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潜水污染现状研究
顾春芬1 郑伟2 吴健2
摘要:关键词:徐州市;潜水;污染;水质评价
我国是个缺水大国,水资源并不丰富,供求问题十分突出。徐州市是我国42个严重缺水的城市之一。根据徐州市城市发展规划,徐州市将发展成为特大城市,人口超百万,工业总产值达数百亿元以上。目前徐州市的供水能力远不能满足上述的需求,供水问题已成为制约徐州市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
徐州市目前是以地下水作为主要供水水源的城市,开采地下水的历史较早,开采程度也较高。由于长期、大量地开采地下水,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等,已使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下水水质恶化趋势等环境地质问题。潜水是徐州市地下水资源开采的主要部分,徐州潜水水资源量非常大,潜水水资源能够提供很大的用水需求,而由于开采和其它方面的原因,水资源量减少,污染严重,部分已不能饮用,严重影响徐州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对潜水的污染状况进行评价,分析污染来源与污染途径,能够为潜水的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利用有限的地下水资源更好地为徐州市的居民生活和经济建设服务。
一 潜水污染研究的国内外现状及研究方法
潜水污染的研究是上世纪初提出的,随着现代工农业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全球人口剧增、对地下水的需求量和开采规模日益扩大、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的出现而引起的。我国潜水污染的研究起步较晚,80年代才开始对理论和应用技术进行研究,但发展很快。很多城市,如石家庄、天津、北京、沈阳、西安、郑州、大同、永城等相继建立了水质监测系统,进行水质追踪。
潜水污染状况的监测的方法有很多种,一般可以通过从钻孔取水样进行检测来确定潜水的污染程度以及污染物质。潜水水质评价的方法是多样的,但他们的重要特征是使用各种污染物质的相对污染值进行数学上的归纳和统计,得出能反映水质的一个无量纲数值,常称为水质指数。这一时期国外涌现的评估方法[1]有霍屯水质指数法、布朗水质指数法、伯拉第水质指数法、内梅罗水质指数法、Solway RPB 和TweedRPB 水质指数法、英哈伯尔水质指数法等;国内涌现出的评估方法有水质质量系数法、水域质量综合指数法、D值法、综合指数法、W值法、物元分析法、对应分析法等。但是,由于这门学科的不确定性、随机性和高度的非线性,诸多评价方法中只有典型的内梅罗水质指数法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是我国环境评价工作法定评价标准)。
内梅罗指数法[2]是一种普遍被人们所接受的衡量地下水污染状况的方法,其是根据地下水污染指数的最大值和平均值的加权平均值与污染程度分级进行比较得出污染程度。具体的是先进行各项污染组分评价,划分组分所属质量类别,确定单项组分评价分值,最后选用内梅罗指数法计算综合评分值,得出污染等级。本论文对潜水污染现状的评价即采用此方法。
二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按含水介质划分,本区地下水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变质岩类及岩浆岩类裂隙水四大类。相应地,可将全区各含水岩层划归为四个含水岩组,即孔隙含水岩组、裂隙岩溶含水岩组、裂隙孔隙含水岩组和裂隙含水岩组[3]。在每个含水岩组中,再根据地层组合,岩性及水力特征等又可划分出若干个含水层。含水层是本次评价的最小地层单位。对不同类型地下水,按其水力特征,可分为潜水、弱承压水或承压水。根据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资料[4],本区的潜水主要是全新统孔隙含水层 ( I1 )、中上更新统孔隙含水层( I2 ),下更新统及上第三系孔隙含水层( I3 )。
三 徐州市潜水水质分析及污染途径、原因探究
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饮用水、工业用水水质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分为五类(《地下水质量标准》(GB/T4848-93)):
I类 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II类 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值,适用于各种用途。
III类 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IV类 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为生活饮用水。
V类 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项目序号 类
标准值 别
项目 Ⅰ类 Ⅱ类 Ⅲ类 Ⅳ类 Ⅴ类
1 色(度) ≤5 ≤5 ≤15 ≤25 >25
2 嗅和味 无 无 无 无 有
3 浑浊度(度) ≤3 ≤3 ≤3 ≤10 >10
4 挥发性酚类(mg/L) ≤0.001 ≤0.001 ≤0.002 ≤0.01 >0.01
5 pH 6.5~8.5 5.5~6.58.5~9 <5.5,>9
6 总硬度(以CzCO3,计)(mg/L) ≤150 ≤300 ≤450 ≤550 >550
参考文献:
[1] 彭文启,张祥伟等.现代水环境质量评价理论与方法.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 李长孙.水质综合评价方法探讨.江西水利科技,1991
[3] 沈照理等.水文地质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52~54
[4] 江苏省地质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江苏省徐淮地区地下水资源研究报告.1982
[5] 张丽珍,杜丽娟,刘淑玲.地下水污染途径与污染机制的探讨.河北省科学学报.2001年第1期
[6] 沈照理等.水文地球化学基础.北京:地质出版社,1986
[7] 朱学愚, 钱孝星, 刘新仁著.地下水资源评价.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8] 李玉前.徐州市地下水质状况评价及污染趋势分析.2004
上一篇: 软基高路堤吹(填)砂试验
下一篇:扫描矢量化精度损失的分析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