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建筑设计论文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相关要素研究

发布时间:2013-03-09 09:37:17更新时间:2013-03-09 09:39:39 1

摘要:“城市景观”是指在特定的城市区域空间中,由各种景观元素、公共服务设施和人所组织而形成的满足人们通行及休憩停留的空间综合体。因此本文对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相关要素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城市街道景观 设计 相关要素

1.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基本理论

1.1规划学理论

城市规划思想的出现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城市规划的出现使得原本按自然形态发展的城市变为了一种有序的,更具功能性的城市空间。从古希腊,古罗马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广场、街道、街区、公园都是城市规划思想兴起的产物,同时也组成了城市各个区块间的组团斑块,而街道则成为了这个规划时代中的重要的产物。

1.2美学理论

“美学”是指人们对现实物体的审美感受,以艺术形式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1.3行为心理学理论

行为学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研究型科学,主要是应用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进行的综合理论方法研究,通过选择性的理论研究使人们更好的了解人的行为规律,更好的进行人的行为活动的预测,由此达到无形的合理控制作用。

1.4城市空间理论

“城市空间”是城市组成的基本单位,城市街道则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设计师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一书中通过对比意大利城市的城市空间特征与日本的街道空间特征,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空间关系的问题,举例论证了城市空间中所存在的积极空间与消极空间之间的关系,提出城市空间与空间、空间与街道与广场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每个空间的特点是不同的,所以相应街道的特点也是有差异的,因此我们需要在设计中寻找空间中的关系,合理的进行串联。

2.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原则

2.1以人为本的原则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对象是人,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原则其主旨是强调人在街道景观中的主要地位。街道中所有的景观元素其服务的对象都是建立在使用人群的感受基础之上的,所以在街道景观的设置中应该不断的提出一个相同的问题:人们需要什么?我们应该在街道景观的设施的设计中从人体工程学的角度出发,如座椅、路灯、垃圾箱、景观墙的大小尺度、建筑立面材料的色彩、纹理等所带给人们的视觉感受。当然各个地区因为气候、光照条件的不同及人们的生活习惯的差异、地域文化的差异,使得不同区域的景观特制也有所不同,所以在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的基础上不忘记与当地整体街道氛围相融合,与当地的风俗习惯相统一。

2.2延续历史文化的原则

历史文化是每个城市特有的个性,也是每个城市留给游客和居民的一个重要印象的元素之一,历史文化的存在决定了城市的整体建筑风格、色彩及装饰纹理图案,使得人们在内心对于一个城市文化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属性定义,让市民和游客产生一种共鸣感和认同感,这种认可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是很重要的,在城市街道中我们不应该以不断的拆除历史遗迹来扩宽街道空间做为代价,而是应该尽可能的对现存的历史遗迹进行修复和改造,实现其特有的文化景观价值,使它成为街道景观中的一个重要历史景观、文化元素,这样才可以保持住一个城市的“魂”。

2.3整体性原则

街道景观是城市空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庞大的景观体系,街道景观的覆盖面广、跨度大,所以如何保持街道景观及其周边环境的整体性就成了一个设计中的大问题。在街道景观整体性设计中首先是要对城市的整体空间和文化个性进行定义,了解城市的历史文化和故事;其次是要满足基本的功能使用需求,不能因为一味的追求整体性而忽视了各个区块的异同点;再其次应该通过分析历史文化的特点,归纳总结属于城市自身的图案纹理、材质肌理、颜色、装饰形式等,将它们应用到街道景观中,让文化成为贯穿城市内部街道景观设计整体性的主线。当然也需要去注意各个街区文化上的一些差异,所以也要根据文化上的不同对相对区块作出一定的改变,但以城市文化作为规划主线的主旨并不能改变。

2.4尊重,崇尚自然的原则

城市街道景观是每个城市的重要组成空间,往往我们都喜欢引用和借鉴其他城市景观中的一些好的方法和手段,但是不同的城市因为文化、地域、地形地貌、气温气候的不同,运用的材料、植物都会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在景观的设计中我们要因地制宜,尤其是在植物景观的引用中,一定要注意是否符合自然的规律。

在中国传统的古典园林中,人在景中、景中有人,可见人与自然景观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一个城市绿地覆盖面积的大小可以直接反映一个城市的市民整体健康水平和文化素质,可见植物在一个城市中的存在的重要性。植物就像是城市中的“绿肺’可以帮助城市吸收减少一定的污染气体的排放,我们需要不断的通过添加城市绿地空间来恢复城市的生态链,扩大绿化范围,对街道景观这个庞大的城市景观空间进行打造,营造一个庞大的城市街道绿地系统,让自然生态景观和人造生态景观不断的融合。

3.城市道路建设相关规范

《城市道路设施管理条例》、《城市道路管理条例》、《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城市规划条例实施细则》、《城市道路管理条例19%年6月4日国务院令第198号》。

4.影响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因素

4.1街道类型

街道在城市中根据其功能可以分为如下的类型,一般在城市中的主干道,主要功能是以疏导交通为主,需要满足大量的车流日通行量,城市街道按等级分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三级,各级红线宽度控制:大多数城市主千道的平均宽度为30一40米,次千道20一24米,支路14一18米。世界上比较著名的主干道有北京长安大街、法国香榭丽舍大街、纽约第五大道、日本银座等。

其次是城市的次干道,它的作用一般是为了满足与主干道相交或相错的其他方向上的车辆功能的使用,一般次干道的道路宽度比主千道要窄,会用做单行道等单向道路;另一种形式是因商业化而改变功能的街道形一步行街,步行街的前身一般是主干道或次千道,但由于受到街道商业性质的影响和人流量的加大而进行的一种区域性的戒严,形成了步行街,这样的街道不许车辆入内,只允许人们在其间步行。再其次是连接居民小区和社区的道路,这样的道路路幅一般为双向四车道,同时在道路上放置有减速装置和减速慢行的警示标志,以保证居民出行的安全,在地区道路中,人行道路空间的面积往往都比较宽,这是为了满足人们日常步行外出的需要。在欧洲如英国、荷’兰、瑞典等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对于社区街道稳静化的研究,直至今天道路安全稳静化的科学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专门用于车速过快的社区和地域,以减慢车辆的行驶速度,保证市民的安全性。

4.2地域性因素

地域因素是一个地区的地质属性,生态气候属性是一个地区特有的特征,不受外界条件影响而变化的主观生态情况。它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属性,大到城市的地形高低,小到城市的水体酸碱含量,同时还有地域性导致的气候问题,直接影响到了植物的属性和其存活率。

4.3人性化需求

“人”是景观的使用者,所以景观设计的一切宗旨是围绕人的需求展开的,什么样的人群需要什么样的景观这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问题,因为人群并不是单一的,总会出现混杂的现象,所以对于人群的人性化的需求就必须通过精确的调研和比例分析来做最后的比重决定。

参考文献

[1]我国城市街道景观研究.金超;《现代经济信息》,2009,0723.

[2]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导读,《中国园林》,2004,0525.

[3]雷明峰.试论美学与学生素养的关系.《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28.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jianzhushejilw/20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