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建筑设计的节约理念及方法
郭喜云
摘要:我国目前积极营造可持续发展社会,传统的高耗能、高投入发展思路及建筑标准逐步退出社会主流,对能源的高效利用、健康环境的营建、打造低碳社会目前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这些意识上的进步也促发了建筑设计中对能源合理利用规划的意思,我国的建筑标准及相关设计原则必将进行重新思考和整合。
关键词:建筑设计 节约 理念 方法
金融危机后,我国实施了拉动内需的政策,全国范围内都在积极的进行大规模建设,加上绿色世博会的成功举办,都对我国建筑发展及其设计内涵有了重大影响,目前,在建筑设计中所存在对构造成本重视不够、认识片面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归纳、分析,在这里我将总结常见的问题,以供大家交流学习,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不重视建筑方案的节能性研究
在建筑设计构思中,人们习惯于仅对一般的建筑功能、形式表现等进行思考;对设计方案的评价,也常常只关注其形式表现力、空间舒适度、技术先进性等方面,缺少对建筑经济性问题的研究以及对节能条件的客观分析,使得实际工程中超出预算额而违反概、预、结算梯级制约关系的实例屡见不鲜。
其次忽视建筑使用中的消费成本。对建筑经济性的认识局限于建设成本的最小化,而忽视使用过程中能源、资源的消耗成本,缺少对社会资源综合高效利用的研究,常常造成建设低投入和使用高能耗、低效率的非良性循环。同时缺乏综合效益观念。孤立地理解经济效益,将高经济回报作为建筑发展的首要目标,忽视环境质量、社会效益,最终使经济效益也很难得到保证。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源自传统发展观的局限。在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思路中,经济性往往被理解为产出的最大化和对投入成本的被动性限制。自然资源的消耗成本、整体效益的协调以及对社会消费的客观引导等问题没有进入人们的思考范围之中。
二、建筑设计节约原则的实现
注重节约的建筑设计包含非常广泛的内容。除了以往实践中所强调的改善建筑体形系数、降低层高、改进建筑材料保温性能和气密性等一系列节能降耗措施外,更要在建筑空间组织、结构设置、能源与资源利用、技术组织,以及建筑循环再利用等方面全面地确立经济性的原则、方法。
1、“少费多用”原则
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建筑师、工程师R·B·富勒提出的。意在借助有效的手段,用尽可能少的材料、资源消耗来取得尽可能大的发展效益1。在人类发展与资源危机的矛盾日渐突出的今天,它不失为一条重要的经济性设计原则。在富勒的实践中,这一原则最具代表性地表现在他对空间结构及建材应用的创意中。他的短杆网架穹隆结构体系被称为人类迄今为止最轻、最高效、最为有力的空间围合手段,在造型、尺寸、材料选用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且造价低廉、营造方便。
“少费多用”原则还体现在建筑空间组织、利用的高效化方面。这要求我们不仅要重视对每一平方米面积的有效利用,还要对三向度的空间做充分的发掘。
2、集约化原则
建筑是各项物质资源的集合体,全球2/5的能源、材料,1/6的净水消耗在建筑的建造及使用中。提高建设及使用过程中资源、能源利用的集约化程度,无论是对于建筑业还是对于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
(1)土地利用的集约化,随着国内建筑用地的不断减少,在建设设计中应注意立体地开发用地空间,发掘城市地上及地下空间的利用效益;结合旧城改造,拆旧建新,提高城市容量;在建筑空间的构筑中,还应积极采用轻、薄的新型节能建筑材料,以少占建筑空间。
(2)水资源利用的集约化,水是人类十分有限的资源,建筑设计中应注意结合废水净化、雨水收集,设置循环用水和分质用水系统,并积极采用各类节水设施、设备,有效地控制用水量。
(3)能源利用的集约化,在全球推进可持续性能源开发、利用的战略进程中,建筑节能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设计中应结合相关技术的进步,提高能源的集约化利用程度;另外,要积极结合自然气候条件,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资源,以减少空调、照明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
3、适宜性原则
当前的建筑设计中应将“适宜性”应是建筑设计的出发点,在实际案例中多加运用。当前多种技术体系并存的现实首先是与地域经济差异相对应的。技术设置要做到切实可行、经济有效,就必须从地域经济的客观条件出发,与人们的实际消费需求相适宜。许多发展中国家成功的设计实践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启示。
(1)与自然条件相适宜,建筑设计中与自然气候、地形、地貌、地质等因素相结合,常常会使方案的建构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可以有效地降低建筑使用中的能耗、物耗。如今,“设计结合自然”、“设计结合气候”已成为建筑设计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托马斯·赫尔佐格的生态建筑实践也是建立在对自然环境因素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展开的3。这些与自然环境条件相统一的设计思路,是技术设置达到高效节能、经济适宜目的的重要保障。
(2)与社会人文因素相适宜,社会习俗、信仰、审美、价值观等因素对建筑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一个单纯从技术合理化角度出发,而忽视社会人文要素的建筑方案是很难得到使用者认可的,甚至与其经济实用性的基本前提都是相背离的。由此,我们应意识到,与各类人文环境要素相适宜,是建筑实现其社会价值及经济性的必要前提。
4、循环利用原则
从人类发展的长远利益着眼,将建筑的循环再利用与添建、新建相结合,形成建筑发展的动态循环机制,这不仅有利于环境的维护,对于提高建筑的经济性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筑的循环利用原则包括再利用、再循环两方面内涵。再利用是指将各种建筑产品以初始形式多次加以使用。主要表现为对早期建筑的改造利用以及对结构构件、照明设施、管道设施、各类设备以及砖石构件的重复利用。再循环是指建筑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经过一定加工处理使之变成可再次利用的资源。这表现在对旧建筑中可再生材料的重新加工、合成和利用。
只有顺应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使建筑发展走高效化、集约化的道路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它在总体上要求社会宏观经济的发展要步入高效化、集约化的轨道,为建筑的集约化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也要求建筑设计者必须从当今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出发,建立宏观的经济性理念,合理地确定各种条件下的建筑设计标准、评价体系,总结各项经济性措施、原则,为满足社会各类需求、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倪丽君,吕爱民.富勒生态设计思想的启示[J].华中建筑,2009.01.
2、张希晨.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J].城市发展研究,2010.07.
3、倪丽君.“少费多用”生态设计思想及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10.
上一篇:关于使用透水模板的经济分析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