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学习导刊官网投稿论文范文,《学习导刊》教育教研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总参政治部主管,解放军理工大学政治部主办的国家级教育综合学术期刊,国际刊号ISSN1672-8868,国内刊号CN32-1832/D,月刊,标准大16开,全国公开发行。
摘 要:根据工程实践课程的特点及教学实际情况,提出工程实践课程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架构。从工程实践课程的软件资源及硬件资源建设出发,融合工程实践课程时间、空间、宽度、深度四个维度,提出了具体的教学资源建设内容及可行方法,为工程实践课程资源建设提供解决方案。
关键词:学习导刊官网投稿,工程实践,立体化,教学资源
工程实践课程是国内高等工程院校面向工科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实践性基础课程,是高等工程教育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它通过多个相对独立、完整的训练单元,包括车削训练、钳工训练、铣刨磨训练、铸造训练、锻造训练、焊接训练、数控加工训练、特种加工训练、控制训练、电子技术训练、工艺设计训练综合实现。工程实践课程要顺应时代需要,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培养需求,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培养。工程实践课程在国家“卓越工程师” 教育培养计划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工艺知识,建立工程概念;体验工程过程,增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2]。
1 立体化教学资源构建
工程实践课程不同于一般的课程,其实践性很强,需要一定的空间环境、教学仪器、加工设备以及师生共同参与才能完成。所构成的各个单元学习时间一般较短,多为1~3天。在较少的单元学时内要完成理论课及实践教学任务,其理论授课的学时要短,应能反映课程的主干、核心内容,过多的理论内容会使学生感到无趣、枯燥。为此,要营造一个丰富、立体、全方位的教学环境,服务于工程实践课程目标,支撑并承载单元课程目标及内容,拓展课程相关内容,给学生以更丰富的信息量,启发、引导学生,将更多的相关工艺知识传授给学生。
广义的立体化教学资源按承载形式可分为软件资源与硬件资源。软件资源主要是指具体的课程建设,如教材、课件、教案、网络资源等。硬件资源主要是指环境、场地、设备、装备等,如机床、刀具、夹具、量具、挂板、展柜等。这些教学资源应遵从一定的原则,从时间、空间、宽度、深度方面有机地整合起来,体现工程实践课程各单元内容的层次性、拓展性、实践性等,以达到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工程素质能力的目标要求[3]。
2 软件资源建设
实践是内容最丰厚的教科书,实践是贯彻素质教育最好的课堂,实践是实现创新最重要的源泉,实践是心理自我调理的良药,实践是完成从简单到综合、知识到能力、聪明到智慧转化的催化剂[4]。我们应在正确的课程理念、准确的课程目标及定位下,进行核心教学资源建设。此处“核心”主要是指具体课程相关内容及载体的设计等,以示区分。从授课形式来看,工程实践课程由理论课和实践课构成。网络资源是课程内容的延伸及拓展。该课程通过理论学习及实践训练,实现培养学生基本的产品工艺设计能力、产品制造能力、创新意识及团队协作能力等目标。
基于工程实践课程的实践特点,理论课以讲授单元基本内容及基本工艺知识为主,占课时比重小,资源包括教材、教学课件、教案、视频、图片及加工实物,。这些资源可视为核心教学资源,要根据教学大纲及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进行建设。
实践课是学生感兴趣、进行实践能力训练的重要环节。它是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将理论内容与设备仪器结合起来,以一定的实践教学载体、材料、刀具、夹具、量具等反映课程的特点、基本的工艺内容及在可能情况下进行简单的产品设计与加工装配等。这一环节的资源主要有实践教学载体、基本刀具、量具、装夹方式及加工工艺展示等,包括视频、展柜、实物展示等。
网络资源以课程网站为平台建设网络课程,它通过网页表现,通过网络使用,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网络课程是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及实施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存储在网络服务器中,以网页的形式呈现给使用者,支持自主式学习、协作式学习等先进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联网计算机访问网络课程,浏览教学内容,检索相关知识,完成自我测试[5]。将基本内容作为网络资源的一部分,可以使学生提前预习课程、了解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思维。以网络资源作为上述基本的、核心教学资源的补充及课程内容的延伸、拓展,可通过网络环境提供给学生更加丰富、深入的工艺知识,把无法在有限学时内完成的工艺内容、产品的工业应用及新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情况等,以形象、专题甚至网络交互学习的方式传达给学生。因此,围绕上述课程构成进行高水平教材的编写及选择、开发相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及相应的教学载体,利用多种媒体手段,加强网络资源建设等,是工程实践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任务。
课程建设还可以从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工业化产品、知识细化等方面进行考虑,适当增加反映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工业化产品生产原理与过程等的特色单元,让学生了解到新的工业工程发展情况。如现在比较热门的3D打印机,小型化3D打印机即可实现各种零件的制作,利于学生开放思维的培养。
3 硬件资源建设
硬件资源建设主要包括设备仪器资源、场地环境建设以及工、量、夹具等资源建设。机床设备资源除了配置基本的、常见类型的夹具外,还可适当配置其他类型的夹具,如在数控车床上配置三爪卡盘、四爪卡盘、花盘等,使学生了解多种装夹方式。在机床上配置各种不同种类的刀具,如多种不同角度的刀杆和刀片、内外圆刀、内外螺纹刀、内外切槽刀、钻头等,使学生了解不同刀具与加工工艺范围。还可以将已报废的老旧设备改装成机构结构组成原理的实物展示,直接反映设备原理及工艺特点,如普通车床与数控车床在结构原理上的区别,在加工不同工艺类型时的加工原理区别、数控机床无级变速原因等。
场地环境建设主要包括壁图、展板、展柜等。如以墙壁挂图的方式形象、直观地展示基本工艺内容、机床组成结构、加工原理等知识。同时还可将加工零件所涉及的成本以挂图形式展示,使学生建立成本意识。场地展柜不仅可以展示学生的创新作品,还可展
示一些简单的机构或工业产品,如凸轮机构、叶片、典型模具等。此外,场地环境建设还可参照实际工业生产中的现场管理方式,进行场地环境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目视管理:即利用形象直观、色彩适宜的各种视觉感知信息组织现场生产活动,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目的的一种管理方式。如训练场地以明亮的黄色作为安全通道,危险操作以醒目图案标识等。
(2)看板管理:一种类似通知单的卡片,是传递信息或指令的牌子、小票、信息卡和器具等,是可视化管理的一种表现形式。在生产中,以生产看板的方式传递实际生产任务信息,而教学中也可将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以这种方式表现出来,最常见的零件图纸及加工工艺卡片的放置类似于看板的功能。还可将实践操作环节中的注意事项及操作流程打印出来,放在机床明显位置,确保学生的安全操作。
(3)定置管理:是研究作为生产过程主要要素的人、物、场所三者的相互关系,通过运用调整生产现场的物品放置位置,使生产现场科学、合理,秩序化、文明化。如在场地中将工器具、工件、毛坯、工具柜等分类、合理布置,便于工具的管理与使用等。
(4)“5S”管理: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五个项目。该项内容主要体现在实践课程完成后的设备清扫、场地卫生等,不作为环境资源建设部分。
4 结束语
以完备的设备、规范的场地环境建设、反映安全教育内容的展板、深度课程内容的壁图、学生创新作品与工业产品应用安全的展柜等硬件资源综合形成一个多层次、多方面、贴合生产现场的硬件环境,再结合所建设的软件资源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使课程形成由理论课到实践课、实践为主、理论实践相结合、网络工程实践知识作为延展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学资源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浓厚的、完全不同于其他理论课、实验课的工程实践课程氛围,使学生在其中自由、自主而又快乐轻松地学习工程知识。
参考文献
[1] 哈尔滨工程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简介[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10):456.
[2] 刘舜尧,李燕.从传统的金工实习教学到现代工业制造训练:也谈工程实践教育[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9(4):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