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层建筑目前在我们的城市建设当中所占的比例是越来越大,而建筑结构设计方面的变化也越来越多,很多新兴的结构设计方案以迅猛的速度呈现在我们的城市建设中。建筑类型与功能越来越复杂,高层建筑的数量日渐增多,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也是越来越多样化,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也越来越成为高层建筑工程设计工作中的难点与重点。面对如此形势,应该把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放在首位加以研究。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原则;特点;问题
一、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原则
1 选用适当的计算简图:结构计算是在计算简图的基础上进行的,计算简图选用不当则会导致结构安全的事故常常发生,所以选择适当的计算简图是保证结构安全的重要条件。计算简图还应有相应的构造措施来保证。实际结构的节点不可能是纯粹的铰结点和刚结点,但与计算简图的误差应在设计允许范围之内。
2 选择合适的基础方案:基础设计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上部结构类型与荷载分布、相邻建筑物影响及施工条件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选择经济合理的基础方案,设计时宜最大限度地发挥地基的潜力,必要时应进行地基变形验算。基础设计应有详尽的地质勘察报告,对一些缺少地质报告的建筑应进行现场查看和参考临近建筑资料。通常情况下,同一结构单元不宜用两种不同的类型。
3 合理选择结构方案:一个合理的设计必须选择一个经济合理的结构方案,也就是要选择一个切实可行的结构形式和结构体系。结构体系应受力明确,传力简捷。同一结构单元不宜混用不同结构体系,地震区应力求平面布置和竖向布置规则。总而言之,必须对工程的设计要求、材料供应、地理环境、施工条件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与建筑、电、水、暖等专业充分协商,在此基础上进行结构选型,确定结构方案,必要时应进行多方案比较,择优选用。
4 正确分析计算结果:在结构设计中普遍采用计算机技术,但是由于目前软件种类繁多,不同软件往往会导致不同的计算结果。因此设计师应对程序的适用范围、条件等进行全面了解。在计算机辅助设计时,由于结构实际情况与程序不相符合,或人工输入有误,或软件本身有缺陷均会导致错误的计算结果,因而要求结构工程师在拿到电算结果时应认真分析,慎重校核,做出合理判断。
5 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结构设计始终要牢记“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压若拉原则”,注意构件的延性性能;加强薄弱部位;注意钢筋的锚固长度,尤其是钢筋的执行段锚固长度;考虑温度应力的影响力。
二、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特点
1水平荷载成为决定因素。一方面, 因为楼房自重和楼面使用荷载在竖向构件中所引起的轴力和弯矩的数值, 仅与楼房高度的一次方成正比; 而水平荷载对结构产生的倾覆力矩,以及由此在竖向构件中引起的轴力, 是与楼房高度的两次方成正比; 另一方面,对某一定高度楼房来说, 竖向荷载大体上是定值, 而作为水平荷载的风荷载和地震作用, 其数值是随结构动力特性的不同而有较大幅度的变化。
2 轴向变形不容忽视。高层建筑中, 竖向荷载数值很大, 能够在柱中引起较大的轴向变形,从而会对连续梁弯矩产生影响造成连续梁中间支座处的负弯矩值减小, 跨中正弯矩和端支座负弯矩值增大;还会对预制构件的下料长度产生影响, 要求根据轴向变形计算值对下料长度进行调整; 另外对构件剪力和侧移产生影响,与考虑构件竖向变形比较,会得出偏于不安全的结果。
3 侧移成为控制指标。与较低楼房不同, 结构侧移已成为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关键因素。随着楼房高度的增加, 水平荷载下结构的侧移变形迅速增大, 因而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侧移应被控制在某一限度之内。
4 结构延性是重要设计指标。相对于较低楼房而言, 高层建筑结构更柔一些, 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更大一些。为了使结构在进入塑性变形阶段后仍具有较强的变形能力, 避免倒塌,特别需要在构造上采取恰当的措施,来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延性。
三、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分析
1基础埋深问题
基础应该要有一定的埋深,埋置深度可以从室外地坪一直算到基础底面,对于独立的高层建筑而言,基础埋深比较容易确定,但当今多数高层建筑与地下车库都是相互连接的,当地下车库基础采用筏板基础或设有防水底板的独立基础(防水底板不宜太薄)时,高层建筑的基础埋深可从室外地坪算起,此时高层建筑地下室顶板及地下车库顶板应按嵌固层要求设计,地下车库应有足够的侧向刚度作为高层建筑的侧限。假如不满足以上条件的时候,高层建筑的基础埋深应该要从地下车库地面算起。高层建筑通常设地下室来满足埋深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优势:
(1)提高地基承载力。当高层建筑采用天然地基时,地基承载力可进行修正。随着基础埋深的增加,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随之增大,从而可满足高层建筑对地基承载力的要求。
(2)有利于高层建筑上部结构的整体稳定。高层建筑地下室外墙一般采用钢筋硷墙,地下室顶板厚不宜小于160mm,地下室具有较大的层间刚度,同时地下室外墙周边土也提供了很大的侧向刚度和约束。因此设地下室有利于上部结构的整体稳定,有利于协调结构整体变形,调整地基不均匀沉降。
2地下室顶板作为结构底部嵌固层的条件
当地下室顶板作为结构底部嵌固层的时候,应该要能约束结构底部的平动和转动,故必须要满足下列条件:
(1)地下室顶板与室外高差不宜过大,宜小于1/3层高。
(2)地下室的楼层剪切刚度不小于相邻上部结构楼层剪切刚度的2倍。这里需指出的是,高规4.8.5条规定,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层时,地下室柱截面每侧的纵向钢筋面积除应符合计算要求外,不应少于地上一层对应柱每侧纵向钢筋面积的1.1倍。规范规定此条的目的是保证柱端塑性铰出现在地下室顶部柱端。由于地下结构的地震作用效应较小,即使在地下室柱与地上一层柱配筋相同时,柱端塑性铰通常也出现在地下室顶部。按规范规定增大地下室柱配筋时,往往使得柱钢筋较密,不便施工。
3房屋高宽比
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至主楼主要屋面的高度。房屋宽度按所考虑方向的最小投影宽度作为建筑物的计算宽度。
对带裙房的高层建筑,当裙房面积与其上塔楼面积比大于2.5或裙房抗侧刚度与其上塔楼抗侧刚度比大于2.0时,可取裙房以上部分的房屋高度和宽度计算高宽比。
4建筑结构不规则性界定
建筑结构不规则性除应按高规4.3与4.4节的相关规定界定外,还需注意以下问题:
(1)计算结构构件的最大位移比时应按刚性楼板假定。
(2)当结构的位移比和周期比超规范规定时,说明结构的抗扭刚度相对结构的抗侧刚度偏小,结构的扭转效应较大。在结构抗侧刚度较大,结构的层间位移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可减小结构的抗侧刚度,对楼层中部结构做减法,可取消、减短、减薄剪力墙,减小连梁高度等。当结构的抗侧刚度较小,侧移较大时,可对楼层周边结构做加法,可增大周边构件的刚度。对带裙房高层建筑,带裙房部分楼层的位移比和周期比往往超规范规定。由于裙房高度不高,裙房楼层的绝对侧移值很小,因此可不按高层建筑的侧移控制条件来要求裙房,即位移比可适当放宽。
(3)对某些建筑,因功能需要,下部几层为大空间,上部为办公或客房,隔墙较多,上下层刚度差别较大,此时刚度变化处的下一层宜指定为薄弱层,进行内力放大调整。
5框架结构梁柱偏心距较大应采取的措施
框架结构梁柱偏心较大时,将导致节点核心区受剪面积减小,且梁端弯矩作用在节点上时出现扭矩。因此当梁柱偏心距大于柱截面在该方向宽度的1/4时,应采取措施。通常可加大梁宽或设置梁水平腋。当设置梁水平腋时,在梁柱节点处形成了较强的刚域,梁塑性铰将外移。因此梁端箍筋加密区长度应与普通框架梁有所区别,水平加腋梁的梁端箍筋加密区长度应取普通框架梁箍筋加密区长度与加腋水平长度之和。
6较长剪力墙的开洞问题
高规7.1.5条规定:“较长的剪力墙宜开设洞口,将其分成长度较为均匀的若干墙段,墙段之间宜采用弱连梁连接,每个独立墙段的总高度与其截面高度之比不应小于2,墙肢截面高度不宜大于8m.”此条规定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1)提高剪力墙的延性,避免脆性破坏。墙段高宽比大于2时一般为弯曲破坏,墙段高宽比小于2时一般为剪切破坏。
(2)避免单片剪力墙承担过大的水平剪力而首先破坏,使得整个结构抗侧力构件依次破坏。在某些工程设计中,设计人员往往将较长的剪力墙开结构洞,洞口较小,形不成弱连梁,此时的剪力墙为小开口剪力墙,仍具有很大的侧向刚度,承担的水平力很大,造成剪切脆性破坏。因此开结构洞时一定要开大洞,形成弱连梁,连梁跨高比宜大于6使得较长剪力墙开洞后形成两个较独立的墙肢。
7悬挑梁的梁高度选用问题
现在,基本上建筑结构设计师会经常忽略对梁挠度的计算。梁高选用比较小,造成梁截面的受压区的应力过高,在正常的使用状态之下,梁截面的受压区产生非线性徐变。伴随着时间的推移,梁挠度渐渐加大。挑梁的变形导致了梁板裂缝,由于挑梁变形的不断扩大,裂缝的宽度也随之加宽,这样就直接影响了建筑物的正常使用情况。即挑梁变形进一步发展,梁支座截面上部受拉区经常会出现跨比较大的竖向裂缝。受支座附近的剪弯作用影响,竖向的裂缝不断向下延伸成为斜裂缝,这个时候梁已经接近毁坏。裂缝在梁支座的位置斜向延伸,缝越靠上宽度越大。挑梁截面过于窄小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效果影响很大。悬挑结构对非水平地震的作用极为敏感。当梁高相对而言较小时,梁截面对应的受压区高度也是比较大的,但梁的延性是比较小的,在竖向地震作用力之下容易产生断裂,从而失去了原有的承载力。
四、结语
近年来,高层建筑发展十分迅速,建筑造型新颖独特,建筑物的高度与规模不断增加。随着高层建筑进一步的发展,满足高层建筑的形式、材料、力学分析模型都将日趋复杂且多元化。实践表明在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设计、技术人员只有概念清晰,措施得当,才能不断地完善和发展高层建筑。
参考文献:
[1]梅洪元,付本臣。中国高层建筑创作理论发展研究[R].高层建筑与智能建筑国际学术研讨会,2002.
[2]赵西安。现代高层建筑结构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于险峰。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特点及其体系[J].建筑技术,20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