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论文发表期刊推荐《中学语文教学》是在吕叔湘先生倡议下于1979年创刊的,叶圣陶先生亲笔题写刊名,刘国正先生曾任副主编,是行业内的龙头刊物之一。多年来,本刊始终恪守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在注重理论研究的同时密切关注教学实际。本刊的权威性、高品位与实用价值都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
【摘 要】随着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得到许多国家的普遍关注。与此相反,当下国人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却很低迷,学生也不例外,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续发展。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如何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责无旁贷。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如何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责无旁贷。教学中,语文教师如何让传统文化得到发扬呢?
一 概论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是先辈们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习惯。中国传统文化既不单单地等同于儒家文化也不是简单地把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相加,而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凝聚之学,其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2)兼容之学,尽管古代中国在某些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在文化中还是吸收了外来文化;(3)经世致用之学,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天人合一为出发点,以修身、治国、平天下为落脚点,力求实现其社会价值。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我们要辩证地分析吸取其精华部分为我所用,为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服务。
二 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方法
传统文化的传承离不开语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国学的兴趣,从而让他们从学生时代起就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价值观。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钻研教学大纲,提升教学效果
当今教育讲究素质教育,教师不可仍以“一切为了高考”作为教学的目的,上课时按部就班,以文解文,枯燥乏味,进行“填鸭式”教学。如此教学,学生对语文课很容易就失去兴趣,何谈爱上传统文化。要向学生传授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基本出发点,采用灵活多变的适合学生的授课方式,提升语文教学效率。然后再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地教给学生,使学生深受传统文化之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学生身上打上深刻的文化烙印,成为他们受用一生的人文素养。
2.挖作家背景,寻文化源头
任何一篇作品都深受作者自身的文化素养及其所处时代影响,教授课文时可适当地对作者进行介绍,这样既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找到文化源头。如《过零丁洋》一文是一篇爱国诗歌,讲授此诗歌时可穿插讲述学生非常熟悉的古代爱国诗人文天祥的生平事迹及其重要作品。文天祥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民族英雄也是大文学家。二十岁考取进士,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1276年,元军迫近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他被派往元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群众的救援,由海路至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击元军。曾一度收复了一些失地,后被元军打败,退入广东,转战海丰、潮阳一带。1278年12月被元军所俘。后被押送元大都(今北京),囚禁三年,迭经威逼利诱,受尽百般折磨,宁死不屈。于1283年1月9日在柴市从容就义,表现出坚贞的民族气节。其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名垂千古,家喻户晓,学生都非常熟悉,通过这样一番讲述,学生因为对文天祥的了解,自然对其作品《过零丁洋》难以忘记,而作者的情操、品格也一定会萦绕于学生们的心中,对他们产生深刻影响。
3.与学生价值取向共优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与学生价值取向共优化指的是把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与学生的精神、人生发展需求相结合,唯有如此才算是真正地发挥了传统文化的作用。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注意把传统文化与学生的精神需求相结合,建立师生民主平等关系,激励学生敢于表达、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在观点的碰撞中闪耀智慧光芒,让每个学习者都切实地感受到把古人思想和自己的思考结合起来的乐趣和收获。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准确把握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找出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自己先认真研读,找出经典中的经典,然后将一部分有价值的经典内容拣选出来给学生们看。教师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独特而强大的功能,竭力引导学生感受、感悟传统文化底蕴,使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确实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教学方式上,注重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课堂内外的互动,把书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历、人生追求相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为语文教学服务。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既学文化,又学做人。
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需要每一个人的关注和努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担当重任,引导帮助学生学好传统文化,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能永远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