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建筑设计论文

我国建筑节能发展的探讨

发布时间:2012-08-03 10:41:45更新时间:2012-08-03 10:42:43 1

摘要:本文对我们建筑节能的发展做了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建筑节能 发展 探讨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discussed the development of building energy saving.

Key words: building energy conservation; development; discussion

中图分类号:TU2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建筑节能发展现状及其发展缓慢的原因

1.1 建筑节能发展现状及其发展潜力

我国建筑不仅耗能高, 而且能源利用效率很低, 单位建筑能耗比同等气候条件下国家高出 2 ̄3倍。仅以建筑供暖为例,北京市在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前, 一个采暖期的平均能耗为 30.1 瓦 /平方米, 执行节能标准后, 一个采暖期的平均能耗为20.6 瓦/平方米, 而相同气候条件的瑞典、丹麦、芬兰等国家一个采暖期的平均能耗仅为11 瓦 /平方米。因建筑能耗高, 仅北方采暖地区每年就多耗标准煤 1800 万吨, 直接经济损失达 70 亿元。我国现阶段大力推进建筑节能处在关键时机。2001年, 世界银行在《中国促进建筑节能的契机》的报告中提出, 从 2000 ̄2015 年是中国民用建筑发展鼎盛期的中后期, 预测到 2015 年民用建筑保有量的一半是2000 年以后新建的。 据建设部科技司的分析, 到 2020 年底, 全国新增的 300 亿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中, 城市新增130 亿平方米。如果这些建筑全部在现有基础上实现50% 的节能, 则每年大约可节省 1.6 亿吨标准煤。在 400 多亿平方米的既有建筑中, 城市建筑总面积约为 138 亿平方米左右, 普遍存在着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和气密性差供热空调系统效率低下等问题,节能潜力巨大。 以占我国城市建筑总面积约 60% 的住宅建筑为例, 采暖地区城镇住宅面积约有 40 亿平方米,2000 年的采暖季平均能耗约为 25 公斤标煤/平方米, 如果在现有基础上实现 50% 的节能, 则每年大约可节省 0.5 亿吨标煤。空调是住宅能耗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我国住宅空调总量年增加约 1100 万台,空调电耗在建筑能耗中所占的比例迅速上升。根据预测, 今后 10 年我国城镇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民用建筑至少为每年 8 亿平方米, 如果全部安装空调或采暖设备, 则10 年增加的用电设备负荷将超过 1 亿千瓦, 约为我国 2000 年发电能力的 1/3。如果我国大部分新建建筑按节能标准建造并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 则可使空调负荷降低40%  ̄70%, 有些地区甚至不装空调也可保证夏季基本处于舒适范围。

公共建筑节能潜力也很大。目前全国公共建筑面积大约为 45 亿平方米左右, 其中采用中央空调的大型商厦、办公楼、宾馆为5 亿到 6 亿平方米。如果按节能 50% 的标准进行改造, 总的节能潜力约为 1.35 亿吨标准煤。 如果国家从现在起就下决心抓紧建筑节能工作, 对新建建筑全面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并对既有建筑有步骤地推行节能改造, 则到 2020 年,我国建筑能耗可减少 3.5 亿吨标准煤, 空调高峰负荷可减少约 8000 万千瓦 (约相当于 4.5 个三峡电站的满负荷出力,减少电力投资 6000 亿元)。如果要求 2020 年建筑能耗达到发达国家 20 世纪末的水平, 则节能效果将更为巨大。

1.2 建筑节能发展缓慢的原因

多年来, 我国开展了相当规模的建筑节能工作, 主要采取先易后难、先城市后农村、先新建后改建、先住宅后公建、从北向南逐步推进的策略。但是到目前为止,建筑节能仍然停留在试点、示范的层面上, 尚未扩大到整体,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筑节能开发建设成本高( 按新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测算, 大体上每平方米建筑面积成本要增加100 元); (2) 开发商追求的是以最小的投资换取最大的空间利益; (3)建筑设计从围护的结构、

设计的角度、施工的角度、计算达到的系数等要比一般普通建筑复杂; (4)政府考虑的是 GDP在全国所占的位置, 对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 (5)建筑节能的建筑材料、工艺技术还没有形成体系; (6) 国家对建筑节能的规范还没有列入强制执行的范畴;(7) 国家及地方缺乏对建筑节能的实质性经济鼓励政策, 建筑节能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

2 我国建筑节能发展的对策

2.1 各级政府要提高认识, 转变职能, 把建筑节能列入国家决策层的重要议程

首先各级政府要把建筑节能提高到实施资源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认识; 其次要把建筑节能作为实施公共服务、强化资源战略管理和加强环境建设的重要职能来对待;第三由政府实施建筑节能示范工程试点小区, 通过示范工程以点带面, 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推动建筑节能的一种有效工作方法。

2.2 组建建筑节能、设计研究领导机构

加快对建筑节能研究、设计、建设的步伐是城市决策者、规划者、设计者与建设者的共同职责和明智选择。政府应将节能工作放在能源战略的首要地位,把推动建筑节能的运作摆上议事日程, 把建筑节能作为城市生态环保的一项措施来抓。建议各地应以建设局、房管局为主组建市建筑节能领导小组, 负责当地建筑节能的研究、设计、建设、规划制订实施推广建筑节能的目标措施、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设立当地建筑节能的办事机构—建筑节能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当地建筑节能的研究、设计、建设的组织实施和相关的管理工作。只有组织机构落实了, 才能使建筑节能逐步走上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

2.3 编制建筑节能专项规划和加强监督管理

为了加快节能建设和使建筑节能有序发展, 应编制建筑节能的规划和实施计划等。在新建住宅中,要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民用建筑节能管理实施办法》《民用建筑热环境与节能设计标准》, 使建筑能耗满足规定的标准要求, 通过行政立法,把推广建筑节能从一种号召性行为转变为一种强制性行为, 以全面启动全国建筑节能工作, 并加强落实和监督管理。对老的住宅可调整、完善和改造的, 也应采取相

应措施逐步进行改造。只有采取强化节能的措施和提高效能的政策, 走“能源消耗最少, 环境污染最小”的发展道路,才能形成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制, 为今后城市建设更长远的循环发展奠定基础。

2.4 注重“产学研”, 加快对建筑节能的研究设计工作

要把建筑节能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建材及先进适用成套技术的研究、生产和推广应用摆上“产学研”单位的重要议程。加强学科和部门之间的横向联合,积极开展组织设计和攻关工作。组织科研机构、建筑设计、环境保护、新建材开发的专家和生产厂家积极开展对建筑节能的研究、设计、攻关工作。(1)开展标准化、多样化与工业化相结合的设计,为实现住宅建筑节能的通用化、配套化、系统化提供技术支持; (2)在建筑体系上, 要加快以承重结构为主线, 包括围护结构、隔断、厨卫、门窗、管线等形成标准化、系列化,符合产业现代化发展方向的完整建筑节能体系; (3)使用建筑节能部品体系,包括外围护、内围护、厨卫、设备、智能化、小区配套等六大部品体系, 要形成通用部品、系列开发、规模生产,不断研究、设计、生产出新颖、环保、防污、隔音、保温、隔热的建筑节能材料; (4) 加速建设科技成果的转化及应用, 使用智能遮阳及门窗自控系统, 门窗应向节能、高档、新型、多功能、多品种的方向发展,减少使用能源, 卫生间上下水管设计和使用 U 型管, 避免外溢返臭和冬天防寒; (5) 在住宅中设计储放再生水的固定容器, 充分利用再生水,要使建筑成为节能建筑和绿色环保建筑。

2.5 制定经济扶持政策, 加大对建筑节能资金的投入

在建筑节能的研究、设计、开发和建设, 对新技术、新建材的研究和推广应用中, 没有资金只是纸上谈兵。要创新投融资体制,想方设法筹措开发建筑节能的资金, 要制定经济扶持政策, 建立和完善建筑节能的经济激励政策, 例如可减少土地出让金收益, 或减少营业税等, 不断研究探索建筑节能的发展基金,采取多元化筹措建筑节能资金的办法,加大对建筑节能资金的投入, 为加快促进建筑节能提供资金保障。

2.6 积极推广和使用新型建筑节能材料

对气密性、水密性、保温性、抗风性、抗变形性、环保、隔音、防污、保温、隔热的特殊建筑节能材料要大力推广使用。积极推广使用低辐射镀膜玻璃LOW-E。这种玻璃既可以达到在冬季有效利用太阳辐射热能加热室内物体, 并阻止室内红外热辐射通过玻璃向室外泄漏的保温效果; 在夏季又可以达到阻挡室外的红外热辐射影响室内温度的隔热效

果, 从而实现降低住宅建筑总能耗的目的。积极推广应用“四新”技术和产品, 经常开展建筑节能材料展示推广会。使建筑节能材料通用化、配套化、系统化。要开展建筑节能设计大赛,重奖建筑节能设计人才。

2.7 大力宣传建筑节能的重要意义

要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黑板报等各种宣传工具, 广泛宣传建筑节能和节约能源的重要意义。国家两部两委关于《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已发文实施,对建筑节能的外墙保温及外门窗保温等已提出要求, 要广泛宣传“设计标准”, 落实监督实施“设计标准”, 把建筑节能当作一项战略决策的大事来抓。

我国是能源稀缺国家, 节能是我国的一项战略决策, 建筑节能是住宅建设发展的方向。只有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才是可持续循环发展的最佳途径。

3 建筑节能的检测分析

伴随着建筑节能工作的逐渐开展, 为了使得建筑节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值得关注的是建筑节能的检测分析和执行力度。由于建筑节能不涉及结构安全,且靠眼看、手摸又检查不出来, 至今对进入工程现场的保温材料、门窗等构件的质量尚未实施监督、抽查检测以及节能建筑的竣工验收。在没有硬性约束的情况下, 以次充好或偷工减料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而给节能建筑工程质量埋下隐患。因此, 应加强施工过程的节能质量控制, 如对进入工程现场的保温材料、门窗等构件进行抽查复验, 不符合要求不允许使用; 对竣工的居住建筑进行抽查检测,不符合要求不予验收,从而确保居住建筑的节能质量和建筑节能目标的实现。

3.1 检测范围和方法

建筑节能的检测包括十分广泛的内容:(a)建筑围护结构;外墙内外表温度、热流;外墙热桥部位(圈梁、过梁、构造柱、芯柱)内外表面温度、热流;门窗内外表面温度、热流,门窗气密性指标;屋面内外表面温度、热流;地面表面温度、热流;建筑室内各房间温度, 阳台温度;(b)建筑室内、外空气温度、相对湿度;(c)水平、东、南、西、北向太阳辐射强度;(d)室内热舒适度(PMV,PPD);(e)自然通风状态下的室内风速;(f)空调状态下耗电量等。测试应以 3 ̄5 d 为 1 个周期, 测试室采用连续观测、连续记录。我们可以通过对某栋建筑物或某个区域的建筑进行节能测试,并对其进行分析评价, 以便指导并推动建筑节能事业的发展。

(1)居住建筑施工过程检测

居住建筑施工过程中, 主要应控制对保温节能有影响的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 组成外墙、屋顶和楼板等构件的热阻或传热系数,以及外窗(含阳台门)的保温和气密性能。

(2)居住建筑竣工检测

如果使用的保温材料和外窗等构件的保温、气密性能质量合格, 但施工不当或不合理仍然会影响建筑节能效果。因此,应对建筑物节能效果有影响的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室内平均温度、屋顶和东、西外墙内表面最高温度以及建筑物耗热量指标进行抽查检测。有条件或有争议时,应对建筑物围护结构进行热工缺陷检测分析。考虑到供暖室外管道普遍采用保温直埋, 只要采用合格的保温直埋管道, 且施工质量满足要求,供暖系统的补水率和供暖管网的输送效率均能满足要求。因此,可不做供暖系统的补水率和供暖管网输送效率的检测。有条件或有争议时, 应对建筑物内和室外供暖管网水力平衡度进行检测。建筑节能检测方法依据现行《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检验标准》JGJ132 进行。

3.2 检测合格判定 (1)保温材料和外窗等构件的合格判定

建筑保温材料导热系数;外墙、屋顶和楼板等构件的热阻或传热系数;外窗( 含阳台门)的保温及其气密性能均应满足设计要求。

(2)建筑物的合格判定

①建筑物围护结构传热系数。一般情况下, 只要建筑物的体形系数或层数、窗墙面积比、各部分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均满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规定的限值,即可判定该建筑物为符合相应节能设计标准的节能建筑。当建筑物窗墙面积比或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大于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规定的限值时, 要将设计建筑各部分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和窗墙比(超过部分的)改为符合节能设计标准的限值, 得出建筑物传热耗热量—参照建筑传热耗热量, 并以参照

建筑传热耗热量为限值, 调整设计建筑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依据调整后的围护结构传热系数进行设计、建造,方可判定该建筑物为符合相应设计标准的节能建筑。

②围护结构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

在室内外设计计算温度条件下, 建筑物居住性房间围护结构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不应低于室内设计计算温度所对应的空气露点温度,室内空气相对湿度按 60%计算。

③建筑物室内平均温度。

居住建筑室内平均温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居室内温度的逐时值最低不应低于 16 度, 最高不应高于24 度。

④建筑物单位采暖耗热量。

建筑物单位采暖耗热量应满足相应节能设计标准要求。

4 结束语

以上从建筑节能的重要性、发展现状及其发展缓慢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并从建筑节能的检测分析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论述和多角度的思考,认为建筑节能直接关系到国家资源战略、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是建筑业一项重要、紧迫而又艰苦的任务, 值得全社会重视。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jianzhushejilw/16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