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博建筑看中国普通城市建筑
——对生态建筑“造型生态”的诉求
康胜
摘要:本文通过对上海世博会上一些展馆的描述与分析,试图将这些“造型生态的建筑”与“立方体的大盒子”式的国内城市建筑进行讨论、比较,让读者能够体会到生态建筑的奇妙,提出现代建筑还应满足“造型生态”这一主张。呼吁国内建筑规划者、设计者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更多的去关注、重视人性化,在充分关注节能环保等的同时也对建筑的“造型生态”给予理性观照。
【关键词】:建筑、设计、生态、造型
2010上海世博会虽然已经过去,但会上展示的各主题建筑,着实令游人惊叹了一番。人们在感叹世博建筑美妙绝伦的同时,不免回望国内城市建筑现状:6天盖15层楼的类似的盖楼竞赛,正催生着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的大楼的崛起……但是,类似的建筑能最大程度的给居住者带来居住意义吗?生态建筑概念的提出将引出问题的答案。以“城市”和“生活”为主题词的世博主题,本身即体现了对人类生存的人性观照,而连接此二者的必然元素自然是人类的居住场所(宜居场所),各类建筑是组成这些居住场所的因子,能否在建筑中体现出人性的关怀,是以“城市”“生活”为主题词的主题能否最大化彰显的必然条件。因此,在充分关注建筑节能环保等的同时对其“造型生态”给予理性观照,显得合理、合时,必要且重要。
“生态建筑”一词我们已经不陌生,其在百度百科上的定义是这样的:基于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群体和单体建筑及其周边的环境体系。其设计、建造、维护与管理必须以强化内外生态服务功能为宗旨,达到经济、自然和人文三大生态目标,实现生态健康的净化、绿化、美化、活化、文化五化需求。由于笔者并非建筑专业人士,因此,对“生态建筑”的定义加以深究就不免有“缘木求鱼”或者“越俎代庖”之嫌,提及此专业术语只是作一参考。笔者以为:现代的建筑不仅仅在其功能结构上要达到上述种种要求,还应该在其外观造型上也达到“造型生态”,这样才能算是真正的生态建筑。
2010世博会的各展馆中,像德国“汉堡之家”或者伦敦零碳馆这样,在屋顶装上太阳能电池,不用多解释,大家第一反应便是环保、可持续的,但是它们只是实现了功能上的生态,这已经是大家多年来的诉求。笔者想引导大家去看的是:蒲公英的种子—英国馆,竹编艺术—西班牙馆,剪纸作品—波兰馆等等。此类建筑不用过多解释其造型,自然给观者以亲切和谐的切身感受,并且其与自然的和谐相容能极大的引领观者对现存生活状态的向往与憧憬。这就类似20世纪美国的建筑大师莱特描述未来之家的蓝图那样,“让建筑像从大地中生长出来一样,向着太阳。”这样的展馆造型,从根本上给人一种近乎艺术品的视觉冲击和心理震撼。再观中国大小城市当前的小区建筑,高楼林立如一排排的钢筋混凝土方盒子堆放在那里,毫无生机与活力。估计这些建筑“生产者”仅当这些盒子为容纳人的器具。这种将人的角色等同于物的建筑是否缺乏了应有的人性关怀呢?这种冷峻的高楼是否缺乏了一点人居环境(家)该有的温暖呢?
笔者曾经设想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可以称得上是舒适的人居环境,也曾认为院子里种满花草,绿色植物随处可见,门前屋后流水潺潺,这样子才够生态。但是问题又出来了,面对中国大城市人口密度的巨大压力,上述情境似乎很难实现,那么我们至少在建筑的外观造型上做做努力,让住户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满足人的这一自然属性吧。正如建筑设计师丹尼尔曾经说过的:“环保技术是先进的,艺术创作是独特的,通过巧妙的创意把生态环保技术和建筑美学结合在一起,是一种时尚。”往往我国城市里的建筑缺乏了这种田园牧歌式的浪漫和温暖。偶尔在某些小区马路上看到的植物也只是列兵式站立的刻板的树木,如果它与建筑没有准确呼应关系的话,充其量它也只是语意学上的树,而不能让我们真正体会到森林带给人们的既定感受。
当下的建筑,尤其是供人居住的小区建筑,笔者认为造型上或许可以打破现有的“方盒子”传统模式,尝试多使用一些曲线甚至曲面在上面,大胆摈弃“钢筋混凝土的立方体”模式。世博会上的中国馆总体来说是成功的,这也得到了国内外一致的认可。但是在与环境交流方面,它确实和上面提到的一些展馆存在着一些差距。在一大片土地上拔地而起,确实很突兀,很宏伟,但却损失掉了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和自身的亲和力。世博中国馆尚且如此,我们周围的建筑也就只能用“有过之而无不及”来形容了吧。国内的大学校园就是很具有说服力的例子,如果初次置身某校园,还真是有点“迷茫”,高高的密集的教学楼足以让你不知所措。记得一次在课堂上老师让大家讨论怎么区别不同的城市。是呀!怎么去区分呢?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中国许多大城市都很类似,一样的高楼大厦,一样的车水马龙……如果一个建筑有一个建筑的风格,那么一个城市就会有一个城市的风格,自然就好区分了。因此,我们追求建筑内部结构的节能环保的同时,追求建筑外观造型的生态或者说建筑外外观设计也到了同等迫切的地步。
最后,笔者认为:仿生是体现“造型生态”最直接的方式。在某网站(参考文献6)上列出的世界11大仿生建筑中,引人注意的是荷兰鹿特丹的“城市仙人掌”。它是坐落在荷兰的一个住宅工程,它将19层楼中的98个居住单元的曲线阳台进行错落有致的设计,使得每个单元的室外空间都能够得到足够的阳光。这意味着,当所有居民的花园中的花正在开花期时,这个绿色摩天大楼将真的是绿色的。让住户不经意间得到了亲近自然的乐趣,这样的居住环境才能称得上是生态环境。这样的造型解决了城市人口密度大的问题,也兼顾了建筑本身的美感,笔者认为这样的造型称得上生态造型。
想必对于生态人居环境的要求因人而异,笔者认为:建筑造型是否生态应该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列入生态人居环境的评价体系。造型生态(或生态造型)应该是建筑造型与周围生态环境的完美融合,是多曲面的组合体,就像世间生物一样,有灵魂却不是造型都那么规则。笔者呼吁人们在对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日益加大的今天,在建筑方面不断关注能耗排量等的同时,对建筑的外观也应该置以同等的重视,毕竟审美需求也是人的精神需求里面不可或缺的一个大块。只有建筑的内部结构、功能和外部造型都达到“生态”标准的建筑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生态建筑。
参考文献:
[1]Jean Jenger 著, 周嫄译,发现之旅:勒•柯布西埃-为了感动的建筑[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曾坚,蔡良娃,建筑美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王受之,白夜北欧-行走斯堪迪纳维亚设计 a tour of Scandinavian design[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6.
[4]王博,北京 一座失去建筑哲学的城市[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5]http://baike.baidu.com/view/400097.htm[EB/OL],2010-12.
[6]http://bj.house.sina.com.cn/yldc/2009-05-04/1056310576.html [EB/OL],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