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自北大核心级期刊《建筑科学》,《建筑科学》是建设部主管,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办,创刊于1985年,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建筑科学类综合性技术期刊。本刊内容丰富、可读、实用,在建筑 行业中享有很高的声望。本刊依托建设部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得到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并有许多国内建筑界著名的专家学者组成了编委会,使得本刊更具权 威性、指导性。
摘要:城市建筑综合体随着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并逐渐成为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不仅有效的重组了空间功能,并将所建成的综合体和城市功能相结合,发挥了超出整合之外的激发功能。因此城市建筑综合体成为我国城市高度发达的产物,是我国城市化的重要标志。本文首先介绍了城市建筑综合体的概念及其特征,然后说明了其功能分区,最后分六大方面从空间、交通、立体等方面探讨了城市建筑综合体的设计要点。
关键词:城市,建筑综合体,交通,空间,景观
一、城市综合体的概念及其特征
(一)城市综合体的概念
城市建筑综合体是多个具有不同使用功能的建筑空间组合而成的建筑综合体。与之相对应的是传统的具有单一功能的建筑体,即在某个时间段内满足人们某一使用功能的自我服务封闭系统,与之相适应的城市空间构成是通过交通道路将这些单一功能的建筑联系在一起。与之相反的城市建筑综合体是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缺乏、交通压力增大、城市环境质量变差等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发展起来的,通过建设具有多种功能连接和复合的综合体建筑,将多种功能的建筑有机统一在一个有机整体内,相互之间协调平衡发展,并相互激发,更加主动的发挥建筑物的功能,其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环境,积极改变了社会生活模式。
纽约洛克菲勒中心
(二)城市综合体的特征
1、超大空间尺度
城市综合体是与城市规模相匹配,与现代化城市干道相联系的,因此室外空间尺度巨大。由于建筑规模和尺度的扩张,建筑的室内空间也相对较大,一方面与室外的巨形空间和尺度协调,另一方面则与功能的多样相匹配,成为多功能的聚集焦点。
2、通道树型交通体系
通过地下层、地下夹层、天桥层的有机规划,将建筑群体的地下或地上的交通和公共空间贯穿起来,同时又与城市街道、地铁、停车场、市内交通等设施以及建筑内部的交通系统有机联系,组成一套完善的“通道树型”(AccessTree)体系。这种交通系统形态打破了传统街道单一层面的概念,形成丰富多变的街道空间。
3、现代城市景观设计
应用现代城市设计、环境与行为理论进行景观与环境设计是城市综合体的重要特征。通过标志物、小品、街道家具、植栽、铺装、照明等手段形成丰富的景观与宜人的环境。
4、高科技集成设施
城市综合体既有大众化一面,同时又是高科技、高智能的集合。其先进的设施充分反映出科学技术的进步是这种建筑形式产生的重要因素。室内交通以垂直高速电梯、步行电梯、自动扶梯、露明电梯为主,通讯由电话、电报、电传、电视、传真联网电脑等组成,安全系统通过电视系统、监听系统、紧急呼叫系统、传呼系统的设置和分区得以保证。
二、城市建筑综合体的功能分区
(一)主要使用系统
用以安排建筑综合体的各项功能,就某一具体功能而言,它既有与整体系统交叉共享的一面,也有其自身封闭、私密、自成体系的一面,故在功能安排上应遵循分和有序,各得其所的原则。
(二)公共活动系统
为人们提供了休息、娱乐和交往的空间。在拥挤的城市中,广场、庭院、共享大厅有助于创造宜人的环境,缓解城市绿地不足的状况,增加人与自然相处的机会,给人以生理和心理上的满足。
(三)交通辅助系统
用以解决建筑综合体垂直和水平方向的联系问题,既要方便快捷,又要分和有度,避免不同功能单元之间的干扰。此外,考虑到功能的变更,交通、设备及其它辅助设施应有较强的兼容性与适应性。
(四)联系中枢
联系中枢是功能布局的关键。充当联系中枢的可以是公共活动系统中的共享大厅、庭院或广场,也可以是仅仅承担交通分流作用的门厅或过厅;在特殊情况下,还可不设联系中枢而利用城市道路网络与城市广场等空间来达到分流的作用。各主要使用部分在规模较大的情况下,也可以单独设置与城市联系的交通中枢,提供独立经营的条件;交通辅助系统最好也有不经联系中枢的安全出入口,便于使用上的灵活。
三、城市建筑综合体的设计要点
(一)城市建筑综合体的功能组织
在注重某个功能(如商业建筑综合体、办公建筑综合体、会展建筑综合体等)空间设计中应该着重按照其重点功能进行空间的设计和布局。形成综合体功能系统即相互独立又相互交叠的系统体系,以方便在其中进行工作、生活、娱乐和信息交流的便利性。在这当中要防止出现两种极端,一是按照功能进行严格的分割,形成不能相互激发和有效利用的非灵活性的功能空间分割形式,二是过分注重功能的激发而忽视功能之间的相对独立性而出现的功能混乱、杂乱无章现象。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功能还需要和空间组织联系在一起,以便将空间组织和功能组织有效的统一在一起,更好的发挥建筑及其功能。如对商业设施,要尽可能安排在靠近人流、易于交通及人流疏散、货物运输的马路及高层下部或裙楼位置。对于办公、客房、公寓、住宅等空间其具有较强的私密性,要求环境较为安静,视野开阔,有良好的景观等,因此从布局上来说在安排上应该避开人流较多的街道,选择环境安静、优美的次要道路。在功能布局上可以相互叠加、并列、包容或者分离,在具体设计时要根据具体的工程项目以及用地、景观、交通、功能技术造价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平衡考虑和设计。
(二)城市建筑综合体空间组织的总体思路
综合体的空间组织,有三个层次的内容。
首先是城市建筑综合体和城市空间结构之间的组合形式。建筑综合体并不是孤立于城市的建筑,而首先应是和城市总体的空间构成相融合的建筑物,其中包括交通、休闲、景观等方面的内容。
其次,是建筑综合体内部各功能系统之间的空间组织,综合体内部应该通过一定的空间组织手段和要素,将这些空间功能子系统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科学有序、结构清晰的空间系统。
再次,就是综合体不同空间系统内部之间的空间组织及结构设计。通常需要先进行外部的总体空间设计与布局,再进行系统内部的空间规划布局,最后进行单位空间的设计,但各个层面是相互影响的,因此在进行总体布局时,也应该综合考虑不同功能空间的性质、数量及交通、用地等因素,以实现系统功能的最优化。
(三)重视过渡空间的处理
在建筑中,由于多种功能的分工与联系,就出现了大量的过渡地区,而单纯的交通往来,不是过渡空间的全部意义。过渡空间是一个边缘的,意义丰富的,充满了不定性的区域,各种不同的信息在这里交融。例如:门厅、过道、室内外交界处等,成功的处理过渡空间,可以使整个建筑形成一个功能更有效,空间更丰富的有机体。
(四)注重建筑空间的通透设计
1、水平方向上的通透
采用玻璃、隔断、柱廊、家具、绿化等材料对空间进行水平方向的分割与限定,以此形成较大范围的视觉通透;并利用多重玻璃不仅向室内、向庭院而且向另一室内空间乃至更远的景观渗透。
2、垂直方向的渗透
空间的渗透不仅意味着同一层内部空间的相互渗透,还可通过楼梯、错层、中庭空间使建筑内部空间上下层乃至许多层之间相互穿插,以取得垂直方向的空间渗透效果。
3、水平、垂直方向双重的渗透
造成这种渗透往往是使用中庭、坡道甚至中庭与坡道相结合的设计元素,这种双重方向上的渗透最大程度上体现了空间的流动性,是建筑综合体空间特点的典型反映。
4、内外空间的渗透
建筑综合体的室内、室外空间彼此交融穿插,不能截然分开。为了不受天气影响,建筑综合体经常采用玻璃拱廊将街道的局部或全部覆盖起来,从而使这些室外空间带有很多室内空间的特征。另一方面,又在建筑内部留出大空间或中庭,布置树木、花草、流水等,顶部大面积地采用玻璃顶,营造出室外空间的意境。此外,城市上、下部空间之间的连接与过渡也可形成一种内外空间的渗透关系。
(五)交通体系的设计
如果说建筑物是综合体的骨架,那交通系统就是它的循环系统。一个好的循环系统是整个综合体顺利运行、良好工作的基本条件。城市中交通的主要方式,如步行、公交、私家车、购物车、货运交通等都会出现在城市综合体中。为了避免各种交通的互相干扰与混杂,我们需要采用有效的手段对各种交通形式进行分离。其中必须保证的是:人车分流、客货分流和功能分流。对于综合体内部来说主要是两大交通系统,一是车行系统,一是人行系统。在设计中应尽可能地将不同功能的交通出入口分开设置,这样有利于不同目的人流、车流能直接快速地达到自己所需的功能区间,有利于提高综合体的运作效率。
(六)留有余地的设计
尽管我们在建筑综合体的设计中,会运用适宜的规模,并充分考虑它今后自我调节的可能,但是建筑今后的扩建仍然势所难免,适当地留出增建、改建的余地,使建筑具有一定的生长可能是很有必要的。留有余地的设计,能将建筑自由的蔓延纳入因势利导的发展中,在获得更多的使用空间的同时,进一步完成建筑空间整体的塑造。
结语
综上,建筑综合体是对城市进行系统性的综合开发方式,它是城市大系统的一部分,它的结构也是城市结构的一个局部。同时,建筑综合体本身也是一个系统,无论功能、空间,建筑都做到混合交融,这种复杂性是现代城市中商务区繁荣和产生吸引力的关键,城市综合体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标志。当今的中国城市综合体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城市综合体在设计中发展,在发展中成熟。希望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提高对其的认知,提高其建筑设计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向上.融入城市的建筑——武汉新世界文化广场[J].建筑学报,2002.2.
[2]史立刚.大空间公共建筑生态化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3]黄绮.城市综合体及商住一体化设计探讨[J].建材发展导向,2011.6.
[4]胡孝民,殷世建.城市设计中的建筑综合体[J].山西建筑,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