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着重介绍预应力管桩施工原材料进场控制要点和管桩施工中常出现的问题及其相应的处理方法的应用,以便在今后工程施工中能更好的指导施工。
关键词:预应力管桩原材料的质量监控 承载力不够桩 断桩 倾斜桩 接头断离桩 补沉法 补桩法 补送结合法 纠偏法
一、管桩施工现场的要求
1)检查管桩生产企业是否具有准予其生产预应力管桩的批准文件。
2)检查管桩砼的强度、钢筋力学性能、管桩的出厂合格证及管桩结构性能检测报告。
3)对预应力管桩在现场进行全数检查:
a. 检查管桩的外观,有无蜂窝、露筋、裂缝;色感均匀、桩顶处无孔隙。
b. 对管桩尺寸进行检查:桩径(±5mm)、管壁厚度(±5mm)、桩尖中心线(<2mm)、顶面平整度(10mm)、桩体弯曲(<1/1000L)。
c. 管桩强度等级必须达到设计强度的100%,并且要达到龄期。
d. 管桩堆放场地应坚实、平整,以防不均匀沉降造成损桩,并采取可靠的防滚、防滑措施。
e. 管桩现场堆放不得超过四层。
三、 预应力管桩的施工:
1、施工工艺流程
PHC管桩施工主要工序包括:场地平整、桩材验收、测量放线(桩基定位)、吊装管桩、管桩焊接、锤击打桩。打桩工序控制及施工工艺流程见下图:
2、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及控制方法控制的要点
为了确保工程优质、高效地完成,施工时对各工序,尤其关键工序应严格控制,管桩施工重点控制的环节及措施如下表所示。
|
重点控制环节及控制措施
施工环节 | 技 术 质 量 控 制 要 点 | 主 要 措 施 |
测量放线 | ①轴线控制网偏差; ②桩位偏差。 |
①使用检定合格测量仪器;②逐级复测; ③业主及监理工程师验收。 |
锤击沉桩 | ①桩位偏差; ②管桩型号; ③锤击能; ④沉桩垂直度; ⑤沉桩深度。 |
①技术员检查;②严格控制锤击能(控制锤击档位); ③用2台经纬仪垂直交叉控制垂直度;④先行自检,然后由质检员检查,合格后报监理工程师验收。 |
接桩焊接 | ①焊剂质量; ②焊缝焊接质量。 | ①采用CO2气体保护焊接; ②用盒尺丈量方法检查; |
桩顶标高 | ①采用双控标准。 | ①桩顶达到设计标高即可停锤,以桩端进入持力层的深度为主进行控制。②桩顶未达到设计标高,但最后三阵贯入度为控制标准。 |
打桩工程常见质量问题有:单桩承载力低于设计值,桩倾斜过大、断桩、桩接头断离、桩位偏差过大等五大类。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分析:
⑴桩的有效桩长不满足设计的要求;
⑵桩端未进入设计规定的持力层,但桩长已达设计值;
⑶送到设计标高后,最终终贯入度过大;
⑷桩倾斜过大、断裂等原因导致单桩承载力下降;
⑸勘察报告所提供的地层剖面、地基承载力等有关数据与实际情况不符。
⑴桩堆放、起吊、运输的支点或吊点位置不当,
⑵沉桩过程中,桩身弯曲过大而断裂。如桩制作质量造成的弯曲,或桩细长又遇到较硬土层时,锤击产生的弯曲等;
⑶锤击次数过多。如有的设计要求的桩锤击过重,设计贯入度过小,以致于施工时,锤击过度而导致桩断裂。
⑷焊接质量不好。管桩在锤击进入持力层时,焊接的位置反作用力很大,很容易使焊口产生裂缝,这样的情况用小应变检测在焊口的位置就出现很明显的反射波,形成有缺陷的波形。
4、桩接头断离的常见原因:
设计桩较长时,因施工工艺的需要,桩分段预制,各段之间常用钢制焊接连接件做桩接头。这种桩接头的断离现象也较常见。
⑴上、下节桩中心线不重合;桩接头施工质量差,如焊缝尺寸不足等原因。
⑵桩位偏差过大的常见原因,测量放线差错;打桩工艺不良,如桩身倾斜造成竣工桩位出现较大的偏差
桩上抬时,均可采用此法。
⑴桩基承台完成之前补桩。当桩距较小时,可采用先钻孔,后植桩,再把管桩打到位的方法。
⑵桩基承台完成再补静压桩。此法的优点是可以利用承台承受静压桩的施工反力,设施简单,操作方便,不延长工期。
对于PHC管桩施工首先要明确设计的意图,要理解设计的要求,比如设计要求的双控,一般是指标高和贯入度都要满足要求,但是往往最担心是标高满足了要求而贯入度不能满足要求,面对这个问题你首先要根据详勘资料,看是否进入了持力层,或者是进入持力层的深度是否能满足设计的要求,并对桩进行侧摩阻力的核算,看侧摩阻力是否能满足设计的要求,如果不能满足设计的要求,要及时上报有关单位,增加有效桩长;而有的设计院要求单控,以贯入度控制为主,也就是要求必须进入持力层,这种情况往往是没有固定桩长的,这也是我们施工起来最头疼的,如果地层变化比较大,我们施工起来就更困难了,相当于每一根桩都在打试桩,这样我们首先要认真的分析详勘报告,对地层要有充分的了解,并根据地层估算出相应的桩长,然后再进行施工,这样我们施工起来就不会被动,而且如果施工中负孔比较深,送桩后贯入度一旦不够,弥补措施都很麻烦,因此这也是PHC管桩施工的重点难点,我们现场的技术人员必须要认真负责,不能瞒报,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上一篇:完善三个机制 开启城市管理新篇章
下一篇:对工程造价的控制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