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交通运输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企业物流一体化绩效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4-04-17 09:38:42更新时间:2014-04-17 09:39:29 1

  “物流一体化”是指以物流系统为核心,将从原材料供应到产成品分发的整个过程作为统一的流程,通过整体化和系统化为顾客创造更高价值的需要,是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业务流的整合,是现代物流的成熟和高级阶段。

  摘要:物流一体化作为物流发展的成熟和高级阶段,对企业物流绩效的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设置更为科学合理的一体化物流绩效评价体系成为现代企业物流管理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物流一体化,物流绩效,财物指标,模糊评价法,物流管理论文

  物流一体化的复杂性、先进的性,决定了传统的物流绩效评价方法难以满足一体化下的管理需求,如何设置更为科学的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正确衡量一体化的运营状况,成为物流管理中的重要课题。

  一、设置一体化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传统物流绩效评价体系强调财务指标,主要评价对象为企业职员或者内部的职能部门,不能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评价,只是追求局部最优而不是整体最优,难以反映一体化系统的实时的运作状况,也与一体化物流管理整体优化原则相违背。为了克服传统物流绩效评价的缺点,满足物流一体化管理的需要,首先在评价指标设置上应遵循以下原则。

  1.综合指标体系代替单一指标原则

  物流一体化系统涉及企业产、供、销多个部门,不同环节,其复杂性、多属性的特点,决定了在进行绩效评价时单一指标难以精确和全面评价,必须从成本、效率、长期发展、顾客服务水平等多角度进行评价,用多维度综合指标体系代替单一指标评价。

  2.系统化和集成化原则

  在一体化物流绩效评价时,指标体系必须立足于整体,考查整个企业系统的运营情况,而不是只注重某个部门或单位的利益。当一体化的程度发展到更高阶段,供应链一体化时,还必须把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作为评价对象,客观反映供应链上的制造商、供应商、分销商以及最终用户之间的关系。

  3.静态性和动态性的结合原则

  物流一体化的实施需要企业通过业务流程重组、组织结构一体化构建等过程来实现,对于传统企业来说这些是新的过程,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这要求在评价指标上,不仅需要通过物流本、物流服务水平、边际利润率等静态绩效指标反映一体化运行效果,还需要通过物流系统柔性程度,响应速度等动态性指标反映一体化业务流程的运营状况。

  4.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平衡性原则

  物流领域存在着效益背反现象,某些因素间相互矛盾,如系统的柔性度和总成本。企业物流一体化的实施不仅要注重短期利润,还要关注长期实施,因而绩效评价体系要实现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平衡,通过财务指标反映当期利润,通过非财务指标评价长期发展状况。

  二、物流一体化绩效评价指标设置

  根据以上原则,企业可以从财务价值,客户服务、内部业务流程、发展性四个方面设置具体指标。如图1所示。

  1.财务价值方面

  财务指标主要涉及成本、利润、现金流和总产运营等方面。成本是指完成特定物流业务所发生的真实部门成本,可以进一步分解为采购成本、运输成本、库存成本以及与之相关的管理、信息和财务成本等。利润增长主要是指营业收入增长率,反映随着物流一体化的实施给企业带来的利润的增加。现金流可以细分为现金周转率和负债现金流量比,负债现金流量比,是指企业现金等价物及现金与负债总额之比,现金周转率用来反映物流运作全过程中现金在的周转状况,资产周转率和资本收益率是对企业物流资产的增值性绩效的大小的反映。

  2.客户价值导向方面

  客户价值导向方面的指标主要从是客户角度说明企业物流系统是如何满足顾客的价值需求的。包括订货提前期、客户关联点数、客户价值率和物流系统柔性度等指标。订货提前期是指顾客从发出订单到收到服务或产品的所有时间,反映了企业物流系统响应的便捷性和流畅性。客户关联点数是指客户在接受物流服务时与企业产生联系的节点数量,过多的关联点数会导致客户获取低效益性的服务。准时发货率体现了企业的物流服务质量,柔性响应度是指物流系统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程度和响应速度,客户价值率是指企业所提供的物流服务给客户带来的好评程度,可以通过客户满意率,客户投诉率、新客户获得率等细分指标来考量。

  3.运作流程角度

  通过业务流程再造和整合,减少冗余、缩短响应时间,对客户提供增值服务是物流一体化的实施的基本目标,因此从流程角度设置绩效评价指标成为指标体系中重要组成内容。具体可以设置物流成本降低率、柔性比率、有效提前期以及目标成本达到比率。物流成本降低率的计算要从流程的角度考核物流总成本和降低额,而不是某一部门物流成本。柔性比率反映了流程的功能对客户的响应时间,从客户角度来说包括服务种类的柔性和时间上的柔性。有效提前期是指企业实施物流服务过程中,运作总时间中有效的增值活动时间所占的比率,值越小流程中存在的无效浪费时间越多。目标成本达到率是指通过流程的改进,某一物流活动达到预定的目标成本的状况。

  4.创新和发展角度

  从创新和发展的角度,主要指标包括客户订单分离点、企业聚合度、科技发展趋势和共享数据比等。客户订单分离点能够反映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体现模块化和标准化程度。企业聚合度是企业团结凝聚力的体现,共享数据比率是指供应链中共享信息在总数据量中占的比率,反映信息一体化完成程度的指标;科技发展趋势指标可以用来评价企业所面临的威胁和替代产品。

  三、企业物流一体化绩效评价方法

  在一体化绩效评价方法上可以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这种方法是通过使用模糊集合来完成的,首先根据某一因素对评价对象的影响程度确定隶属函数,然后进行综合加权做出最终评价的方法,具体评价过程如下。

  1.确定评价对象的因素集合

  根据前面分析的绩效评价具体指标,得出一级评价指标集合:

  ;

  二级评价指标集合(共19个指标):

  U1={U11U12U13U14U15U16}={部门物流成本,营业收入增长率,现金周转率,负债现金流量比,资本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

  U2={U21U22U23U24U25}={客户关联点数,提前期,准时发货率,柔性响应度,客户价值率};

  U3={U31U32U33U34}={物流成本降低率,有效提前期,柔性比率,目标成本达到比率};

  U4={U41U42U43U44}={客户订单分离点,企业聚合度,共享数据比,发展趋势分析}。

  2.建立评价等级集合

  V={V1,V2,V3,V4,V5}={优秀(9~10分),良好(7~8分),一般(5~6分),差(3~4分)较差(1~2分)}。

  3.确定评价指标的权向量

  通过专家评判等法确定各因素权重的大小Bij。

  4.评价指标无量纲化处理,建立模糊评价矩阵

  无量纲化处理对各个指标,把包括定量、定性指标的原始评价值转化为可以相互比较的评价值,评价标准值在(0~1)范围内,并通过隶属度分析是建立一个从U到V的模糊映射,从而得到一个模糊关系矩阵R:表示指标集合中各个具体指标的隶属度。

  5.最后通过模糊矩阵的运算,做出综合评判

  参考文献

  [1]郑成宏.中小企业物流一体化实施及其绩效评价[D].山东:山东大学,2010

  [2]孟超.平衡记分法与供应链绩效管理[J].当代经理人,2006,(3)

  [3]马士茗.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7,(12)

  [4]杜松艳;孙广艳.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论坛,2006,(6)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jiaotongyunshulw/35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