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建筑设计论文

城市道路建设应如何可持续发展

发布时间:2011-02-26 14:21:31更新时间:2022-05-09 16:53:35 1

  城市道路建设应如何可持续发展

  严卓辉

  南通市城市建设工程管理中心(江苏省南通市226006)

  摘要:城市道路的建设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方便快捷的交通能推动城市建设快步进入新纪元,因此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管理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原则。

  不论前期的设计工作,还是建设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工作,都需良好的控制和管理。本文对城市道路建设管理问题进行了分析,以和同行交流。

  关健词:城市道路建设管理问题应对策略

  前言

  城市道路的建设,包含较多专业内涵。诸如前期评估、道路的规划、道路设计、给排水的设计、路面结构设计以及管线的综合设计等。不论前期的设计工作,还是建设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工作,都需良好的控制和管理。在施工中,各专业工程的交叉配合与协调工作,很难达到默契配合。由于这些问题容易导致在建设的后期出现返工,造成工程投资的极大浪费,既影响工期也影响质量,有的还会影响到道路的使用功能,严重的甚至带来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可见,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各专业的协调管理工作必不可少。

  1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存在的问题

  1.1城市交通规划观念比较陈旧,水平相对较低城市应有迅速便捷、网络性强的城市干路系统和支路系统,在重要的大城市还应有四通八达的快速千路系统。城市快速千路和主干路与对外交通系统应有便捷的联系,组成完善的交通系统,使得进出城文通顺畅,且不干扰城市内部文通,以保证城市的活力。目前的城市规划主要侧重于土地利用规划,而对城市文通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相互结合、相互反馈做得不够。交通研究的粉眼点主要放在道路网络上,对影响交通发展的政策因素考虑不足,造成在规划实施中对干政策的变化适应差。建国以来的道路建设中,各城市往往只重视快速路和主千道的规划修筑,忽视次千道和支路网的作用,导致我国城市道路网等级配合不尽合理。道路一旦竣工,周边的环境和建筑随之改变,要想恢复或者新安排路线是相当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1.2道路工程设计不合理

  长期以来我国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仅仅局限在道路工程设计,缺乏交通工程设计的理念和要求,导致道路设计许多指标不合理。其主要表现在:

  (1)对道路的功能以及所服务的交通流构成缺乏起码的分析,从而直接影响道路的通行能力和土地资源的利用。对车道数、车道宽度与道路功能、行车速度等之间的关系缺乏必要的分析研究,盲目机械地套用设计规范。新建的道路要么标准过低,不堪重负,短时间内就遭到破坏,大修小修不断,影晌道路的畅通;要么一味修建高标准道路,车少路宽,造成资源的闲量。

  (2)对路段与交叉口通行能力、行车速度与延误等定性、定量的交通分析趋于空白。交叉口红线、车道数与路段上完全一样。交叉口由于相交道路间的交通流要相互等待或避让而导致通行能力降低。由于路口节点不畅而导致路网整体运行效率欠佳,造成道路网资源的严重浪费。

  (3)国际经验证明,要使城市发挥现代化的交通控制系统和智能化交通系统的功能,还必须提供足够的路网密度。

  1.3交通管理水平不商,经验较医乏我国城市文通的发展,目前要落后发达国家20~30年。例如我国城市机动车密度还比较低,但由机动车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和城市交通堵塞问题却已很严重。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在道路交通管理方面还存在体制上、行政上和技术上的问题。城市网络很复杂,交通的运行很复杂,产生交通问题的因素也很复杂。相应制定的城市文通管理方案往往由多个管理策略、管理措施组合而成。任何一个建设或管理措施的实施都会引起整个城市路网上交通运行情况的改变。尽管国家很重视交通管理的进步,投入了不少力量,但是在短时间内是很难改变现状的。

  2城市交通发展应对策略

  (1)正确做出城市道路交通现状调查应调查、搜集的资料包括:交通小区划分及小区经济、土地利用资料、交通网络结构及道路几何要索资料、历史道路交通量及流向资料、居民出行特征资料、机动车出行特征资料、货物出行特征资料、现有文通管理设施及效果资料等。由于交通调查面广,调查工作量大,资金投入多,因此,有的城市交通规划编制单位,甚至有关政府部门领导对基础数据调查工作不够重视,认为只要在原有交通规划资料搜集的基础上,作些补充调查即可,以至干规划方案与现实脱节,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差。道路网究竟能承受多少机动车保有量,这是城市决策者需要掌握的问题。从影响路网容量的因素看,道路基础设施作为机动车交通的载体只是反映了硬件条件。除此之外,路网的承受能力与城市交通宏观政策和管理也具有密切关系。这方面牵涉到对私人机动车的使用和管理政策、对出租车发展的政策和对外来车辆的管理政策等等。还要对交通发展的进度做出正确评估从而合理地分配和使用道路资源。

  (2)制定科学的城市文通发展模式:宏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的目的是制定城市交通发展政策,影响、优化交通结构。优化城市文通结构的本质是优化城市道路资源的利用。它通过交通政策的引导来实现,而政策的实施需要强有力的保证体系。在制定城市交通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应重视发展的观念。只有通过发展,逐步实现城市和国家的现代化,问题方能解决。机动化汽车技术要发展,城市也要发展,要通过城市的发展,适应城市机动化进程和汽车技术的合理发展。对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和道路文通设施的建设资金给予必要的保证。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近期的发展建设不要为远期的发展制造障碍,不能只顾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环垅效益,要为远期的发展留有余地。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念。通过市场机制,调控汽车工业的发展,调控机动化进程和汽车进入家庭的步伐,促进城市相关设施的配套建设;同时政府也应当实行必要的宏观调控。特别是目前面对城市机动化进程和发展新型汽车技术这一新问题,应有新的思维和新的方法,要力求全面,防止片面。只讲发展和只讲限制,都是不全面的。要全面系统地研究,要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努力克服机动化和汽车技术发展过程中将遇到的困难,使其得到应有的、合理的、健康的发展,使得机动化和汽车技术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相协调一致。

  (3)由单纯道路工程设计向新型交通工程设计转变各类城市道路为实现其预期功能,必须从主要服务对象及优先级、路网指标、道路设计技术指标、断面分配形式、道路两侧用地性质、文叉口节点、分隔设施、路边停车、公交站点设量等各个方面提出具体的措施要求。城市道路功能分类必须贯彻整体协同、文通分流、优先服务、用地性质内向发展、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及系统性等观点。不同类别道路的主要服务对象应当不同,并且各类文通在这些道路上的优先级亦应不同。此外,在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分类布量。对快速路系统内的路径转换节点,其规划建设应保障各个流向车辆能高速、连续、顺畅地通过交叉口;对进出快速路系统的集散节点,其规划建设应考虑快速路上、下匝道通行能力与临近路网的匹配;对千路与千路相文的节点,其规划建设应保障’‘点”与’‘线”的通行能力匹配;对支路或特殊道路文叉口,其规划建设应考虑文通管制与交通组织。城市道路横断面分配也是城市道路工程设计中的关键。城市道路横断面要紊通常包括: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中央分隔带、机非分隔带、路缘带等。这些要素的尺寸分配要根据道路功能,综合考虑道路通行能力、文通安全、交叉口渠化、港湾公交车站设量、地上地下市政管线布设、绿化景观等因素来确定。根据对通行能力、行驶速度的适应及节约土地资源的客观要求,确定机动车行驶的合理宽度。根据对道路文通量的预测及实际管理措施的考虑,原有的车道数也需要调整。因此,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实际上是交通工程设计、道路工程设计、市政工程设计和景观绿化设计的综合体,而不是简单的道路几何设计。车种的变化及人们不断提高的生活储要,各种车道及分隔带在断面上的分配比例姗优化。道路附属设施布量的客观要求变化及维修、维护需要,要考虑断面各部分的比例调整。为适应各种先进的文通组织及管理要求,要考虑道路断面与路侧建筑物特性、土地利用性质、公交专用道、公交停靠站、路边停车带、道路交叉口的匹配等一系列问题必须在设计中就充分考虑并融入设计理念里。优秀的城市道路设计应以追求功能和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为目标。

  (4)改革文通管理模式,接轨国际先进管理标准道路文通网络组织规划的目的是在城市交通网络已建成的情况下,通过实施各种技术措施,平衡整个文通网络的交通流量,均衡交通分布,提高运输效率,使这个交通网络发挥最大的效用。如通过实施单行线、专用线、诱导系统、绿波、特殊运输线路、转向限制等措施的综合运用,使交通网络的时间资源、空间资源得到优化利用。重点交叉口、路段的交通管理方案设计是交通管理最基础的工作,也是解决近期局部文通问题最简捷的手段。具体措施有:交叉口渠化、信号灯配时优化设计、转向控制、路段机非分隔、车道划分、港湾式公交停靠站设计、停车管理、设“严管街”等。一个文通拥挤不堪、文通秩序混乱、交通事故不断的城市显然不是现代化城市,因此,道路交通是城市现代化的基础,道路文通管理必须紧紧围绕实现城市现代化总目标来进行。

  3结束语

  道路交通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方便快捷的交通能推动城市建设快步进入新纪元;而道路拥挤、文通秩序混乱、居民出行所需时间过长、市内泊车场地不足、道路承载能力跟不上机动车增长偷求则严重制约着现代化的程度。因此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管理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原则下,顺利度过目前机动化起步阶段,才能打下坚实的发展基础。.

  参考文献

  [1]戴翼峰等.城市道路网综合评价[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7

  [2]王炜等.公路网络规划建设与管理方法[M].科学出版社.2001

  [3]方平.汽车时代畅通城市道路问题研究及规划对策[D].武汉:武汉大学,2005

  [4]张际宁.论我国城市道路网规划建设中的若干关键问题[N].城市交通网,2006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jianzhushejilw/5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