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6 模板系统
底模采用15mm厚竹胶板,底部铺以12×10mm的方木,方木间距30cm。
军用墩拼装完成后,墩顶安设落梁铁凳,落梁铁凳根据桥梁不同高程加工制作,在铁凳子上沿桥梁横向铺设两组共4根I40b工字钢作为上垫梁,之后即安装贝雷片,贝雷片每断面共布置5组:2 + 4 + 6 + 4 +2 = 18片,布置最大间距2.225m。贝雷片安装与工字钢以U型螺栓进行联接固定。贝雷片安装完成后,沿桥向铺设[14槽钢,间距0.8m,之后槽钢上安装底模
4 支撑体系检算
4.1 荷载
取6#~7#墩顶荷载进行验算。 6#~7#墩上箱梁属第二联B节段,施工跨度最大,全长50m,混凝土方量619.65m3,比重按26KN/m3,模板自重、施工人员、机具等按2 KN/m3考虑。
则荷载总重为:W = 619.65×(26+2)= 17350.2KN,单根钢管荷载重量P= 17350.2/4/12 = 361.5 KN,考虑安全系数,线荷载按370 KN/m进行验算。
4.2 结构受力分析、计算
4.2.1钢管墩
支立钢管为φ273×8mm
截面积 A=π[(D/2)2-()= π[(273/2)2-(257/2)2]=6660mm2
回转半径 i=√D2+ d2/4 = √2732+ 2572/4 = 93.7mm
长细比 λ=2500/93.7 = 26.7
查表得 φ= 0.9
a、轴心压力验算
由公式Nd = KφAf
K —— 材料强度调整系数,对搭设高度30m以下,取K=0.8
φ —— 轴心受压稳定系数
A —— 截面积
f —— 材料强度设计值,取f = 215 MPa
得
Nd = KφAf = 0.8×0.9×6660×215 = 1030.97 KN>P = 361.5 KN
故满足承载力要求。
b、强度验算
钢材强度极限值[σ]= 215 MPa
由公式 σ= N/φA ,得
σ= N/φA = 361.5/(0.9×6660×10-6)= 60.3MPa<[σ]= 215 MPa
故满足强度要求。
c、刚度验算
由规范可知主桁杆件受压杆容许长细比为[λ]= 100。
钢管墩杆件长细比λ=2500/93.7 = 26.7<[λ]= 100
所以也满足刚度要求。
由以上验算结果可知,钢管墩满足施工需要,且本段支架搭设间距最大也最具代表性,故其他墩位处钢管墩无需再进行验算。
4.2.2 军用墩
军用墩采用83式军用墩,军用墩单柱承载能力85t及强度无需再进行验算。
4.2.3 上垫梁
上垫梁采用I40b工字钢,每组6根,截面抵抗矩W = 6834cm3,纵向最大间距16m,横向间距4.5m,荷载g = 11.091×(26+2)/9.75×16=509.6KN/m,
最大弯矩M = gi2/10 = 509.6×4.52/10 = 1032 KN•m
则σ = M/W = 1032×103/6834×10-6 = 151.0MPa< [σ]= 215 MPa
即横梁布设满足施工要求。
4.2.4 贝雷梁
贝雷梁总跨径为50m,单孔最大跨径22 m,贝雷梁每断面贝雷片数量:4+6+4 = 14片,高度1.5m,16Mn钢材,中心最大间距2.225m。
由前计算可知,上部荷载为W = 619.65×(26+2)= 17350.2KN,则每组贝雷片承载为17350.2 /3 = 5783.4KN,平均每米承载为q=5783.4/50 = 115.7 KN/m,现以贝雷片单跨最大跨径L = 22m来计算。
a、强度计算
单片贝雷梁容许弯矩[M]=788KNm(构建设计参数,计算为950×0.9=855 KNm),贝雷梁按3×4片=12片计算,三组贝雷梁容许弯矩[M]=9456 KNm。
上部荷载为均布荷载,则M=1/8ql2=1/8×115.7×222=6999.85KNm,贝雷梁每米自重为16×16×0.3/48=1.6t/m,产生的弯矩设计值Mg=1/8×16×0.175×222=169.4KN•m.
则总弯矩为M总=M+ Mg=6999.85+169.4=7169.25KN•m<9456 KN•m
故满足强度要求。
b、贝雷梁抗剪强度计算
由以上计算可知贝雷梁承受的均布荷载为:q=115.7+16=131.7KN/m
按最大跨度18m的简支梁计算,最大剪力为:Qmax=131.7*18/2=1185.3KN
三片以上组合梁之单片贝雷梁的允许抗剪强度为:
[Q单]= 0.95*245.2=232.94KN
12片贝雷梁允许剪力为:[Q]= 232.94*12=2795KN
抗剪安全系数KQ=2795/1185.3=2.36 安全
c、挠度计算
贝雷片为16Mn钢材,弹性模量E = 200GPa,由挠度公式f = 5ql4/384EI,得
f = 5ql4/384EI= 5×115.7×103×224/[384×200×109×(1/12×18×1.53)]= 4.7×10-4 mm <[f]= L/500 = 22000/500 = 44mm。
所以满足稳定性要求。
4.2.5 底模
底模以15mm竹胶板制作,板面面积980×120 cm,底肋使用10×12cm方木,沿线路方向布置,间距30cm,。
横梁及肋木强度验算:
上部荷载为W = 619.65×(26+2)= 17350.2KN,则每平方米荷载为q= 17350.2/(9.75×50)= 35.6 KN/m2, 贝雷片最大间距 l=2.225m。
1、横梁为I14槽钢,截面抵抗矩W = 185.4cm3,纵梁上的荷载g = 35.6×0.8 = 28.5 KN/m
最大弯矩M = gl2/10 =28.5×2.2252/10 = 14.1 KN•m
则σ= M/W = 14.1×103/(185.4×10-6 )=76.1 MPa<[σ]= 215 MPa
即横梁截面及间距验算符合强度要求。
2、纵梁方木间距30cm,
10×12cm方木的截面抵抗矩W = bh2/6 = 10×122/6 = 240cm3
方木上荷载g = 35.6×0.3 = 10.68 KN/m
最大弯矩M = gl2/8 =10.68×0.82/8 = 0.855 KN•m
则σ= M/W = 0.855×103/(240×10-6 )= 3.6 MPa<1.2[σ]=4.8 MPa
即方木截面及间距满足施工要求。
4.2.6 地基承载力验算
A、边支点钢管墩支立于承台上,承台为C30混凝土浇注,承载力无需验算。
B、中支点军用墩基础为6×6×0.5m C20砼,并布设构造钢筋。
承载面积取S= 6×6 = 36m2
荷载为P = 619.65×(26+2)/4/2= 17350.2/4/2=2168.8KN
则σ基= P/S = 2168.8/36 = 60.2KPa<200 KPa(地基承载力)。
5 预拱度的计算与设置
预拱度设置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有: 支架卸载后由上部构造自重及活荷载的一半产生的竖向挠度f1; 支架在荷载作用下的弹性压缩变形f2 ; 支架在荷载作用下的非弹性压缩 f3 ; 支架基底在荷载作用下的非弹性沉陷f4 ; 由混凝土收缩、温度变化引起的挠度f5。
预拱度: f= f1 + f2 +f3 + f4 +f5
在支架按荷载的 120% 预压后, 因各种非弹性变形f3、非弹性沉陷 f4 已经消除, 因此仅考虑f1、f2、f5这三种变形。
由于支架计算时考虑了荷载的分项系数, 在实际施工观测中发现支架变形很小, 因此在预压后支架的实际控制预拱度 f= f1 , 各跨按二次抛物线分配时: f = 4! ( L - x ) / L 2 。式中: f为跨中预拱度值; ! 为距左支点x 的预拱度值; x 为距左支点的距离; L 为跨距。
因此, 在预压后底模标高 H = h+f
式中: H为底模的施工标高;
h 为箱梁底的设计标高。
根据梁的挠度和变形所计算出来的预拱度之和作为预拱度的最大值, 设 置在梁的跨径中点。梁的其他各点的预拱度以中点为最大值, 以两端为零, 按
二次抛物线方程进行分配并设置预拱度。
6 支架的预压和沉降观测
6.1 预压荷载分布
按箱梁自重的 120% 对支架进行预压, 为使预压与支架的实际受力情况一致, 先按照箱梁截面计算并绘制全桥荷载分布图, 根据纵、横截面的荷载图计算砂袋堆放高度和宽度进行堆载预压。
6.2 沉降观测点布置和观测
沉降观测点设在箱梁底模上, 顺桥向每 1/ 5跨距布设一排, 在横梁和横隔板上必须布置一排。每排设观测点 5 个, 其中 3 个点位于腹板处。
观测时间为每天16:00,观测以下数据:预压前各测点处的底板实测高程h0,及预压期间每天各相应测点处的实测底板高程h1、h2、h3、h4、h5、h6、h7。当h7-h5≤1mm及h7-h6≤1mm,即认为沉降已达稳定状态,若以上条件不满足需继续预压,直至最后两天的沉降量≤1mm,方可卸载。卸载时,测量卸载前各测点处的底板高程h前及各相应测点卸载后的底板高程h后,卸载后再观测 1次, 卸载前后的观测差值可认为是支架的弹性变形, 根据弹性变形量对预拱度计算值进行调整并重新分配。
7 结语
现浇箱梁的支撑系统应根据项目具体情况进行设计,实践证明,跨宁西铁路大桥现浇连续箱梁使用军备梁支撑体系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加快了施工进度,节约了施工成本,可以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价值。
参考
文献:
[1] 《公路桥涵设计规范》(JTGD60-2004) 人民交通出版社;
[2]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 人民交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