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重视高品质住宅的建筑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介绍高品质住宅的建筑设计的有关内容。
关键词 高品质 住宅 建筑 设计 可持续
引言
什么是高品质的住宅产品、是宜人的居住环境、是高舒适的居住空间、是安全、环保、高性能、高科技的住宅配置,而作为住宅产品的研发过程——规划建筑设计,从前期的产品策划定位到住区规划,到住宅设计,到选用适用科技技术提升居住舒适度,再到指导施工完成住宅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可以说规划建筑设计是实现住宅品质的决定性环节——设计决定品质!
1.高品质住宅建筑设计的发展
1.1走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道路
对住宅所处的地方性及地域性的理解,重视本土文脉并建立公众参与的意识,结合住宅功能性及多样性的要求,采用简单合适的技术,树立建筑材料蕴含能量和循环使用的意识,在最大范围内使用可再生的地方性建筑材料,避免使用高温能量,破坏环境,产生废物以及带有放射性的建筑材料,征求重新利用旧的建筑材料和构件;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采用别动式能源策略,尽量应用可再生能源,完善住宅空间使用的灵活性,以便减少建筑体量。将建设所需的资源降至最少,减少建筑过程中对环境损害。避免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以及建材的浪费。
1.2住宅建筑的舒适性
住宅建筑的本质就是为人服务,首先就要讲舒适性,也就是说住宅建筑要寻求一种在符合购买面积,户型的基础上,使得各功能空间有合理有效的安排,各得其所,分区明确,并使各功能的空间有诗意的尺度,比例,方便家具的布置和人的活动,同时要保证各功能空间的相对私密性。为满足室内环境质量,各功能空间要采光充足,通风良好,使用率高,并体现一定的艺术性和超前性。对于外部空间的环境,居民交往的空间创建也是居住舒适性的重要体现,应力求把原有的生活纳入进来。作为居民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要结构明朗,形象纲举目张,群体设计要多种围合,变化多变的私密。半私密的空间,配合如一,广场,绿地,小品,通透环廊等构成统一景观,做到安全宁静,温馨而利于交往。
1.3住宅建筑的适应性
主要表现在多样性和可变性两方面,多样性:由于住宅市场需求的多样性,住宅开发建设单位要避免。贫富皆宜”的单一项目而要有一定的特殊,适合多种目标群体,赋予个性化的项目,来满足日益多样的市场需求,可变性:由于功能的多样性和技术的可行性,使居住空间的灵活可变得以实现,其可变性一般是以“户”为设计单位,按基本间定型的厨卫等定型设计,居室部分采用活动式隔断灵活分隔,即每户的平面围护结构不变,管道基本固定不动,厅室隔断按一定模数灵活不止,分户墙可以固定,也可采取取消分户墙而根据实际购买需求取舍的售楼方式,据此,住户的室内布置就可以各尽其能,各取所需,设计布置一个温馨而有个性的家,如此自然提高了居住建筑的使用效率,使住宅建筑易于改造而拥有更长的使用寿命。
2.注重环境体现人文
以完成的文星花园为例,该项目位于某市市区东南部,至市中心步行10分钟路程,距著名的南湖风景区仅600余米,区位优势显著。用地紧临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南片楔形绿地;东、西两侧有长中港、海盐塘两河流过;具有得天独厚的环境景观资源;南侧的省级重点中学又为区域凭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
规划用地两翼临水,城市主干道纺工路及城市规划道路长海路将其划分为三个不规则梯形地块。总体上呈现两“岸”三“地”的格局。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22.3万平方米)面对周边众多的高层楼盘,项目确定了以“低”取胜,营建多层社区的市场定位。
住宅产品以多层住宅为主,只在B区东侧沿河布置了部分低层双拼别墅,以及在三块用地边缘集中布置少量高层、小高层住宅。其中在A区沿河及A、B区北端带状布置的高层住宅,一方面可北望南湖和城市中心区,另一方面形成本居住区的城市地标和外高内低的城市空间格局。
规划布局从景观出发,充分结合周边的景观资源,使每块用地规划布局各具特色。西侧的A区是本项目最靠近“南湖风景名胜区”的地块。为了充分利用“南湖”这一自然景观资源,A区西北部的五栋18~25层点式高层住宅,结合岸线走向布置,打破单一板式布局的沉闷,活跃了区内空间氛围。每幢建筑沿河岸均向东偏转10°,为尽可能多的住户能够俯瞰南湖美景创造了条件。沿河3幢高层住宅采用了底层架空的形式,使沿河退让蓝线所形成的30米宽绿化带与区内人文景观相互交融、渗透,使全区景观视线通透开阔。B区则通过引入的水系形成和谐舒适的生态组团。C区住宅类型以多层为主,沿街结合底商布置小高层及青年公寓,在保留基地内原有水系的基础上,形成一条横向贯穿全区的核心绿化带,同时结合与B区延伸至地块的纵向绿轴,共同营造出一片开阔通透的水域景观带,从而形成了开阔恬静的自然空间。
绿化系统充分利用自然“风”“水”,形成多条南北纵向绿轴,成为每块用地的中心绿地和统领规划格局的空间核心,住宅单体沿纵向绿轴排布,同时还留出多条东西横向绿带。纵向绿轴顺应该地的主导风向,将自然风导入住区,也带来充沛的阳光;横向绿带则将东西两侧的自然河道景观引入社区——“纵轴”、“横带”与东西两侧的滨河绿带交织在一起形成立体的绿化网络,将自然风、水融入社区,使尽可能多的住户可以临水而居,推窗见绿,享受风和日丽的自然美景。
景观规划结合自然河岔,将水系引入社区,作为小区内景观设计的主线,理水、造景,或池、或渠、或溪……或略成小筑——努力构筑具有江南水乡居住文化特质的花园社区、风景社区。
交通系统规划则按照三地独立,总体协调的原则,在出入口设置、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丰富的停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精心的考虑。
3.户型设计精益求精,追求创新
户型设计从生活出发,主力户型在市场成熟产品的基础上改进完善、精益求精,在功能合理、紧凑、实用的前提下,提高居住舒适度,形成大面宽、小进深、全明设计、通透格局,以获得充足的采光、通风,适应该地域居住习惯和夏季炎热,冬季湿冷的气候特点。
花园入户住宅改变了传统住宅的入户方式,住户从半室外私家花园入户,花园平台成为各家各户的空中庭院,拓展居家生活空间,提升居住品质,同时为纯南向户型提供了有利的通风条件。花园入户方式在与小高层户型和高层住宅结合时,外置的电梯筒和轿厢透明化处理,形成景观电梯,回家的过程变得轻松、惬意。
叠合花园住宅以叠拼别墅的设计理念,运用到普通多层住宅设计中,首层占“地”,顶层占“天”,中间层层层叠退形成南向露台,家家有花园,户户有风景,将室外庭园与居室空间紧密结合起来。看风景的花园也成为花园中的风景。
4.科技运用:高舒适、低能耗、适用
更值得一提的是文星花园在规划设计中应用了大量科技手段,遵循以人为本的人居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并且,设计中应用的都是具有推广价值的技术,在获得高舒适度的同时,并没有过高投入。在项目的设计中,设计单位提出定量节能的概念,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房地产产品市场定位的要求,整合了一套低成本、易实施的技术以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回报。
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设计将居住区整体的节能标准确定在65%,采用了节能、通风、隔音降噪、生态环保等相关应用技术及措施。
节能从提高墙体、屋面、外门窗等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入手,结合可再生能源利用,在保证居室舒适度的前提下,实现节能目标。围护结构方面,低层和多层墙体采用本地生产的砌块制品,以减少运输成本。墙体外保温采用适应当地气候的无机外墙保温隔热材料。斜屋面采用通风节能屋面系统,平屋面采用蓄水覆土种植屋面。外门窗采用保温性能好的双层中空塑钢窗。同时采用了外遮阳系统。
多层和高层采用阳台栏板式太阳能热水器,直接垂直悬挂在房屋阳台外侧,不仅可节省设备的占用空间,还实现了系统功能与建筑美学的有机结合。双拼别墅采用分体式屋面太阳能热水器。双拼别墅采用地表水流热泵技术,充分利用自然水体资源。
通风措施采用户内新风微循环技术,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控制室内湿度。利用了户内新风微循环技术和变压止逆烟道。
隔音降噪措施主要包括选择密闭性好的外门窗。采用浮筑楼面以降低楼板撞击声。采用同层排水系统以将垂直排水管道穿越楼板带来的排水噪音减到最低。
生态环保措施包括社区内公共厕所采用生态厕所,能达到近100%的分解率。分解后的水可以回用于冲厕,二氧化碳自然排放。有机垃圾生化处理,产出高效有机肥料,可直接用于小区绿化。发酵分解过程生成液体肥料。
结束语
高品质住宅规划设计要求从环境、景观入手,努力营造推窗见绿、户户有景的花园社区、风景社区;在住宅户型设计中充分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居住习惯以及市场要求提出功能合理、面积紧凑的户型方案以及多种创新的户型产品;在建筑造型设计中充分挖掘地域的文化特质;在节能措施、科技运用方面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提出系统适用的技术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编著.建筑设计的生态策略,中国计划出版社.
[2]黄瑜,罗涛,纳剑峰.当前住宅建筑设计分析与研究.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 ,(04)
上一篇:高层住宅建筑结构设计优化
下一篇:外墙外保温系统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