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学院是一所由教育部管理、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全国重点大学,同时也是至今保持着精英教育模式的高校,坚持小班教学,每班人数20到30人,全校学生人数一直保持在2000人左右。属于提前批第一批次招生的中央部属高校,同时也是财政部6所“小规模特色高校“试点之一,获得全国高校最高标准拨款。作为以外语和国际问题教学科研为重点、以培养品学兼优的国际关系复合型人才为基本方向、办学模式和教学风格独具特色的高等学府,为国家政法机关、外事部门及教育科研等单位培养了大批品学兼优的人材。
国际关系学院(英语: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UIR)简称“国关”,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皇家园林风景区,西望颐和园,东邻圆明园,毗邻国防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国关以培养新中国高级外语外交类人才著称;毕业生以外语与国际关系复合型背景而见长。国际关系学院历来对录取学生的政治素养、思想品质、组织纪律、综合素质有严格的要求。高考为提前批次录取,考生政治面貌须为中共党员或共青团员,男女比例一般为7:3,男生身高一般不低于170cm,女生不低于160cm。设有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传播、国际法、英语、日语、法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行政管理等专业。研究生教育以本院为中心与多所国家级科研院所联合办学,设有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世界经济、国际法、国际传播、通信与信息系统、应用化学、英语、日语、法语等专业硕士点。学院与中共中央党校进行研究生教学培养合作[1] 。学院与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联合进行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生的培养。学院拥有一大批著名国际关系学者讲授中国对外政策、外交史、美国政治与外交、中美关系、美国全球战略、欧洲一体化研究、日本政治与外交、亚太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经济学、国际战略与国家安全学、国际问题研究方法、战后国际关系史等课程。
学院曾首创侧重外国当代语言学习的教学方法,率先完成从单纯外语专业向复合型国际事务专业的转型,长期坚持宽口径、厚基础、新视野、强素质的办学传统,为国家政法、外事部门和众多涉外企事业培养输送了大批人才。国际关系学院是一所办学模式和教学风格独具特色、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全国重点院校。现任党委书记为刘慧教授,院长为陶坚教授。
国际关系学院是少数没有实施大规模扩招的全国重点大学,在校生两千余人。
国际关系学院尤其注重外语基础和国际关系专业综合分析应用能力的强化训练,着力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较社会竞争能力、较高升学深造综合素质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学院在保持原有专业和优势的基础上,正立足重新崛起的中国,面向日新月异的世界,加强和推进以国际关系与国家安全为重点的综合性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向着建设质量特色为本、侧重内涵发展、精细化教学与应用性研究并重的高水平、多学科大学加快发展,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和办学活力。
国际关系学院本科教育设有英语、日语、法语、国际政治、国际经济与贸易、传播学、法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公共管理等专业。研究生教育设有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世界经济、英语、日语、法语、通信与信息系统、应用化学等专业硕士点。
国际关系学院秉承“知时、知势、至诚、至精”的办学理念,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学生参加在北京举办的有关重大外事活动中,均表现出来良好的政治素质、出色的专业水平、较强的活动能力和奋发的精神风貌,获得主办单位的表彰和赞扬。学生在参加全国性大学生各类竞赛中也屡创佳绩,体现出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应对能力。
国际关系学院长期注重内涵发展和质量为先,是没有实行大规模扩招的极少数全国重点高校之一,在校生约两千余人。国家投入数亿元资金对校园进行整体改建,学院已建成先进的网络信息系统和电化教学设施,卫星接收站能够实时传送多语种新闻和专门节目;图书馆设备先进,中外文藏书丰富;学院教学科研综合设施条件以及生均占有资源达到国内同类高校先进水平.
学校主要通过以下举措实现国际化:1)常年聘用外籍教师;2)在每年6-7月开展为期4周的国际化夏季学期,聘请国外师资来校教学;3)与美国、日本、法国、丹麦等国家高校订有长期合作协议,派遣学生参与形式丰富的交流;4)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并可按规定程序将境外获得的学分转入学生成绩单。
中国月期刊网给国际关系学院学生及教师提供了国际关系学院毕业论文发表及国际关系学院教师职称论文发表的平台,为各位师生提供论文发表、写作指导、文献参考,期刊征稿代理,职称,核心期刊,论文检测,Sci,医学,教育,科技论文发表等服务。
本站编辑部会不定期面向国际关系学院招聘校内兼职编辑,有意向的师生可直接咨询在线编辑。
上一篇:中华女子学院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