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技术论文

新课程论文范文校企合作主要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4-10-16 14:52:47更新时间:2025-01-20 16:52:55 1

  摘 要:本文从产业链和集团集群理论的视角,针对当前校企合作开展的具体模式,阐述了现有校企合作模式的类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种模式的利弊、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链,集团集群,校企合作模式

  企合作是办好职业教育,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是职业院校为谋求自身发展而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实现与市场接轨的重要举措。校企业合作办学模式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因此也是学术界和社会各界讨论的焦点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进程的加快,城乡现代化、农村城市化、高新技术产业及服务业的全面升级,各个行业和产业缺乏大量训练有素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近年来,大学毕业生人数日益增加,就业形式不容乐观,就业市场上呈现供给远远大于需求的局面,而行业、产业的人才需求缺口上期存在,这一结构性矛盾的主要症结在于高校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人才需求不符。基于产业链和集群效应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正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

  一、产业链理论

  产业链主要是基于各个地区客观存在的区域差异,着眼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借助区域市场协调地区间专业化分工和多维性需求的矛盾,以产业合作作为实现形式和内容的区域合作载体。首先,产业链是"链",即以若干企业和产品为节点,以企业之间的业务流、信息流、资金流为联系构成的一条空间链。其次,产业链是" 体"。产业链是个紧密相连的新型的经济实体,而不是松散的链。最后,产业链有链核。链核是为链内其他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履行着链内管理者的职能,在链内居支配地位的龙头企业。在校企合作中,链核是负责人才培养的高校。

  二、集团集群理论

  产业集群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在校企合作中,高校和企业形成互相依赖错综复杂的合作关系。

  三、现有校企合作模式

  (一)学校引进企业

  高校将企业进引进校园后,将企业的一部分生产线建在校园内,高校可以在校内实行的理论学习和顶岗实训相结合的办学模式。高校可以为企业提供经营场地,而给企业降低经营成本,同时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设备,真正做到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

  (二)劳动和教学相结合、工学交替

  工学交替大致有两种:1、工读轮换制--把同专业同年级的学生分为两半,一半在学校上课,一半去企业劳动或接受实际培训,按学期或学季轮换;2、全日劳动、工余上课制--学生在企业被全日雇佣,利用工余进行学习,通过讨论等方式把学习和工作的内容联系起来,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系统的理论课程,到企业去是技能提升训练。西方有些国家,如德国有的职业技术院校就是这种模式,我国一些院校也需要探索这种模式。

  (三)校企互动式模式

  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并指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

  校企双方互聘,企业优秀人才走进学校给学生授课,同时学校教师给企业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通过校企双方的互聘,使学生在教学中获得技能训练的过程,既是提高专业技能的过程,也为企业生产产品、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

  (四)订单式合作

  高校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来确定的人才培养规格、数量,学生毕业后到协议单位就业,教育的实施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学生是由学校选拔的学生和企业招收的员工组成,培训和考试内容来源于企业的需要,开设为本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实习课程,企业在具体的职业培训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这种合作优点是针对性强,突出了职业技能培训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培养出来学生适应性强,就业率高,就业稳定性好。不足之处就是,学校很被动,培养人才的时间、规格、数量完全根据企业需要,学校没有主动权。

  四、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推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与管理机制不健全

  有关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缺失与滞后,以及运行机制不健全是造成校企合作不深人、不稳定的主要原因。目前,政府仅在宏观层面统筹协调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制定人才规划,没有出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政策法规,致使未能真正建立起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体制和模式。职业教育的发展呼唤国家和省级政府出台有关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

  (二)职业院校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能力较弱

  职业院校的培养方式、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与企业需求不符,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体制机制没有真正形成。职业院校自身合作、产品研发和技术服务的能力较弱,对合作企业的缺少吸引力。目前,大多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浅层次上,没有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标准、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开发、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深层次合作。

  (三)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

  企业以盈利为主要经营目标,其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源自其经营目标。企业在没有相应激励政策和法规约束的机制下,企业并不一定通过直接参与职业教育来获得人力资源。企业合作意识淡薄,没有把培养人才纳入企业价值链中,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一是给企业增加管理成本。企业要安排专人管理;学生生产效率低,而且在操作中易出废品,增加原材料费用。二是给企业增加风险。学生在生产的实际操作中一旦发生事故,企业要承担医疗费等费用。三是保证产品的质量难保证,影响企业声誉和形象。

  (四)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尚未形成

  现在的校企合作模式,不能使校企合作变成来自学校和企业自身内在发展的一种动力需要,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创新。目前的校企合作多数是暂时不规范的、靠感情和人脉来维系的低层次的合作,尚未深层次的整体合作。校企合作由于缺乏有效的合作模式和机制,企业利益得不到保证、传统的职业院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校企合作的开展。

  五、解惑建议

  (一)健全校企合作法律制度保障

  目前我国职教界的校企合作,尽管国家已制定了相关政策来支持校企合作,但没有真正的法律保障措施,校企合作停留在口头上而没有实质性进展。学校、企业都缺乏合作办学的内在动力。因此,国家应尽快制定相关法律和实施细则,以促进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

  (二)提高对校企合作的重要性认识

  校企合作至今发展尚处于浅层次,校企合作意识淡薄是越大重要原因。高校已经意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但企业动力不足,地方政府等还没有真正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三)学分互认还有难度

  教学计划的制定权还在学校,教学实际与岗位需求仍有距离,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滞后在企业发展。因此,政府应早于市场需拿出相应的职业鉴定标准。

  (四)学院的教育改革措施还不配套

  教学计划的制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存在这很大差距,按照我们的教学计划培养的人才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

  (五)教学体制有待改革

  学院应该鼓励各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的探索校企合作模式,不但在政策上给予支持,而且在资金上给予保障。实际上现在有诸多因素制约着职业院校推进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叶舟,朱达凯.校企合作机制的研究与实践[].中国高校科技,2012,(6).

  [2]农素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构建模式探讨--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企业导报,2012,(9).

  [3]胡金凤.高职院校政校企联动办学模式探讨[J].煤炭高等教育,2012,(5).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jiaoyujishulw/45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