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的教材处理方面,许多专家都有独到的见解,余映潮老师可谓是这方面的泰山北斗。通过本地教研室老师的引领,近两年来我有幸聆听余映潮老师的教诲和中肯的指导,使我在教材处理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对语文教材的处理进行了进一步的了解与探索,我认为教材处理也有三境界。
[摘要]对教材处理的探索是语文教学的必经之路,国内外许多专家对此都有独到的见解。笔者通过对语文教材的深入理解和探索,在教材处理方面有了三种境界的思考。
[关键词]江西省教育类期刊,教材处理,运用教材,语文素养 三境界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此教材处理第一境界。
教材处理首要的是从研读教材入手,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带着目标,希望能寻找一个切入点,找一个抓手,尽可能“实”地运用教材来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
把教材读“厚”其实是一个悠长而又寂寥的过程,独自钻研、潜心研究、扩读资料,为自己的一个厚积薄发储备能量。如学习《藤野先生》之前,势必要把《藤野先生》这篇课文多读几遍,反复阅读,多种方法阅读,十遍应该是一个基础数。鲁迅先生的其他散文、其他小说或杂文,也一定要心中有数,还有查阅专家们对鲁迅作品的一些研究、评论性文字,尤其是对藤野先生的评论性文字。之后把自己研究的资料积累下来,自然就会灵感闪现,有一种最恰当的处理方式跳到你的面前。
当然,教材处理的第一境界也要从“大处着手”。教师在教学一篇具体的文章时,对教材处理往往不应孤立的只关注一篇课文。由于新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设计,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因此,教师处理教材时就不仅仅着眼在一篇课文,而是一个单元,或者是从更高层次上来考虑,比如一学期、一学年,以至从整个初中阶段的教学上来处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此教材处理第二境界。
教材读过多遍,对文本有了整体的把握后,便迎来了教材处理的第二境界。迅速而适当地寻找角度,确定对教材的处理。如在教学《端午的鸭蛋》时,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特色,确定对教材的处理。这篇课文传统文化意味浓重,我们以这一特色为突破口了解传统民俗,大处着眼;聚焦对鸭蛋的描写,小处着手,进行选点突破。简言之,这一阶段的教材处理就是“教什么”“选什么教”“教什么最好”,就是科学的、动态的、机智的组织教学内容的艺术,就是提炼―组合的教学艺术。
教材处理的角度从整体看有:平实性处理与艺术性处理;单篇教学与多篇教学的处理;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的处理;不同文体教材的处理;长文与短文、难文与易文的处理等。从单篇上看有:全篇课文的整体式处理;知识内容的线条式处理;精品之处的板块式处理;突现目标的要点式处理等。
教材处理的第二境界就是我们运用以上这些方法处理教材的过程。我们要根据教材的篇章特色、文体特色、内容特色、教材在全册或单元中的“地位”,确定对教材的处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教材处理的基本原则,就是要“简化教学头绪,优化教学内容”。
我们还可以运用几种艺术的方法来处理教材,如点面结合的处理艺术,即“整体把握”与“重点理解”于一体;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处理艺术,即精选一个或几个关键教学问题来处理;读、创、评一条龙的处理艺术,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长文短教、难文浅教的处理艺术,即抓住两点来处理:一是提炼课文的精髓,大胆取舍,设计出能统领全文的核心问题或教学思路来,并以此展开教学;二是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此教材处理的第三境界。
在经历过前两个境界的打磨和探究后,我们迎来了对教材处理的春天。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可以起一个优美的名字“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并为这课设计充分的活动,锻炼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文意概括能力、精段品读能力、课堂笔记能力。我们要尽可能“活”地运用教材,把教材教“薄”,简单而清晰地设计课堂流程,注重学生的活动和课堂的积累。我们必须以读为基础、思为核心,注重语感培养、注重思路梳理、注重情感激发,要充分创造条件,让学生进入一种积极主动而又生动活泼的思考探究状态。多议多辩、多读多诵,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感染、相互启发,有滋味、有新意、有个性的生动氛围。
教材处理的方式方法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因所要达到的目标而异。三种境界层层递进,是教材处理的必经途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无论形式如何变化、教材如何处理,归根结底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