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技术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杂志博物馆陈列架起沟通观众的桥梁

发布时间:2015-04-25 15:14:42更新时间:2015-04-25 15:15:24 1

  摘 要:随着博物馆事业的不断发展,如何让藏品与观众进行沟通,是现代博物馆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沟通观众的桥梁正是博物馆陈列。本文将结合博物馆案例进行分析,认为只有在科学系统指导下,完善展陈过程,增强对展陈背景的认识,并大胆尝试多种展示手段相结合的陈列语言,才能达到沟通藏品与观众的目的。

  关键词:《中学课程辅导》,博物馆,陈列展览,沟通

  2014年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提出了“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的国际博物馆日主题 。该主题强调博物馆是根植于现在、保存与沟通过去的鲜活机构,将全世界各地的观众、各代人与他们的文化紧密联系起来,让现在和未来的各代人更好理解他们的根源与历史。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博物馆必须重新考虑其传统的使命,研究吸引更多观众的新策略,特别要不断改进展示藏品的传统方法,以便参与社区,与公众保持联系。[1]可究竟如何使藏品同观众进行沟通才能让观众感受到藏品所蕴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便成为了摆在博物馆人面前的一个难题。

  一、 博物馆陈列的定义与作用

  由王宏钧先生主编的《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一书中对陈列的论述是:“博物馆陈列是在—定的空间内,以文物、标本为基础,配合适当辅助展品,按一定主题、序列和艺术形式组合成的,进行直观教育和传播信息的展品群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 · 博物馆卷)中对“博物馆陈列”所作的定性叙述是:“以文物、标本和辅助陈列品的科学组合,展示社会、自然历史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和规律或某一学科的知识,供群众观览的科学、艺术和技术的综合体。”

  这些阐述比较全面和概括地反映了我国现代博物馆陈列的概念。在博物馆界,陈列是一个极受关注的问题,是博物馆各项业务工作的综合展示,是使观众最直接感知到藏品内涵和博物馆教育主题的渠道。由此可见,陈列展览在现代博物馆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二、博物馆陈列中的问题

  随着博物馆事业的不断发展,博物馆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但博物馆却也同样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越来越大的挑战。单就博物馆陈列而言就存在着诸如博物馆陈列布展工程脱节、陈列布展缺乏文化内涵支撑、陈列语言的缺乏等问题。

  博物馆的陈列布展工程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较强的工程,按照流程可分为总体策划、内容策划、形式设计、施工布展等环节。该工作强调形式设计同施工布展一体化,只有形式的艺术性同施工布展相结合才能使展览结构更加完整。在国外,博物馆的陈列布展从总体策划到施工布展都是由一个团队负责完成。而在国内,许多博物馆的陈列布展都存在着总体策划是一批人,内容策划、形式设计是一批人,施工布展又是一批人,工作环节脱节,工作状态不能延续的问题,使得博物馆的陈列布展总会遇到设计看似完美却无法实施的窘境。

  除此之外,陈列布展缺乏文化内涵的支撑也是一些主题类展馆经常会遇到的问题。由于策划设计人员对于陈列主题的认识不够,对于陈列背景了解较少,没有做好策划和前期准备,在策划设计的过程中就容易产生一些内容粗糙、水平低下的设计方案,使得展览陈列的内容只停留在表面层次,无法达到沟通观众的目的。

  除上述两个问题外,如今问题最大的还是有关陈列语言的问题。博物馆陈列多以板、架、辅助展品为主,并通过图像、文字、声音、实物等传播媒介向观众传达其特定的文化信息和教育主题并以此达到沟通观众的目的。但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观众对于展览诉求的不断提高,观众早已不再满足于“填鸭式”的陈列方式,博物馆也不想被观众看作让人望而却步的殿堂 。因此,陈列语言的运用也就变得重要起来。

  三、 博物馆陈列如何架起沟通藏品与观众的桥梁

  沟通是指信息传与受的行为,发送者凭借一定的渠道,将信息传递给接收者,并寻求反馈以达到相互理解的过程。虽然不同类型博物馆藏品类型不同、教育启发的方向不同,但沟通藏品与观众的渠道却是相同且唯一的那就是——博物馆陈列。而博物馆陈列究竟如何架才能起沟通观众的桥梁,说白了就是要解决上述的几个问题使陈列变得更加完美,让观众更加满意。

  首先,陈列布展工程脱节的问题存在已久,要想改变现状必须要从制度上进行转变。博物馆的陈列不同于其他建筑装饰工程,它有着自身的特殊属性和规律性,所以既不能套用其他行业的建筑装饰过程让不同部分由不同团队完成,也不能套用其建筑装饰标准只凭借装饰资质来为陈列设计招标。博物馆必须制定出符合本行业的设计规范和制作标准,这样才能保障其陈列达到应有的社会效益。

  其次,在把握了陈列布展整体工程的同时也要注意陈列展览的文化内涵。在一个展览中,展览的文化内涵就是整个展览的灵魂,对展示背景、文化内涵的了解是否透彻,将直接影响展览的历史纵深与传播的活力,也可以说,准确深刻的把握展示背景就是把握住了陈列展览的灵魂。因此,要做出具有文化内涵的展览就需要策划人员具有相对较高的历史文化修养和准确定位、把握、熟悉有关展览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推出既具科学性又具艺术性展览设计方案,才能让观众深入其中,与展品沟通,与主题共鸣。

  最后,科学运用多种手段相结合进行展示设计的陈列语言是沟通观众的有效方式。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博物馆陈列设计中广泛使用高科技传媒手段,以此来扩大信息的输出量,激发观众的参观兴趣和求知欲。传统的分类陈列方式是将标本实物按照一定的主题和序列进行摆放,比较单调乏味,参观起来无论是对观众体力还是耐心都是极大考验,而非专业观众更是提不起兴趣,来过一次就不再想来第二次。这种展示方式也是博物馆离观众越来越远的原因之一。而当今的博物馆陈列强调寓教于乐,将科学内容和艺术、技术紧密结合,以向观众提问、再做出回答的方式,充分调动观众的参观热情,激发观众的求知欲望,让观众在游戏、动手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见识。[2] 因此,不少博物馆都在陈列展览中增添了大量的多媒体技术和互动系统的应用,并以此来激发观众兴趣,吸引观众。虽然不少博物馆都对此进行了尝试,但为何如今这种方式的运用范围却十分有限呢?

  在分析之前,根据需要,我们先将陈列展览按照其展览的形式大致分为以实物为主的实物性展览和以图像、文字、声音为主的非实物性展览。在非实物性陈列的展览中多媒体以及互动系统的应用效果较好,尤其是科技馆、自然馆中多采取这种展陈方式。如上海的苏州河展示中心——梦清馆,在陈列展示中采用了大型多幕立体剧场——《苏州河的诉说》,融合了机电一体化模型、真水河流场景,以及多媒体3D高清影视制作等声光电展示手段展现了苏州河命运的转变,变幻的场景,投影在大屏幕中的河流,让观众从视觉到精神都受到了强烈的感染和冲击并产生出“珍惜”与“保护”的情愫。 再比如说中国菇菌博物馆,在其序厅中利用现代数码技术结合中国传统的水墨动画,使参观者在唯美的水墨动画中了解菇菌的生长环境及形态,在打破了传统菇菌影片视频拍摄和外形示意动画等传统手段的同时还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带给参观者意想不到的震撼。

  尽管多媒体及互动技术在非实物性展览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在实物性展览中却较少运用,大部分实物性展览只采取简单的触摸屏和个别的影像展示手段。因为在实物性展览中,博物馆更多的希望参观者能够全神贯注的关心实物所蕴含的历史、艺术价值,远离尘世喧嚣,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但实际上,非专业的观众在对实物性展览进行参观时更多的是停留在看热闹、看稀奇的阶段,因此,更大胆的利用多种展示手段相结合的陈列语言,可以让参观者更深切的感受到展品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帮助参观者进行理解。虽说这样的展示方法会收到良好的展陈效果,达到沟通观众的目的,但是在运用互动式陈列时,还应坚持科学系统的指导,仍应突出展品,不能为讨好观众而一味地求新、求异,落入俗套。

  结语

  时代在不断地变化,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会随之越来越高。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博物馆就应时时关注自身发展,适时调整发展方式,改正自身问题,重视博物馆陈列这一桥梁,更好的与公众沟通,为公众服务,让现在和未来的各代人更好理解他们的根源与历史。

  参考文献

  [1] 本文材料来自ICOM 网站

  [2] 陈开宇 . 与岩石的对话──博物馆陈列设计探索与实践[J]. 装饰.总第191期2009.03.第31页

  [3] 王宏钧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12.第1版

  [4] 国家文物局 .博物馆陈列艺术[M].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7

  [5] 陆建松.郑奕. 全国博物馆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J]

  [6] 郑宪 .展馆的文化力量[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11.01.第1版

  作者简介:曲欣劾(1993-),女(汉族),成都市,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本科在读。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jiaoyujishulw/51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