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作为语言大师,《红楼梦》的写作自然离不开对修辞格的运用,巧妙运用修辞格对于增添作品的语言魅力至关重要。《红楼梦》中寄名林黛玉的诗作有二十余首,其中《葬花吟》《秋窗风雨夕》和《桃花行》三首是林黛玉感伤身世最具代表性的诗作,我们称之为“感怀诗”。下面就以这三首诗为例,从修辞格的角度浅析曹雪芹的修辞语言。《教育观察》创刊于2012年,是获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复创刊的学术期刊,由广西师范大学主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主办。2013 年,《教育观察》改为 旬刊。《教育观察》(上旬)主要面向高校的教师、教育研究人员、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及学生,稿件应突出理论性、前瞻性、指导性及实用性,应能引导教育观念更 新、促进高教改革、推动学术进步。
[摘要]《红楼梦》中林黛玉所作《葬花吟》《秋窗风雨夕》和《桃花行》三首诗,是林黛玉不同生活阶段感伤身世的最具代表性的诗作,也是修辞运用最为丰富的诗作。主要运用了反问、拟人、顶真、夸张、双关等几种修辞格,曹雪芹极富魅力的修辞语言成功塑造了深入人心的林黛玉形象。
[关键词]林黛玉,感怀诗,修辞格
一、发人深思的反问
《葬花吟》中开头两句“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即以反问起笔,意在引起读者的注意,落花无意,人却有心。将漫天落花暗指孤苦无依的自己,反问的语调表达的却是肯定的语气,将全诗悲伤的格调凸显出来。又如“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等反问都从侧面描绘出愁苦少女林黛玉满腹疑问,欲求不得的情态。在层层反问中,作者逐渐由“落花无人怜”向“侬死无人葬”转变,到诗的结尾“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过渡自然贴切,不留痕迹地把全诗推向高潮,使读者不得不惜花怜人,从抒情主人公的角度出发,为林黛玉的孤苦命运悲哀不已。《秋窗风雨夕》中“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句,是林黛玉因这突然到来的风雨,惊破了绿色的幻梦,预感自己短暂的青春即逝,勾起读者无限的同情和感慨。反问修辞的运用,同平铺直叙的表达比较起来,语气更加强烈,加重了语言的力量,激发了读者的感情。
二、富有灵气的拟人
林黛玉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付自然与人性,感情无所释放的林黛玉确信有“花魂”“鸟魂”的存在。这既能体现出林黛玉情感的纯洁,又表现出她感情的细腻。拟人修辞格的运用使她的诗悲伤中又带有灵气。如《葬花吟》中:“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一个“不管”把柳榆争艳而桃李飘零突显出来,通过拟人暗喻了那些在贾母面前争宠的主仆的嘴脸,与自己无人问津的悲哀。又如“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太无情”实际上是对黑暗现实的痛斥。再如“杜鹃无语正黄昏”“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等句,这些自然的事物在林黛玉笔下似乎也拥有了林黛玉的情感,与林黛玉同悲共忧,使黛玉的诗歌悲之愈深,情之愈浓。
三、环环相扣的顶真
运用顶真修辞格,不但能使前后诗句更加连贯,韵律流畅,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加强诗歌的紧凑感。顶真又可以分为直接顶针和间隔顶真。直接顶针如《葬花吟》中:“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句中两个“天尽头”体现出了林黛玉思绪的连贯性,也烘托了寻找“香丘”的那种虚无飘渺的氛围。间隔顶真如《桃花行》中“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把“花”与“人”结合起来,照应了诗前“帘中人比桃花瘦”一句。采用顶真的修辞目的,还与“时光飞逝,红颜易老”的句意相关,节奏感急促的语言象征了匆匆流逝的青春。
四、浓墨渲染的夸张
夸张是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对事物的特征加以合情合理的渲染,因此,使人感到真实可信。夸张又分为扩大夸张和缩小夸张,如《代别离》中“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就属于扩大夸张,这里将“泪”与“雨”交织在一起,深化了“绛珠仙草还泪报恩”的主题。“风雨几时休”含有何时能了断自己的愁思之意,“泪洒窗纱湿”用夸张的修辞方式极言林黛玉愁之深、泪之多。又如《桃花行》中“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即为缩小夸张,用桃花来体现主人公的“瘦”,使林黛玉面容憔悴、�骨嶙峋的情态跃然纸上。
五、寓意深刻的双关
林黛玉的诗歌不是简单的抒情,而有更深一层的内涵,“言在此而意在彼”,她的诗歌大多采用了语意双关。如《葬花吟》中“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意在感叹自己红颜易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更可谓是林黛玉内心的独白,意在将自己高洁的性情与污浊的现实作对比,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林黛玉表现出来的是不愿受辱被污、不甘屈服的孤傲高洁的性格。“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意在表达自己所处的环境的凄凉,等等。双关的应用使诗句的含义更加丰富,真正做到了“语短情长”。
曹雪芹用自己生花的妙笔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感情极为细腻、才情极高的林黛玉。而林黛玉如此深入人心的形象塑造,林黛玉诗歌艺术上的成功,也正是曹雪芹修辞语言魅力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崔鹏云.浅析《红楼梦》中诗化手法对塑造林黛玉形象的作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8(3).
[3]季健生.诗词为心――林黛玉形象八题[J].红楼梦学刊,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