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交通运输论文

关于公路工程常见质量通病防治措施探究-职称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2011-05-27 08:37:06更新时间:2011-05-27 08:40:03 1

关于公路工程常见质量通病防治措施探究
李成平 夏炎
摘要:道路工程质量通病是指在道路工程中经常发生、较为普遍的质量问题,这些问题对工程的使用品质与寿命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严重的后果。本文分析了公路工程常见质量问题发生的原因,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公路工程,质量问题,通病,措施
一、公路工程质量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1、违反基本程序,各环节不按相关规定进行工程招投标,从而造成无证设计、超标承包、违章施工等,必然产生质量事故。
2、勘测失误,地基处理不当,常见的勘测问题有未勘探即设计;盲目套用邻区勘测资料,实际上有很大问题;钻孔布置不当。
地基处理不当,如饱和土用强夯法;打桩未进入好的持力层;深基坑支护失当;地基土受干扰又未重新夯实。软弱地基加固方法不对,基底未验收即进行基础施工等等。
3、在建筑工程设计中,计算简图不准确,设计方案欠妥,套用已有图纸而未结合具体情况校核,构造不合理等。在施工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不熟悉图纸,不按图施工,不经设计单位允许,擅自修改设计,造成建筑结构存在严重质量安全隐患;原材料进场控制不严,不满足设计及相关标准的要求;施工管理不严,不遵守操作规程,达不到质量控制要求。
二、公路工程中常见质量问题处治措施
1、混凝土结构工程
在拆除模板后,发现混凝土柱、梁、板出现鼓凸或翘曲等,不仅影响外表美观,而且严重影响使用功能,有时甚至要拆除重新浇筑。在进行模板及支护系统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模板本身自重,施工荷载,混凝土自重,钢筋自重,浇注及卸料所产生的侧向压力,进行最合理,最安全的荷载组合。支撑底部若为泥土地基,应进行夯实,设置排水沟并铺设垫木或型钢。
在混凝土浇筑振倒时产生漏浆,轻者使表面出现蜂窝麻面,严重的出现孔洞、漏筋,为防止这类问题发生,我们应根据不同的结构类型及模板类型,选配合适的模板系统,木支柱规格不宜太小。
在检查核对绑扎好的钢筋骨架,与钢筋混凝土结构图纸对照时,发现某种钢筋发生遗漏,应立即将所遗漏的钢筋全部补上,不得再出现任何遗漏。当混凝土强度偏低,不满足结构强度要求时,按混凝土实际强度校核结构的安全度。在冬季低温条件下施工时,如果发现混凝土早期强度增长过慢,可采取加强保温以及通蒸汽来加快混凝土强度的增长。
2、地基基础工程
根据工程实践表明,多数的工程质量事故源于地基基础问题。
(一)地基承载力或稳定性方面
在建筑物的各类荷载组合作用下,作用在地基土上的设计荷载应小于地基承载力设计值,以保证地基不会产生破坏。各类土坡应满足整体稳定要求,不会产生滑动破坏。若地基承载力或稳定性不能满足要求,地基将产生局部剪要破坏或冲切剪切破坏,或整体剪切破坏。地基破坏将导致建筑物的结构破坏或倒塌。
(二)沉降或不均匀沉降方面
在建筑物各类荷载组合作用下,建筑物沉降和不均匀沉降不能超过允许值。沉降或不均匀沉降值较大时,将导致建筑物产生裂缝、倾斜,影响其正常使用和安全。不均匀沉降严重的可能导致结构破坏,甚至倒塌。建筑物倾斜导致荷载偏心将改变荷载分布.严重的可导致地基失稳破坏。
对于由于地基承载力、稳定性或沉降等原因引起的质量事故,首先应分析确定事故产生的具体原因;其次,应对工程事故现状作出评估并对其进一步的发展作出预估;最后,应在现场研究和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事故处理意见。对地基不均匀沉降造成上部结构开裂、倾斜的,如地基沉降确已稳定,且不均匀沉降未超过标准,能保证建筑物安全使用的情况下,只需对上部结构进行补强加固,不需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若地基沉降变形尚未稳定,则需对建筑物地基进行
加固,以满足建筑物对地基沉降的要求。在地基加固的基础上,对上部结构进行修复或补强加固。若由于地基问题造成严重的结构破坏,难以补强加固,或补强加固所需费用较大时,应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决定采用补强加固或拆除重建。
3、桩基础工程
对于现浇混凝土灌注桩,常出现桩身缩颈、夹泥、或由于超孔隙水压力引起的桩身裂缝、断桩,或由于混凝土配合比不良,流动性差,在运输过程中混凝土严重离析造成的桩身蜂窝、孔洞等质量缺陷。对于预制桩,现多为静压管桩,其常见的质量问题有桩顶破碎、桩身断裂、侧移、倾斜等。产生的原因多为混凝土强度不够,桩身配筋率不足,施工顺序不合理等。当发现桩身存在质量缺陷时,应采用反射波法对基桩的桩身质量进行扩检,判定桩身完整性类别,必要时应采用静载试验进行确认,并确定其极限承载力,将存在桩身缺陷的工程桩数量、桩位、承载力等相关数据,反馈给设计者,设计者结合工程实际情况进行处理,如加大承台、承台梁截面尺寸、调整上部荷载、补桩或进行压力注浆等。
4、砌体结构工程
砌体结构出现质量问题,具体表现就是砌体出现裂缝,砌体出现裂缝的主要原因有:地基不均匀沉降;地基不均匀冻胀;温度变化引起的伸缩;地震等灾害作用以及砌体本身承载力不足等。
对预防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建筑物应合理设置沉降缝,加强上部刚度和整体性,提高墙体的抗剪能力,加强地基验槽,发现不良地基应及时处理;由于温度差引起的裂缝,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如是否采暖,所处地点温度变化等)设置伸缩缝;预留施工后浇带,等一段时间再浇注中间混凝土,这样可避免混凝土收缩裂缝。但如果是砌体承载力不足,则在荷载作用下,将出现各种裂缝,以致出现压碎断裂,崩塌等现象,使建筑物处于极不安全的状态。这类裂缝出现,很可能导致结构失效,所以应注意观测裂缝的宽度,长度随时间的发展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当裂缝较细,裂缝数量较多,发展已基本稳定时,可采用压力灌浆法进行补强加固。当裂缝较宽时,可在灰缝内嵌上钢筋,用高等级砂浆填缝,也可用块体嵌补法即在裂缝两端及中部用钢筋混凝土楔子或扒据加固。当裂缝数量较多时,可用局部钢筋网外抹水泥砂浆的办法进行处理。
5、防治桥头跳车的措施
为控制桥头跳车现象的发生,保证行车安全和舒适,我们对桥梁伸缩缝及桥涵台后填土和施工工艺等提出如下要求。
1.1 桥梁伸缩缝
为了克服板式橡胶伸缩缝的缺点,提高伸缩缝抗震颤、抗损坏的能力,要求桥梁采用钢一橡胶组合伸缩缝(仿毛勒伸缩缝)。同时为了保证伸缩缝顶面与相邻桥面的平整度,要求严把伸缩缝的质量关,在招标文件中提出相关要求,按指定性能、型号组织进货。
1.2 桥涵台后填土
1.2.1 回填材料
桥涵台后填料分两种情况:常年流水或有地下水桥梁、涵洞台后填料均采用透水性好的天然砂砾,砂砾四周设包边土,砂砾四周5米范围内的土方采用剂量6%的石灰处理;无水桥涵台后填料为半刚性材料,可为6%的石灰土,或水泥稳定土。
1.2.2 回填时间
a. 回填时对桥涵混凝土强度的具体要求按相关规定执行。b. 先安排两侧桥台基础及桩身的施工,待桥头填土及锥坡填土完成后再浇注盖梁混凝土。c.预压措施:为改善及减小施工后涵台填土的沉降量,要求涵台及相邻路堤50米范围内的填土,并且通过计算,对个别段落超厚填土,进行超预压。
1.3 施工方法
a. 彻底清淤,将桥涵头所有含水量超标土壤全部清除,到符合强度要求为止。
b. 在桥涵未完之前,路基填土与桥台、涵身的距离至少预留50米,待以后与台后一起填筑;并把先填的土方(路基)预留宽1米,高0.2米,横坡2%的大台阶,以便与以后的回填土咬合。
c. 施工单位必须组织专门的队伍对桥涵回填进行施工,并派专人层层监督检查,严把材料质量关。
d. 加大管理力度,驻地监理要死看死守,严把质量关。
e. 消灭压实盲区,在回填范围外挖台阶与桥头同步填筑碾压。f. 用震动式压路机碾压及小型机械震动夯夯实。靠近构造物50厘米附近采用小型压实机械,较宽部位采用大型压实机具。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jiaotongyunshulw/11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