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原名《国外外语教学》)是由教育部 主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主办的一份外语学术刊物。为了为广大外语教师和读者提供更多的外语教学探讨与争鸣的园地,杂志自 2003年第1期起由原来的每期48页扩版至64页,自2008年1月1日起,刊物改名为《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本刊依托外国语言研究中心,积极参与开 展各项学术活动。
摘 要:雷达装备训练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把前期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指导实践课程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脱节的现象。应用“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造性思维,充分调动学员主观能动性,提高雷达装备教学质量。
关键词:雷达,教学模式,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是以岗位任职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目标,带着问题搞研究,带着研究进课堂,在师生之间实现经验共享、多向交流的过程 [1]。雷达装备训练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利用航海雷达测量舰船周围目标与本船之间的相对方位与距离,以引导舰船航行,避免碰撞、搁浅事故的发生。
一、雷达训练准备
在学员熟练掌握JRC公司的JMA5312型船用导航雷达的操作要领后,指导学员执行加高压操作,使雷达测量指定海域的固定目标。
1.训练设备简介
参加训练的设备有:JRC公司的JMA5312型船用导航雷达、天津通信广播集团有限公司的MS1408型AIS海事自动识别系统。
JMA5312型雷达相关的基本指标如表1所示:
表 1 雷达相关的技术指标
MS1408型AIS海事自动识别系统自带电子海图并拥有GPS定位功能。
2.训练场简介
训练场设在山东半岛北岸芝罘湾内的烟台港附近。芝罘湾港区的码头设施主要分布在芝罘湾的北、西、南侧,芝罘湾北侧建有中油码头、渔业公司油码头、东口码头、莱佛士船业有限公司码头及干船坞、北海救助局与烟台打捞局码头;芝罘湾西侧建有烟台海事局工作船码头、中交烟台环保疏浚有限公司码头、三期工程新建汽车轮渡码头、火车轮渡码头、集装箱码头;芝罘湾南及西南侧为水产码头、渔业公司码头、烟台港务集团码头、邮政码头、粮油码头。港的东部有头孤岛、二孤岛、三孤岛、夹岛、崆峒岛、豆卵岛、马岛、柴岛和担子岛围绕。港湾内还有防波堤、灯塔、灯桩和灯浮等各种助航设备,如图1所示。
图 1 烟台港海区卫星图
在近海岸边架设雷达站,利用烟台港周围丰富的大小船只、港口、岛屿、助航设备等雷达目标进行雷达装备训练。
二、雷达装备训练实践
1.雷达站坐标确认
在近海岸边架设好雷达站后,利用AIS系统测量雷达站自身的地理坐标,而后测量防浪堤灯桩、烟台港1号灯浮、崆峒岛灯塔的坐标及相对于雷达站的距离。由于灯塔、灯桩、灯浮的地理坐标可以从海图上查到,通过简单的平面几何关系,就可以计算山雷达站的地理坐标以及与三个目标之间的距离。此计算结果与AIS系统测量结果相一致。
2.雷达对1号灯浮测距
1号灯浮为绿色钢制浮标,呈柱形、锥形顶。
安排学员轮流上雷达操作,各自测量l号灯浮的距离。l号灯浮的实际距离及8名学员各自的测量值如表2所示:
表 2 学员测量1号灯浮的结果
当公布了测试结果时,每个学员都挺兴奋,有种初战告捷的喜庆。教员及时表扬了大家的成绩,并布置了思考题,就是对一步的任务对灯塔测量,大家能不能保持这个成绩?并分析原因。
3.雷达对崆峒岛灯塔测距
崆峒岛灯塔为白色混凝土塔,呈圆柱形。塔高19米,灯高78.3米。
安排学员带着自己的思考问题轮流上雷达操作,各自测量出崆峒岛灯塔的距离。崆峒岛灯塔的实际距离及8名学员各自的测量值如表3所示:
表 3 学员测量崆峒岛灯塔的结果
当公布了测试结果时,每个学员都没了刚才的兴奋劲,因为这次实测值偏差较大。有的学员提出重新测量一次,而教员没有同意,让人家不要急于重新操作,而是坐下来,静心思考刚才的问题:为什么这次偏差较大?
三、“探究式学习”应用
让大家带着思考的问题进行对灯塔的测量,按说这种有准备的仗应该打胜,为什么结果却事与愿违?
“探究式学习”模式要求营造特定的问题情景,发挥教员的主导作用和学员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这次课中教员先安排学员测量灯浮而后测量灯塔,这是有准备的,测量的结果是符合教员如期的。教员又充分抓住大家情绪上的变化,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员积极思考,走上课堂的主体地位。
学员首先回顾了雷达产生误差的原因。有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随机误差包括设备误差和外界误差。外界误差包括电波速度、大气折射和测读方法等原因[2]。分析两次测量的过程,产生较大误差的原因只能是测读方法了。该雷达为电子判读、数字显示,哪么测读误差又来自哪里呢?
教员又安排大家各自测试小山子灯桩。这次不同的是在测量之前,教员就告诉大家了小山子灯桩的距离为3.7nm。8名学员的测试结果如表4所示:
表 4 学员测量小山子灯桩的结果
这次测量的结果与真值几乎完全一致,并非是大家弄虚作假,而是大家受到了心理的暗示。再次证明了即使是同一个目标,同一个人测量两次的结果也并不一定是一样的。大家又热烈讨论一番,终于悟出了回波在屏幕上的大小与形状不同才是导致测量结果产生偏差的原因。
还有么有其他原因没有分析到?经进一步启发诱导,大家又找出了三次目标探测,其距离是不一样的,所用雷达量程也不一样,脉冲重复频率及宽度也不一样,这些不一样,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测距的判读。
屏幕上光点直径的大小是影响测距精度的原因,这在原理课中已经讲过了,为什么大家转了一个大圈才真正找到了原因?这是留给大家的作业。
四、总结
本课成功运用了“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为主线,通过营造特定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员走上课堂主体地位,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批改作业发现,每个学员都有自己的心得,比较集中的看法是理论课的学习知识一定要在实践中检验,克服“死记硬背”、“眼高手低”、“思维呆板”学到的死知识,充分发挥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带着问题搞研究,带着研究进课堂,活跃思维、灵活应用,才能牢固掌握知识,才能适应岗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康健、芮国胜、于仕财.在任职教育中开展“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的思考[J].海军院校教育,2009.6
[2] 于仕财、马强、康健等.雷达原理[M].烟台: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出版社,2010.5
上一篇:北京物资学院研究生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