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交通运输论文

工程师职称论文“中国邮政”速递物流业务流程优化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14-07-04 15:31:38更新时间:2014-07-04 15:32:59 1

  知识资源和智力资源已超越资本、土地等有形资产而成为保持企业竞争优势和维持其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资源且是竞争优势的主导来源,甚至可能是唯一来源。与此同时,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将逐渐从信息流、资金流、物流转向知识流。

  摘 要: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可行的知识共享能力评价体系是发掘供应链内发展潜力、发现知识共享能力不足的有效方法。文章剖析了影响供应链知识共享能力的主要因素,将供应链环境特征、供应链内成员企业间关系、供应链知识共享平台作为供应链知识共享能力的影响因素。构建供应链知识共享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引入G1法确定指标权重,并结合模糊数学理论,提出基于G1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构建知识共享能力评价模型,最后通过实例验证了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工程师职称论文,供应链,知识共享能力,模糊综合评判,评价

  Abstract: Knowledge sharing is the cor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 viable management capacity assessment system for knowledge sharing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explore the potential of supply chain development and to find the deficiences of knowledge sharing capalilties. This paper analyzed influential fators for supply chain knowledge sharing capability. The supply chain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erprises members within supply chain, supply chain knowledge sharing platform as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supply chain knowledge sharing ability. The paper further constructs the model of evaluating the supply chain knowledge sharing capability. Combined with the fuzzy mathematics theory, proposed building a knowledge sharing ability evaluation model of G1 based on the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finally, the effectiveness of evaluation indicators and methods was verified through a practial example.

  Key words: supply chain; knowledge sharing capability;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evaluation

  0 引 言

  知识已经成为提高供应链整体运作效率进而提高供应链各成员竞争优势的关键性要素之一。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核心[1],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资源[2]。知识共享有利于员工把分散的知识资源整合成强大的知识力量,把企业的知识转化成能创造价值的知识资产,并形成企业难以代替的核心优势[3]。供应链成员之间良好的知识共享可以促进成员获取外部知识,也可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知识水平,进而促进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因而研究供应链知识共享能力对提高供应链的知识水平和绩效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知识共享进行了研究。李兴国等利用DEA法进行知识共享水平评价[4];孙青松等利用模糊评价法进行知识共享水平评价[5];李长坤等利用BP神经网络进行供应链知识共享风险的研究[6];马永红等构建区域创新系统知识共享能力评价模型[7];Fan Zhi-Ping提出了模糊多属性决策法对知识管理能力的评价[8];Lawson等人认为非正式社会化机制(如沟通、交流等)在知识共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9];Boden等人以中小企业(SME)为例,探讨了文化因素对知识共享能力的影响,并认为文化因素在知识共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0]。这些研究都为供应链知识共享评价的研究提供了帮助,但通过大量文献可以看出,大多数是对知识共享水平、绩效和影响因素的研究,对供应链知识共享能力的研究很少涉及。

  本文提出的基于G1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供应链知识共享能力评价方法,能够表达评判指标和评判系统的模糊性,定量地对供应链知识共享能力进行研究。

  1 供应链知识共享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供应链知识共享是供应链中成员企业间的知识共享,不仅是成员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活动,更是一种跨组织的交互活动,其复杂程度远大于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活动。供应链企业间进行知识共享受许多因素影响,不仅有内部的影响因素,还有复杂的外部环境因素,如产业环境、市场环境、制度环境等。外部环境因素对于所有进行知识共享的供应链来说都是相同的,没有差异性,因此,本文将研究重点放在供应链内部影响因素的分析上,这也是构建供应链知识共享能力评价模型的前提。

  根据供应链和知识共享相关理论,通过分析大量文献,归纳总结了影响供应链知识共享能力影响因素的三个方面:在供应链环境下、供应链内成员企业之间关系和供应链提供的知识共享平台。

  1.1 在供应链环境下   供应链环境下的知识共享是跨组织的交互活动,供应链是成员企业间连接的纽带,因此供应链提供的环境对整个供应链内知识共享有重要的影响。在供应链环境下的知识共享能力的影响因素有四个:成员企业的学习型组织成熟度、成员企业沟通的频繁性、成员企业间的依存度、成员企业在供应链中权利和地位的不对等。

  建立学习型组织,有利于供应链企业更好地进行知识共享,在整个供应链内营造学习的氛围,学习型组织的成熟度影响供应链内的知识共享水平。

  通过沟通,供应链成员企业间可以就知识共享的必要性达成共识,及时沟通也是建立互信、及时解决合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基础。成员间的沟通应该是多层面的,既有企业高层之间的沟通,也有员工之间的沟通。

  供应链内成员企业相互的依赖性会促进企业间更多的交流和合作,必然会促进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技术、信息、资源更多的共享,提高供应链内知识共享的能力。

  成员企业在供应链中的权利和地位的不对等,使成员企业不能将知识更好地共享出去,而且会影响向供应链内其他企业学习知识,从而影响整个供应链知识共享的能力水平。

  1.2 供应链内成员企业间关系

  供应链内成员企业间的关系是影响知识共享能力的重要因素,包括:成员企业间的文化相容性、共享的信任水平、战略目标的一致性。

  企业文化代表一个企业的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会成为员工活动的行为规范,因此组织间企业文化上的差异,必然会导致各成员企业员工在行为规范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性会导致对待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观点,从而影响知识共享的效率,同时,如果成员企业的企业文化趋于保守,回避沟通,会使企业间相互隐藏知识,增加知识共享的难度。

  来自信任的障碍是影响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共享和传播的主要因素。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必须建立在信任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只有创造信任的气氛,才能发挥知识共享的效用。因此,各成员应相互增加信任度,精诚协作,通过知识、信息和资源的共享能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知识水平,同时丰富自身的知识。

  企业的战略目标决定着企业的方向,供应链内成员企业战略目标的一致性,使成员企业朝着一个方向努力,会有更多的合作和交流,促进知识和信息的共享。

  1.3 供应链提供的知识共享平台

  在供应链中成员企业进行知识共享需要提供能够进行知识共享的一些平台,才能更好地共享知识,影响因素有三个:激励机制、合作机制、共享平台的完善水平。

  在供应链中,各个成员企业都希望通过自己掌握其他企业无法掌握的知识在利益分配上获得优势地位。把知识共享出去在一定程度上是与企业行为方式相悖的。供应链中没有一套有效的知识共享激励机制,从某种程度上就会抑制成员企业之间进行知识共享的意愿。

  建立明确完善的合作机制,包括合作伙伴的选择标准、合作双方的投入保证、合作双方的利益分配以及争端解决机制等,这些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可以为供应链成员间的合作提供制度保证,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合作方的投机主义行为。共同研发、成立合作联盟、加强战略合作关系以提升团队的整体效能,可以使成员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为供应链知识共享长期有效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在知识的存储方式、传播形式和手段上存在差异,要有效实现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共享,需要有统一和完善的知识共享平台作为企业知识交流、协作的基础,使所有供应链成员都能快速地共享和获得所需知识。

  2 供应链知识共享能力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和指标体系

  建立一个全面、科学、合理又实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供应链知识共享能力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在选取供应链知识共享能力评价指标时遵循以下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实际性原则、可比性原则。

  根据供应链和知识共享相关理论,通过分析大量文献,归纳总结了影响供应链知识共享能力影响因素的三个方面:供应链环境特征、供应链内成员企业之间关系和供应链提供的知识共享平台。

  基于以上分析,构建了供应链知识共享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3 供应链知识共享能力的评价模型

  由于知识本身测度的困难性,评价要素多为定性指标且具有较强的模糊性,因而引入G1法确定指标权重,并结合模糊数学理论,提出基于G1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构建知识共享能力评价模型,具体步骤如下。

  3.1 G1法确定指标权重

  G1法是AHP法的改进,该方法通过确定评价指标之间的序关系及各相邻指标之间的重要程度来实现权重的确定。G1法的优势在于:无需构建判断矩阵,也就无需进行一致性检验;与构造AHP判断矩阵相比,计算量成倍减少;在应用中对方案的个数也没有限制;方法简便、直观,便于应用。

  G1法的步骤为:

  (1)确定序关系

  由评价后的结果可知,该供应链的知识共享能力为0.546。该供应链的知识共享能力属于中等,知识共享能力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应加强供应链自身知识共享能力的建设。

  5 结束语

  本文将供应链环境特征、供应链内成员企业间关系和供应链知识共享平台作为供应链知识共享能力的影响因素,构建了供应链知识共享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G1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知识共享能力评价模型。该模型可以分析供应链知识共享指标体系中的关键因素,量化供应链知识共享能力,并给出供应链知识共享能力需要重点提高之处,最后通过实例验证了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因此,对于供应链知识共享能力评价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柯平,等. 知识管理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 NONAKA I, TAKEYCHI H.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hao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3] 姚艳虹,刘静. 企业知识共享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应用[J]. 科技管理研究,2008(12):137-140.

  [4] 李兴国,顾兢晶,王炎.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供应链知识共享评价[J]. 价值工程,2007(11):64-66.

  [5] 孙青松,程和侠. 基于模糊评价法的企业知识共享水平评价[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9,34(3):93-96.

  [6] 李长坤,等. 基于BP神经网络的供应链知识共享风险预警体系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09(4):191-193.

  [7] 马永红,刘晓静. 区域创新系统知识共享能力评价模型[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22):137-139.

  [8] Fan Zhi-ping, Feng Bo, Sun Yong-hong, et al. Evaluat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capability of organizations: a fuzzy linguistic method[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08,34(2):3346-3354.

  [9] LAWSON B, PETERSEN K J, COUSINS P D. Knowledge sharing in interorganizational product development teams: the effect of formal and informal socialization mechanismsn[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9,26(2):156-172.

  [10] BODEN A, et al. Knowledge sharing practices and the impact of cultural factors: reflections on two case studies of offshoring in SME[J]. Journal of Software Maintenance and Evolu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2010(5):1-15.

  [11] 罗岭,王娟茹. 基于梯形模糊数和α-截集的虚拟团队知识共享能力评价[J]. 现代制造工程,2013(2):25-30.

  [12] 樊治平,孙永洪. 知识共享研究综述[J]. 管理学报,2006,3(3):371-378.

  [13] BODEN A, et al. Knowledge sharing practices and the impact of cultural factors: reflections on two case studies of offshoring in SME[J]. Journal of Software Maintenance and Evolu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2010(5):1-15.

  [14] 张万秋,吴冲. 建筑企业知识共享能力评价研究[J]. 工程管理学报,2010,24(3):344-349.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jiaotongyunshulw/41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