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技术论文

核心期刊论文表教育论文范文参考

发布时间:2014-11-24 15:02:31更新时间:2014-11-24 15:04:37 1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课堂的主人。好的教育就是要顺其自然,从孩子们的天性出发,充分利用孩子们的心理和学习特点,选取科学、合理而富有个性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探索的空间留给学生,赋予学生以主人翁地位,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能力得以发展,从而使整个课堂洋溢着主人的气息。核心期刊论文表期刊推荐《中国高校科技》,本刊立足高校、面向社会、宣传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科 技发展政策,服务全国高校科技和产业化工作计划,指导全国高校科技和产业化工作,推介高校科研机构、创 新团队和高校最新科技成果,辅导高校科技人员申报国家科技及产业化计划、基金、传播科技创业知识、总结、交流科技管理和校企管理工作经验,促进科技与金融 结合,架起科技、资本、产业联姻的桥梁。

  摘 要: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课堂教学大多是老师不停地讲、学生反复地练,课堂气氛单调,教学方法单一。好的教育就是要顺其自然,从孩子们的天性出发,充分利用孩子们的心理和学习特点,选取科学、合理而富有个性的学习方式。358课堂教学模式,即将课堂还给学生,以此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使之具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果。

  关键词:学习动力,新课标,358课堂教学模式

  将课堂还给学生,在课堂上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教与学”的有机整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他们去质疑、去合作、去总结;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具体做法如下:

  一、将课堂还给学生,还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让学生做自己学习的主人。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初中的孩子们兴趣广泛,并且有了一定的自主能力,要充分发挥他们在知识学习中的自主选择性,学习什么,从哪些学习材料中学习,要自己有主意、自己做主。这一转变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习惯,课堂上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分层次教学,打破以往教学中一切由教师组织学生一起做练习的做法,而多给学生有选择性的自由练习空间,使学生找到练习的乐趣、发现自己的优点、增强自己的自信心,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上课前,老师可布置有针对性的预习作业,让他们通过找老师、找同学、上网查资料等可能解决问题的途径来寻找答案;课堂上让学生围绕问题去表现、交流、思考、讨论、合作;课外布置一些探究性的实验,让他们探究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教师在课堂上相信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不再唱独角戏,由此打造的课堂,成了学生享受快乐的地方。当学生的主体地位被确立、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充分发挥的时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会被完全地激发和释放出来。这种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变带来的巨大的成功和体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成绩也逐步提升。

  二、将课堂还给学生,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里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时间与空间。传统的课堂以教师、书本为中心,不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压抑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束缚了学生主体的发展;而未来的教育不再是倾听者的教育,要放飞课堂,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时间与空间,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滔滔不绝,反而是沉默是金,让课堂成为学生自由展示的地方,成为学生个性释放、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家园。有一位名人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就是由自己去发现、理解,这样获得的知识理解最深刻、掌握最牢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学习的规律来创设各种条件,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己去发现新的问题、探求新的知识。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敢于把问题交给学生,并激励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争辩,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协作精神,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能力的大舞台。

  三、将课堂还给学生,就是要把个性还给学生。以前的课堂教学中,一节课大部分时间都是老师眉飞色舞地讲述,学生成了听众,很少有充足的时间自己动脑、动手;教师认为自己就是权威,教师所讲的就是标准答案,不去考虑学生对于问题的不同做法或想法,学生回答问题必须回答课本上或教师认为标准的答案,有时学生提出异议,不去解析,只是简单地要求学生记住答案就可以。这样就抹煞了学生的个性,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由联想、自由表达的个性。自从实行了358教学改革后,情形与以前就大不相同了。学生有了充分的时间思考,可以充分发表个人见解,互相讨论。老师们都比较注意引导学生同中求异,先摆出一般的、常识化的观点,让学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联系自己的生活去感悟,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学生和教师、教材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易于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以张扬学生的个性。

  四、将课堂还给学生,就是要把质疑权还给学生。在课堂上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把设计的一系列问题讲完,一堂新授课完毕,快下课时问学生:“还有不懂的问题吗?”学生说没有了,老师就宣布下课。这是典型的中国式的“传道、解惑”教学情况。学贵有疑,“学是疑之始、思之端”。真正的质疑权应该属于学生,一堂课下来,学生真的就没有问题了吗?我看不尽然,是学生没有养成质疑的习惯,有的学生内心有问题,但思想有顾虑,怕同伴笑话、怕老师批评课上不认真听讲、怕叙述不清等,久而久之,就变得没“疑问”了。实行了 358课堂教学模式以后,教师允许学生质疑,甚至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教师不仅不求全责备,还鼓励学生敢于突破陈规,摆脱已有知识范围和思维定势的禁锢,从而产生新发现、新设想。在课堂上教师在教会学生提出问题时,创设适当的情境指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向教师或其他同学提问,尤其是启发学生将知识与生活、新知识与旧知识紧密联系起来,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参与到各项听、说、读、写的活动中,并认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不断调整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只有这样,才能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良好的条件,打下良好的基础。有一些问题教师先不忙于讲、不忙着“灌”,而是让学生先去学,学的过程中允许问,而且问得越细微越被肯定、鼓励;学生可以撇开教材的观点、教师的观点谈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提反对意见,坚持自己的观点。这样,学生的学习个性得到了充分尊重,自己探究的欲望得到了发展,思维变得更加开阔。

  五、将学生的尊严和动手能力还给学生。杜威提出的“从做中学”,就是强调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搞明白问题的原因,这样不容易遗忘,并且记忆深刻。在以前的课堂上,教师发号施令、一言九鼎,他们往往高高在上,和学生不能平起平坐。实行教改以后,教师把学生当成了既有见解主张也有情感精神的生命,教师和学生平等地进行知识和思想的交流。这样,学生的人格在宽松亲切的情感氛围中得到了健康成长。并且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练、自己去学,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学生有了主动学习、探究的热情,并且学过的东西记得也很牢固。

  六、把发言权还给学生。以前每堂课教师总是讲得面面俱到,唯恐疏忽一个知识点而误人子弟,不遗余力地把书本知识全灌输给学生,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只是把知识装进去,但不会分析、归纳、总结。这实际上是对学生的极不信任,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特征,扼杀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要将课堂还给学生,还给学生话语权――课堂上学生说话的权利,而且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让他们学会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实行358课堂改革以后,教师从目标的把握、问题的设置、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以及课堂良好氛围的营造等方面都要进行认真的研究,将学生在课上发表意见的权利还给学生,老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学生对某一个问题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有不会的问题可以问,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商讨解决。此外,要把评价权也逐步还给学生,如对学生的发言或表演由老师评价变为同学互评。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发展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表意见的权利,进一步培养其创新精神和表达能力,让课堂成为学生发展和展示各种能力的一个舞台。

  实施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以来,学生们的面貌焕然一新:在课堂上,学生敢于大胆发言和质疑,敢于主动展示和表现自己,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了,与人交流表达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增强了;同时,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也在逐渐养成,学习成绩和整体素质也在不断提升。当然,我们的改革还在摸索阶段,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我们会努力去做,争取做好,为打造素质教育的春天、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jiaoyujishulw/46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