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简称清华,诞生于1911年,因北京西北郊清华园得名,依托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初称清华学堂,是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翌年更名为清华学校;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1925年设立大学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1] 。
清华大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选”珠峰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是C9联盟、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清华—剑桥—麻省理工学院低碳能源大学联盟成员,中管副部级建制。
清华大学是中国乃至亚洲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2位共和国主席、7位中央政治局常委、14名两弹一星获得者、600余名院士从这里走出,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一大批学术巨匠曾在此执教,在长达百年的办学历史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深切影响着中国近现展进程,为社会繁荣、国家富强作出了广阔辽远、历久弥新的重要贡献,一如清华园工字厅内对联所书——“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
学术会议[14]
2013年,清华大学共召开国际(双边)学术会议六十余个,涉及全校三十四个院系,参会总人数七千余人,其中近半数为境外代表。2013召开的重大国际会议有"世界和平论坛"及"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2013年会议"等;此外学校还主办或承办了一批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例如"全球化时代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研究国际研讨会"、"2013年度 IEEE电气绝缘与电介质现象会议"、"2013年国际电气绝缘与介质现象会议"等,为师生了解国际学术前沿,与国内外学者沟通交流搭建了平台。
清华论坛:是一个具有战略性、前沿性和创新性的高水平、成系列的学术论坛。论坛主题覆盖广泛的学术领域,包括科技、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关乎中国与世界发展的重大问题。清华论坛2005年10月举办第一讲,截至2011年12月31日共举办四十二讲。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2009年10月17日,首届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成功举办。论坛的主题是“后危机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经济新格局”,。2010年,又相继举办了第二届、第三届,主题分别为“2010年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与世界经济风险”、“风云是否突变:世界经济金融形势与第二轮金融危机等”。
清华大学国际安全论坛:2010年4月3日,首届清华大学国际安全论坛举办,主题为“建立不使用核武器的世界”,论坛发布了题为《建设不使用核武器的世界》的研究报告。6月19日举办第二届,主题为“金融安全与东亚合作”,发布《构建A3货币联盟》研究报告,探讨A3货币联盟可行性、人民币国际化路径选择与面临的困难、人民币升值压力、中国金融改革难点等议题。
清华大学社会发展论坛:2010年4月,首届清华大学社会发展论坛举办,发布题为《以利益表达制度化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的研究报告。[16]
国际合作[17]
国家科技部、发改委能源局与美国能源部共同支持成立"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中心下属清洁汽车、洁净煤、建筑节能3个合作联盟,清华大学承担和参与了三个联盟的重要工作。其中"清洁汽车合作联盟"由清华大学牵头,清华大学汽车系欧阳明高教授担任中方主任,美方参加单位包括美国密歇根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橡树岭国家实验室、通用汽车、福特及克莱斯勒等;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的姚强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了"洁净煤合作联盟"的项目,美方合作单位有西弗吉亚大学、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通用电气、杜克能源等;在"建筑节能联盟"中,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江亿院士,作为技术带头人,承担"建筑节能合作项目-建筑能耗监测与模拟",美方合作单位有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陶氏化学公司等。
作为校际和校企间科研合作的推进平台,清华大学先后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外大学和研究机构,与丰田汽车公司、联合技术公司、西门子公司、波音公司等30多家海外企业成立联合研究中心,积极有效的整合双方的科技、智力和财力资源,相对稳定的合作有利于产生原创性以及具有工业应用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重大科研成果。
2013年清华大学和三星、英特尔、戴姆勒、微软公司成立联合研究机构:其中携手东南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英特尔公司联合成立"英特尔移动网络与计算协同研究院",尝试引入了企业与高校间协同创新的模式,共同推动移动互联网的创新发展;与微软公司成立联合创新与知识产权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到2013年底,清华大学图书馆的馆藏总量约有463.0万册(件)[18] ,形成了以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文献为主体,兼有人文、社会科学及管理科学文献等多种类型、多种载体的综合性馆藏体系。除中外文图书外,馆藏资源还包括:古籍线装书22万多册;期刊合订本约有57万余册;年订购印刷型期刊3103种;本校博、硕士论文12.6万余篇;缩微资料2.8万种;各类数据库486个;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6.6万余种;中外文电子图书超过779.8万册,电子版学位论文约有257.6万篇。[19]
中国月期刊网给清华大学学生及教师提供了清华大学毕业论文发表及清华大学教师职称论文发表的平台,为各位师生提供论文发表、写作指导、文献参考,期刊征稿代理,职称,核心期刊,论文检测,Sci,医学,教育,科技论文发表等服务。
本站编辑部会不定期面向清华大学招聘校内兼职编辑,有意向的师生可直接咨询在线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