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交通运输论文

论城市道路横断面形式的设计及发展—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2011-07-06 11:46:16更新时间:2011-07-06 11:47:10 1

  论城市道路横断面形式的设计及发展
  鲍新卫
  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
  摘要:近年来,我国城市基础建设在国家支持和经济发展需要的环境下飞速发展。而道路的横断面设计是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城市道路的横断面设计的基本概念开始介绍,分析了横断面设计的形式与设计方法,展望了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关键词: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发展一、道路横断面设计的基本概念
  城市道路横断面,由于道路功能的不同,所以其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总起来说,城市道路横断面是有由车行道、人行道和绿化带等部分组合而成。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合理的道路横断面设计有以下几个前提和要求:
  (1)需要满足城市交通良好运行的要求。
  (2)切实保障出行者和行人的人身安全。
  (3)全方面提升城市景观的美感度,提高城市风貌。
  (4)帮助保持城市良好的道路生态环境。
  (5)保证雨水的排出不出现问题,从根本上避免地上地下管线、各类建筑物物及人防工程的相互制约和干扰。
  (6)帮助从根本上协调沿线各类型建筑和公用设施的规划和布置,节省建设投资的资金,并更好的节约城市用地,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所以,有许多因素从根本上影响了道路横断面的形式、功能等因素,而对于城市道路来说,城市道路不应出现“千路一面”的现象。城市道路与公路相比其自身当中复杂的交通性和车辆构成更加复杂,主要表现在城市道路的哭面上进行所要承载的非机动、激动车辆和行人较其他路面要多,而且各种交通工具和行人的交通问题,在根本是,都需要在横断面设计中予以综合的以及恰当的解决解决。只有合理地进行道路横断面形式的设计,才能有效地提高城市道路的通行能力,从真正意义上实现道路横断面对于发挥交通设施的功能。
  二、横断面设计形式
  目前我国道路横断面主要采取的形式主要采用以下几个种类单幅路、双幅路、三幅路及四幅路。由于功能和服务对象不能,所以其适用范围也不同。
  2.1单幅路
  在次干路、支路,车辆较少的地方及难以拆迁的旧城市道路一般采用单幅路。单幅路形式下次干路一般行公公交车,其单向车行道最小宽度应能停靠一辆公共汽车,通行一辆大型汽车,然后会再次基础上考虑恰当的的自行车车道宽度。在公交站点的设置上,其停车方式由于占用了很大的非机动车的行驶空间,使得非机动车不得不进入机动车道,同时由于单幅路没有可以隔离行人的设置,常常导致行人横穿道路的出现。
  从绿化方面,单幅路一般在人行道位置布置两条行道树绿带,但是没有分车绿带,所以绿化景观相对单一,而且容易导致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合行驶行,十分不利于交通秩序的维护和行车的安全问题。
  2.2双幅路
  适用于单向双机动车车道、非机动车较少、有平行的道路可使非机动车行驶的道路。双幅路的设置,十分注重机动车的行驶问题,十分适用于附近有辅路可供非机动车行驶的大中城市主干路或快速路当中。在双幅路格局中,对于公交站点的设计,是引起其他非机动车进入机动车到的最大原因,而在行人过街时,我们注意到,双幅路可以为行人提供更加安全的空间。很好地处理行人过街交通安全问题,减少交通堵塞,保障交通安全。有效改善城市面貌,保持道路通畅,减少交通延误阻塞,保障交通安全。
  在绿化问题上,双幅路绿化的布置是将路中间分成车绿带和两侧的行道绿带,首先,这样可以将道路分成单向的两条车道,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车辆行驶和驾驶的危险性。西侧行道树绿带不仅美化环境,也可以给行车者和行人提供宜人的遮阴环境。
  2.3三幅路
  三幅路完全实现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分行机制,为避免混行、保障交通安全、提高机动车的速度、预防堵车等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但随着城市的发展,机动车大发展日益迅速,利用非机动车出行的机会越来越少,所以,非机动车道的作用越来越小,甚至往往被闲置不能适应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且从公交停靠和公交站点来说,采用三幅路形势作为公交停靠站的设计来说有着很大的作用,
  三幅路绿化一般采用三板四带的方式,其绿化设计越来越人性化,具有良好的绿化和遮荫的效果。到如果道路较窄,会导致道路绿化分散,不能显现道路绿化的整体效果。
  2.4四幅路
  四幅路一般适用于车速高、具有单向两条机动车车道以上的,非机动车多的快速路与主干路当中,他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交通的连续,避免对车辆的行驶提供阻碍,此外,在公交车停靠问题上,站点应采用港湾式布置,而且行人横过马路应利用过街天桥等。
  四幅路绿化布置采用四板五带式,包括三条分车绿化带及两排行道树。可以更好的营造绿地景观环境。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jiaotongyunshulw/13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