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交通运输论文

道路建设环境影响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12-11-21 09:23:18更新时间:2012-11-21 09:23:55 1

摘 要: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文明延续的重要保证。本文通过道路建设环境影响的研究现状的阐述,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道路;交通环境

0 引言

自汽车诞生以来,以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的道路交通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利益和便利,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道路的加速建设,加大了自然环境的开发力度,提高了地域的通达性和人们的活动半径。与此同时,道路交通建设对生态以及环境的影响也给人类带来了危害,它成为二十一世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热点问题之一,因而治理交通环境污染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

1 道路建设环境影响涵义阐述

一般意义上环境就是指系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周围的各种条件和诸多影响因素,及诸多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关系总和。从道路建设环境的性质进行定义,可以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是指道路建设中涉及的自然条件、地质条件和经济基础,软环境是指为道路建设所提供的以人的主观因素为主要内容的人文、意识、观念、行政等社会条件。本文主要研究道路建设的硬环境影响。

道路建设环境影响包含两方面的意思:第一,道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指道路建设过程中以及建成后对生态环境的扰动、破坏;第二,环境对道路规划及建设也起到约束作用,包括自然地质、地貌对道路工程具体形态的制约和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的道路规划环境因素制约。在具体交通建设中应充分考虑道路与环境的互动作用,协调二者的关系。因此,对道路建设环境影响的两方面研究必须健全。

2 道路建设环境影响研究现状

随着世界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世界交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道路数量和等级的提高,使道路交通对环境的影响显得尤为突出。《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试行)》(JT J005-1996)对此作了较详细的阐述。道路建设给环境带来的广义影响,从大气、噪声污染到对可见的自然景观的影响以及对耕地占用和自然资源的消耗等,目前虽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但研究开展尚未深入,取得的成果并不成熟。国内外很多学者在该领域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总体来讲,都是在交通规划理论中通过交通活动的强度对环境系统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

2.1 环境影响下道路规划理论研究现状及成果

国外在六、七十年代就对道路交通引起的环境问题展开了研究。1963年巴查南交通研究报告[1]中强调道路的环境容量;1975年Zerbe[2]对美国减少交通污染的各项交通规划方法展开研究;1995年Kageson[3]研究了欧洲基于交通部门大气污染控制的道路规划理论;D.Rayfield[4]基于已有交通流的有关数据,结合车队和交通流等影响因素估算现有的和未来城市交通污染的排放状况,以期解决道路规划与环境的协调;Miller.E将土地利用、交通和环保指标运用到城市交通规划理论中。

国内由于交通量在80年代才迅速增长,1998年国家以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为目的,加大公路建设力度,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全社会投资的重点,公路建设高潮迭起,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建设工期越来越紧,建设环境成为公路建设中最直接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此之前交通发展尤其是道路建设对环境的污染、对资源的大量消耗等问题并未受到关注,直到90年代末才开始道路规划及建设对环境影响的深入研究。我国城市交通规划界已将未来交通规划的重点转向与环境保护战略相结合。1995年北京宣言中已明确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制定减少机动车大气、噪声污染作为城市交通发展和规划的四项标准和八项行动;李晓江[5]呼吁把道路交通规划的重点转向合理交通容量和交通结构的分析上;申金升[6]等人提出了将交通环境承载力作为一种实现的约束条件,应用到城市交通规划中去;陆化普、高嵩[7]尝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主动引导型交通规划理论体系;王智慧[8]等人提出了面向环境的城市交通规划方法;王炜[9]研究了城市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规划的框架;张海燕[10]对公路网规划方案环境影响评价展开系统研究;崔世华[11]采用城市生态交通规划理论对其利用方法展开研究;李晓燕[12]在基于交通环境承载力的框架下对城市生态交通规划理论展开了研究,提出城市交通环境承载力的计算内容及计算模型;张莉[13]研究了道路交通环境中汽车排放污染和噪音两者之间的关联性,为生态交通规划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济大学的陈雨人[14]研究了道路规划和设计中的环境影响评价。

2.2 道路建设对生态环境作用研究现状及成果

道路建设期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非污染型生态环境影响:植被破坏、局部地貌破坏(如高填深挖、大切坡等)、土壤侵蚀、自然资源(土地、水、草场、森林、野生生物等)影响、景观影响及生态敏感区(著名历史遗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水源保护区)影响等。道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取决于所经地域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及地貌状况等,也取决于道路的等级。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状态,片面强调了加快建设的步伐,导致在道路建设中对环境影响考虑不足。从1987年交通部发布《交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试行)》开始,公路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正式启动,此后相继颁布了《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J/T006 98)等法规,公路建设的环境保护和公路沿线绿化与景观也逐渐关注起来。20世纪90年代,对道路建设中引起的环境影响研究才系统地展开。

该方面研究中,夏红军[15]研究了从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及施工图阶段、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等道路建设过程中的环境影响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安富永[16]提出了公路建设中环境保护的原则;西南交通大学的徐斌[17]研究了公路建设中资源破坏问题;孙丽萍[18]等研究了公路生态环境的评价方法,提出了公路生态环境评价的程序框架;李建等[19]研究了公路建设对社会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从社会角度讨论了公路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罗祥荣[20]等结合重庆市的情况讨论了公路建设环境影响,并针对性提出了减缓措施;李妍[21]探讨了城市道路中声屏障的效用;张玉芬[22]研究了公路线形与交通噪声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基于交通噪声防治的公路线形设计理念;陈毕新[23]提出了公路建设方案采用环境价值比选的思路;梁立杰提出了生态公路的理念,并研究了其评价体系;蔡志洲等[24]对公路立交生态工程设计、公路边坡灌木生态绿化进行了深入研究;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的科研工作者从生态学角度出发,从设计、施工和养护等几个植被恢复重要环节进行分析,寻求适宜高速公路路域植被的恢复设计与施工技术,其中周存秀[25]就生物多样性在路域植被恢复中的应用作了更深入的研究;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生态中心的夏汉平[26],作了更为细致的工作,具体研究了香根草生态工程应用于公路护坡的可行性。

3 已有研究成果评价

近年来,耕地面积锐减,自然环境逐渐恶化,环保呼声高涨。这一切要求在公路规划建设过程中,要从以前仅为降低工程造价的思维方式,转化为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保护全面协调的全新思维方式。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大部分都停留在公路建设对沿线环境影响的研究上,并在设计、施工中提出一些环境改善措施及应注意的问题。有所创新的是,东南大学交通学院的李修刚、肖为周[27]建立了“一种基于GIS的公路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方法”,这种方法考虑了公路周围环境的敏感性,引入了“环境影响程度系数”。北京交通大学的周华国[28]提出并确定了公路方案设计中环境的影响因子,同时还建立了模糊优选模型。 这些方法都因为无法定量估算出环境损失的价值,而使得结果并不可靠。采用先进技术对交通所运行的环境进行监控和模拟分析是今后交通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随着3S技术(GPS、GIS、RS)的成熟,交通环保技术也将日臻完善。对理论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尚未深入到可以实际操作的程度,尤其是提出的具体理论模型中参数标定仍然存在很大缺憾。

4 结束语

进行交通环境影响研究是人与自然寻求和谐发展的必然手段。总的来说,道路建设环境影响的研究已经十分广泛,并且有许多试验数据支持这些理念,但在总体上仍然缺少描述道路建设环境影响的时间序列数据,缺少贴近现实的环境影响模型。今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深入研究:

(1)系统地研究道路规划环境影响因子,并通过收集时间序列数据揭示其中的规律,将指标定量化,为模型参数的标定提供条件,提高模型的可移植性;

(2)细致建模。道路建设涉及到的环境是一个时变的、复杂的非线性大系统,其不确定性主要来自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这些高度不确定性因素给环境系统建模分析带来极大困难,因此在传统模型建立中往往对此进行忽略处理。在研究不断深入的前提下,对模型的细致化处理是趋势发展要求;

(3)非参数建模。传统的建模方法基本是基于一定数学模型的,并且和地点紧密相关的,不能作为一种通用的高效建模方法。因此,对环境影响分析实现非参数、可移植性建模将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参考文献

[1] E.巴金逊,于立译. 巴查南报告与交通运输政策[J]. 城市规划,1991(2):77-80.

[2] Zerbe R.O and Croke K. (1975), Urban Transportation for Environment, Cambridge, Mass, U.S.A., Ball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3] Kageson, Control Techniques and Stratrgies for Regional Air Pollution form the Transport Sector the European. Water, Air and Pollution, V 85 N 1 DEC.1.1995.

[4] D.Rayfeild. Procedures for the estimation of vehicle estission in an urban environment. Urban Transport and the Environment.

[5] 李晓江. 中国城市交通的发展呼唤理论与观念的更新[J]. 城市规划,1997(6):53-56.

[6] 申金生等. 交通环境容量与交通环境承载力[J]. 经济地理,1997(1):33-36.

[7] 陆化普,高嵩. 考虑可持续发展的主动引导型交通规划新理论体系的开发[J]. 公路交通科技,1999(4):65-68.

[8] 王智慧. 面向环境的城市交通规划理论[J]. 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2000(2):15-19.

[9] 王炜. 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规划框架研究[J]. 东南大学学报,2001(3):21-26.

[10] 张海燕. 公路网规划方案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M].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6.

[12] 李晓燕. 基于环境承载力的城市生态交通规划理论研究[M].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5.

[13] 张莉. 区域交通环境的关联性评价与研究[M].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1.

[14] 陈雨人. 道路规划和道路设计中的环境影响评价[M]. 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6.3.

[15] 夏红军. 公路环境保护问题浅析[J]. 辽宁交通科技,2005(6):112-114.

[16] 安富永. 公路交通与环境保护[J]. 青海交通科技,2003(6):39-40,47.

[17] 徐斌等. 公路交通与生态环境保护[J]. 北方环境,2005,30(1):50-53.

[18] 孙丽萍等. 公路生态环境评价方法研究[J]. 黑龙江交通科技,2005(3):77-78.

[19] 李建等.公路建设开发中对社会生态环境的影响[J]. 新疆环境保护,2004,26(3):28-30.

[20] 罗祥荣等. 重庆市交通环境保护现状及分析[J]. 交通环保,2003(24):152-157.

[21] 李妍. 城市道路声屏障效用分析[J]. 交通环保,2002(15):113-115.

[22] 张玉芬. 公路线形设计与交通噪声防治[J]. 中国公路学报,1997,10 (4):39—43.

[23] 陈毕新. 环境价值在公路建设方案比选中的应用研究[M].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6.

[24] 蔡志洲. 公路立交生态工程设计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1998,15(3):60-63.

[25] 周存秀等. 生物多样性在路域植被恢复中的应用[J]. 交通环保,2002,23(4):10-12.

[26] 夏汉平. 香根草生态工程应用于公路护坡的效益研究[J]. 草业科学,2002(1):33-36.

[27] 李修刚,肖为周等. 一种基于 GIS 的公路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方法[J]. 东南大学学报,1998(3):93-97.

[28] 周华国. 基于环境影响的交通建设项目方案优选[J]. 中国公路学报,1999(3):95-99.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jiaotongyunshulw/18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