生在与人交往中出现挫折时,有一部分学生会不知所措,不积极的寻求帮助,进而陷入困境而不能自拔。
1.2精神抑郁逐渐出现
据有关调查显示,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可能超过癌症,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病的人类第二大疾患[4]。也有调查表明,作为理工类的研究生,新生入校后,研究生阶段的学业主要以科研为主,面对学术性较强的科学研究,在科研成果与预期目标差距较大、科研压力较大的情况下,研究生不免会出现意志消沉、情绪低落等现状。另外,在与人交往意识薄弱的情况下,精神抑郁已经成为研究生心理健康的首要杀手。
2.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
随着研究生基数的逐渐增多,研究生管理已经以校院二级管理模式为主。在这种方法的管理下,研究生处和二级学院都来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研究生处主要负责研究生的学位管理、学籍、考试等工作。二级学院负责具体的研究生事务管理工作。在此种管理模式下,研究生处、二级学院、研究生导师均可直接面对学生,构建了广泛的管理面。但在某种程度上,对于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情况,确是多方均“无暇顾及”。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2.1培养目标忽视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研究生培养较为重视的是达到何种科研能力、在完成学业过程中是否遵守学术道德等。而对于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确没有一定的标准。这也将产生在培养过程中忽略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以至于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渐“边缘化”。
2.2重科研学术而轻心理健康教育
在研究生阶段,完成科研任务、发表高水平文章,已成为研究生阶段的首要任务。在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是导师评价学生能力素质所考虑的首要因素。而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情况等其他方面的问题,管理人员以及导师却不是十分的关注。
2.3缺少专业教师而畏心理健康教育
但在实际的工作中,掌握一定心理健康知识的研究生管理负责人却不多。虽在研究生新生入学时,有专业的心理教师对学生的人格进行测试,但测试结果何时反馈到管理人员手中、对于反馈的信息进一步解释、对于问题学生的进一步教育均缺少相应的跟进。
3.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3.1构建完整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首先,各个管理层面均要高度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工作。其次,构建研究生心理健康监控体系,即在新生入校时,通过专业的心理测量筛选出重点教育对象。在接下来的再教育过程中,各方管理人员均要对其进行积极的关心与帮助。并在学校范围内,建立有效的咨询机制,指派专业的、有责任心、有职业道德的心理咨询师,专门负责接待学生的咨询。
3.2强化导师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在现阶段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下,导师是研究生的最主要的责任人,他们参与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故其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着较为重要的地位。在研究生培养阶段,导师不应该仅仅只关注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应当积极参与到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善于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在指导研究生完成学业同时,做好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工作。
3.3开展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随着近年来的不断扩招,毕业生基数的逐年增多,药学专业的就业虽然依旧是朝阳状态,但在时代背景下,也不免受到一定的影响。另外,随着学生群体的不断变化,“90”后纷纷进入研究生阶段,他们对于就业方向的把握、职业生涯的规划缺少一定的自主性和准确性。当面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困惑时,学生期望得到一定的帮助和指引。开展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仅能够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方向,更重要的是从专业角度解决了学生的求学、就业等问题的困惑,能够使他们更专注于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综上所述,在高校,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成为其培养目标的重点之一。在这过程中,需要高校研究生管理部门、研究生导师多方配合、共同努力,提高对研究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并付出实际增强研究生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吴钰.硕士研究生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131-133.
[2]徐敏,张扬.中国近20年研究生心理健康研究述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28(11)16-18.
[3]马喜亭,李卫华.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生活压力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4)91-96.
[4]南都社论.关注抑郁症,去除面对逝者的无力感N.南方都市报,2012-03-21(2).
上一篇:数学教学论文研究有什么意义
下一篇:影视广告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