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建筑设计论文

浅析住宅设计中的弹性空间设计

发布时间:2012-07-18 11:15:12更新时间:2012-07-18 11:15:51 1

摘要:弹性空间是一种比较创新的设计思维模式,符合社会向人性化发展的方向,因此得到了很多学者的注意。本文就弹性空间的设计问题进行了探索,重点讨论了弹性空间设计在住宅设计中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住宅;设计;弹性空间

在住宅设计问题中引入弹性设计的概念,其目的在于运用相关的原则、方法、理论建立一种直接围绕着弹性住宅设计展开的较为清晰的整体理论框架,揭示弹性住宅设计发展的特征和趋势,提出行之有效的、适合中国特色的弹性住宅设计的理论及策略,以期待对现在的住宅设计给予以一定的启发。

1弹性空间设计的现实可行性

1.1社会经济的变化导致对弹性设计的需要

当今的社会正由工业时代步入信息时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可调整、发展、变化成为时代的特征,僵化、局限的空间模式己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住宅要能适应各种生活模式的需求,其起居空间与卧室、学习及家务空间的布局与大小要能相互调整,因为不同生活模式的家庭对各种空间的面积与功能及布局要求都不同。.如生活休养型家庭要求有较大的家务空间,对学习与专用社交空间则不做要求;而学习型家庭则需要有较大的专用学习空间;社交娱乐型家庭则需要有专用的较大面积的社交空间。所以,要能满足各种生活模式的需求,住宅内部各种空间的功能与面积大小必须要能相互转换。

1.2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对弹性设计的需要

随着家庭和婚姻观念的转变,家庭结构逐步演变成从传统家庭中分化出来的核心家庭为主,并出现老年家庭、双亲无子女家庭、单身家庭,复合家庭及单亲家庭等几种家庭结构。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得原有的空间划分方式不再适用,单纯的功能主义设计方式在此遇到了难题;而弹性的设计方法则会在充分考虑住户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的基础上增加空间的灵活性与可变性,例如采用轻质的非承重隔墙,运用标准化、可替换的建筑构件,区分固定的(有承载力的)构件与可替换的由住户决定的构件等等。这些措施都将对空间的灵活使用带来便利,增强住宅的适应能力。

2弹性空间设计在住宅设计中的具体表现

2.1住宅的弹性设计模式

(l)单元拼接模式

单元拼接模式是指利用多个标准的基本单元(可以是楼层单元、户单元或构件单元),通过水平及垂直方向的多样拼接组合,形成多种套型。例如可以利用预制的钢筋混凝土薄板拼装而成的盒子为基本空间单元,通过这些带设备的盒子结构单元在平面上的组合,户与户之间或联排拼接或前后错接,形成丰富的空间体型变化和可供选择的多种套型平面。

(2)灵活划分模式

灵活划分模式是指在住宅结构中尽量减少承重结构所占用的空间,扩大室内使用面积,利用易于拆装的材料进行室内的空间划分。在住房建造时提供针对多种类型、满足不同住户要求的可能性,如对工作空间、起居空间、辅助空间的需求,面积大小也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调整。同时,随着居住时间的发展、人口的变更及适应信息社会住宅室内功能的转变,住户可以相应改变室内分割。

(3)多向联系模式

多向联系模式是指在住宅单元的分隔墙中预留门洞,通过开关门洞,可以调整单元的大小和套型。

(4)空间扩展模式

空间扩展模式是指房间的扩大或房间数的增加,主要通过以下三个途径来实现。一、首层室外空间的加建;二、阳台或平台的加建;三、利用双层立面间的空隙加建。例如利用一个基本单元和一个平台组成各户。平台可以作为室外空间,也可以作为加建空间的场地。住户购买住宅的基本单元,可以根据自己需要使用平台空间,也可以自己决定加建部分的材料和加建空间的形状。在人们对自己的家舍打造一番后,整个住宅区呈现了丰富多彩的景观。

2.2居住面积不变情况下的弹性设计

在总居住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对住房进行弹性设计,达成更有效率地使用平面布局的目标。

(1)时间和空间对居住要求的不同。

在设计时我们采取在平面布局上做相应的循环式调整,设计手法注重平面使用功能上的重叠,这种方法一般适合于小型的平面布局。例如,如图5-10日式的住宅所特有的空间转换原则是通过在隔间拉门水平移动来实现的,从日式住宅传承来的拉门元素迎合了现代空间理论,它不仅有们的作用,还能代替隔墙。

(2)由于居住者的不同,则空间的设计不同。所以现在更为受欢迎的设计方法即为中立设计。所谓中立设计是指各个房间没有预先确定的功能。这种平面布局不是通过建筑布局上的调整来适应不同居住者的要求,而是通过适当的空间大小和比例,它们是依据可能的最大面积确定的,中立设计是一种非常灵活的设计方法。在住宅发展中,卧室逐渐失去了功能的单一性,如今卧室不仅用于睡卧,而且同时有起居、工作室的功能,当然也相应需要更大的面积。每个家庭成员的个人房间应有可置换的大小顺序,如儿童卧室也要有相应的面积,必要时可作为成人卧室,当然这要以合理的平面布局为前提在住宅结构和空间的形态设计时,运用中立性的方法,可以使房间无需空间和结构本身的变化而适应其中的任何一种需要。在现代的一些公寓住宅中,底层设计成居住、商业、公共活动、车库、储藏室等等,住宅的房间也可以为几个功能服务,一个房间可以根据住户的需求用做客厅、卧室或者书房或者餐厅,住户在房间功能的选择上有更大的自由。

(3)在住宅结构中尽量减少承重结构所占用的空间,扩大室内面积易于拆装的材料进行室内的空间划分。框架结构是较适合的结构系统,利用可以工业化制造,而且也可自由分隔室内空间,它所受的限制仅在于必须将厨厕作为固定的房间,但居住者可以将其余空间利用可移动调整的墙体以间隔。依此方式,平面布局的分隔可以使用与承重无关的轻型隔墙,并且可以满足不同的居住需求。此概念自开始就不仅是以达成住房建造上的一次性为目的,它希望达到住房使用上能持续对平面布局进行调整。

2.3居住面积可变情况下的弹性设计

⑴加建及改建方式实现的可变性

加建主要有侧面加建及上层加建两种方式实现住宅的可变性。侧面加建一般而言只能运用在相对狭小的范围内;上层加建则要求建筑的顶层可以事后向上加建并可依当时家庭组成的需求予以分隔,所以设计时应特别注重楼板的承载力,要求楼板能够承受较随意安置的隔墙负荷。侧面加建或上层加建需要事先确定加建的区域,事先在基地红线方面做广泛的施工准备,这样可以降低扩建可行性的难度。以当今居住密度越来越高的现状看来,集合住宅的扩建方式有其局限性,即仅限于上层加建及改建的范围;小住宅则有较多的扩建可能,尤其是在侧面加建方面。

⑵分隔或整合所实现的可变性

因经济原因,由侧面及上层加建、改建方式实现的可变性扩建模式一般不会被逆向拆除,因此无法满足缩小住宅面积的要求。而周期性法则表明在提高居住面积需求这一阶段之后,总是伴随着缩减阶段。分隔或整合的方式,才能真正满足上述的需求。运用这种方式,一个家庭的成长及萎缩可以借助于既能纳入住宅单元内又能独立于住宅单元之外的居住部分来调整。

结束语

通过弹性空间设计,空间与人的亲和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随着观念的更新和科技的进步,一些设计师提出了开放式空间设计的理念,把释放空间自由度作为设计的目标,通过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及概念产品的设计,实现了部分室内空间的自由开合,这是弹性空间设计方法研究中具有实质意义的一步。

参考文献

[1]彭一刚著.建筑空间组合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王其钧,谢燕编著.现代室内装饰.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3]霍维国,霍光编著.室内设计原理.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4]贾倍思、王微琼著,《居住空间适应性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jianzhushejilw/16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