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施工中安全管理的一些问题
浙江三江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王震
摘要:本文是作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及工程实例,主要对于建筑施工中的一些安全问题做了简单的分析,以供相关工作人员参考。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企业规模
1企业的规模扩张与安全管理机构体系的不相适应
近年来,自各部委下属大中型建筑企业从内部的不断分离及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实行招投标制以来,建筑行业的经营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生产任务内部分配到进行市场竞标,建筑企业基本不断走上了自主经营的生产道路。各类市场管理理念在更新、经营模式不断转变,加大了市场开发力度。随着国家刺激国内经济,拉动内需,加大基础建筑投入的利好形势,各类建筑企业的年生产任务在几倍到几十倍的增加。市场规模是上去了,然而企业的内部资源却并没有随之大跨度的增加,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设备资源、管理资源等等,都在缓慢的发展,严重适应不了极度扩张的经营规模,特别是安全管理机构的设置与安全管理人员的配置严重达不到基本需求,安全机构不健全,管理体系不完善,管理人员数量缺少,业务技能低下,从业资质较低等等问题,安全管理基础长期得不到根本性的提升,极大的影响着安全管理的整体水平。
2企业的规模扩张与人力资源的缺乏不相适应
规模经营急需要的就是人力资源的保障。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人是最根本的资源,也是最急需的资源。没有充足的人力资源做基础,规模经营就没有实现其目标的执行力,没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来推进经营过程,就不可能实现高效率、低运营成本的项目管理,也就不可能实现安全可靠的建设生产过程。随着市场经营规模的向外延伸、扩大,这种大量需要的各类技术、管理、操作的作业人员越来越缺少。虽然各企业在不断的加强人力资源的配置,加强技术力量的引进,加大员工的培训教育,但是与整个生产过程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来比,这种引进的数量还是非常有限。各个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测量人员、试验人员、特殊工种、带班人员等等都极度缺乏,各个施工项目间互相借调、应急,这个项目还没有完成复测,另一个项目又需要放线,作业人员来回扯动,疲于作业。这种应急的作业方式,必然会造成各类技术数据的偏差、方案的不完善、测量的不精细,最终导致现场作业与设计意图的偏离,形成作业过程的技术失控,在分项分部工程中造成质量缺陷,最终导致安全隐患的发生。
3工程违法分包、转包影响了安全管理的力度与深度
虽然国家三令五申的规定,主体工程不容许分包、转包,但是就目前国内建筑市场来看,企业在拿到工程建设项目承包权之后,除了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设备安装、调试等分部工程外,大量的项目内容基本上全部进行分包、转包。而大部分分包单位都是一些借用某某企业的民工队伍,或者就是一些规模较小的施工企业的附属施工队。特别是一些较小的单位工程,干脆就是一些没有任何管理机构的民工队,更谈不上有什么营业执照、安全许可证等等承包
资质。这种承包单位的管理水平极低,有的民工队就根本没有任何管理力量,技术力量全凭经验,人员来源较杂,技能素质较低,基本不进行培训,打一枪,换一炮。虽然近两年某些施工企业开始探讨、试行“架子队”的管理模式,但是在执行过程中依然是换汤不换药,没有从根本上根除、改变这种工程分包、大包的管理模式。“民工队是什么水平,施工企业就是什么水平”、“以包代管,代而不管”已经成为建筑行业人人皆知的普遍现象。企业的日常安全管理理念与安全技术措施延伸不到作业一线,或者虽然延伸但是执行力不足,使各类安全措施仅仅停留的项目部管理人员这个层面,安全管理的力度、深度大打折扣。让这样一批
低素质、低技能、缺管理的队伍成为了现在建筑市场的生产主力军,已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影响着建筑市场的安全管理的整体水平,也成为当前建筑市场存在的一个最大的安全隐患。
4从业人员严重缺乏安全培训,培训走过场使安全操作技能得不到有效提高
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所有上岗人员要进行安全三级培训教育,培训不合格,严禁上岗。在建筑施工企业当中,对这项规定执行过程还不是完全规范。虽然随着近年来生产形势的不断变化、生产方式的不断改变,各个施工企业都在不同程度的加大员工的培训力度,培训的频次、力度、培训内容都在不断拓展、加强。企业也编制了全年培训计划,计划有时间,有内容,有措施,但是这种培训计划的培训范围、人数、内容与现场实际需求往往不相适应。一是培训的内容注重理论不注重技能,注重完成培训任务不注重实际培训效果。二是由于大部分工程项目工期紧张、现场管理人员缺乏等原因,好多作业人员参加不了最终的培训过程,代培训、假培训现象普遍。三是培训单位为了完成全年的培训工作目标,不管培训效果如何,培训内容如何,培训对象是谁,反正最终全部合格。这种形式上的培训最终造成培训计划完成较好,但培训效果达不到预期目的,从根本上起不到提升员工安全操作技能的目的,对安全管理水平上台阶也无从谈起。另外一方面就是对民工队伍、劳务协作队伍、特殊工种、租赁机械设备操作人员的培训更是严重欠缺。大量的一线作业人员是农民工,这种雇佣劳动的直接操作就是民工头,人员流动大,管理松散,今天进,明天出,进来就上岗干活,出去就背包走人。大部分人员根本得不到正规的技术培训,全凭现场实际操作积累经验。项目管理单位虽然也在努力加强这方面工作,但是大部分还是仅限于开个会,考考试,走走过场。这种严重的对作业一线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的缺失,是造成大量违章指挥、违规作业的根本原因,也是目前建筑施工现场出现安全隐患最密集、最失控的地方。
5减少概算、降低投资,严重影响了建筑企业的利润空间,导致安全投入得不到有效保证
《安全生产法》明文规定安全技术费用要纳入项目概算。但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基础建设规模加大,建设资金不足,各建设单位都在不程度的核减工程概算,特别是在安全技术费用上,项目数不足,资金量不够,造成施工单位在实际工程建设当中,安全技术费用投入不够。主要影响费用的有这几方面:一是目前建设环境较差,当地政府部门的配合力度不够,街霸、村霸对工程建设施工的阻挠,强行分包工程,强卖工程材料,给项目施工单位的协调增加很大的成本。二是各类配合费用在不断增加,特别象铁路建设当中既有线施工的配合费用,临时道路交通补偿费,临时租地等费用的超支。三是项目建设单位不断压缩工期,施工企业为了守住一方市场,无条件的听从建设方的要求,抢工期、赶进度,增加成本。如此多的费用增加都影响着施工单位对现场安全资金投入的积极性。大部分单位是能省就省,能节约就节约,大范围削减安全设备、劳动保护等项目及费用。现场破烂的配电箱得不到及时更换,施工机械得不到有效的保养,安全专项方案得不到专家的评审。这种安全资金投入的严重不足,直接影响到现场安全措施全面实施的基本保证。
6收入的不合理分配,影响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降低了责任感
单位的经营规模扩大了,生产任务饱满了,完成产值几十倍的增长,相应的员工的待遇等应该得到适当的增加。但是根据不完全统计,大部分施工单位人员的待遇状况并不是非常乐观。施工单位做为基础建设的排头兵,大部分战斗在工作环境较差、安全隐患较多、生产生活较不方便的恶劣的作业现场,劳动强度大,作业时间长,正常的作息、休假得不到有效保证。特别是做为施工单位技术管理的中坚力量的大中专毕业学生,他们为了谋求就业岗位,寻找自我发展的平台,投身坚苦的基础建设事业当中来,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在为国家发展的建设当中创造成绩,提炼自我。但是大部分奋战在建设一线的各类技术人员,得到的报酬与其付出不相适应。工资水平较低,分配不平衡,收入差距较大,员工的生活压力加大,工作积极性减退,责任心得不到提高,不愿意在日常管理中承担责任,不甘心在较低岗位努力,造成整个项目管理效率较低,管理力量得不到有效发挥,技术人员流失、流动严重,安全技术方案得不到更好的完善,最终严重的影响到项目建设的安全运行。
结束语
按照国家建设规划,新一轮的建设规模要完成将近2000万亿的基础投资。我们的建设任务还非常繁重,安全管理的压力仍然较大,为了能够更好的完成建设任务,创造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建筑施工行业依然要加大安全管理的力度,探讨更加合理、有效的安全管理模式,加大各项法律法规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