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建筑设计论文

当代商业空间的超建筑现象-建筑设计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2011-06-22 08:32:34更新时间:2011-06-22 08:33:52 1

当代商业空间的超建筑现象
张士允
摘要:超建筑的商业空间的最终目标就是传递一种“愉悦”,这一“愉悦”来源于商品和商业空间对于“商品”意义之一的“时尚”的追逐。
关键词:超建筑;行为艺术;奇特;另类
在现代传媒所引导的全球化消费时尚浪潮席卷下,全球范围内兴起了大众文化和文化消费的热潮。商业建筑成为与消费者关系最密切,同时对城市活力影响最为直接的建筑类型。人们开始反思当代商业建筑的不足和片面性,它偏重生产,忽视人情;强调普遍性,忽略个性;重物质,轻精神;以及由此产生的单调、无表情的建筑景观等等,使人们逐渐感觉到乏味。因此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开始通过新的视角,寻找新的切合时代背景的商业建筑研究领域。库哈斯的“超建筑”就是基于此种原因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建筑理论。
1、库哈斯的“超建筑”
1.1“超建筑”现象的产生
库哈斯在1997 年对曼谷进行研究时提出了一种“超建筑”概念。这是一个建筑集合体,仿城市的结构进行建设,塔楼构成街道,水平的元素是公园,立体部分形成许多街区,有延伸式的交通系统。可见这是一种较为现实的城市问题解决方案。但由于它远离市中心,有些自我封闭,且对业已都市化的城市束手无策。我们更需要在一片杂乱、拆散、分裂和放弃的景观中建整体、创共性、恢复真实。
库哈斯在他的著作《Bigness or the Problem of Large》中以建筑为话题暗示工业社会中所夹杂的混杂、奇异、暧昧、时尚、信息化的现象,提出商业化和大众化成为整个社会的人文现象的依据。城市或者建筑已不可能被单一的形式所控制,原有的秩序开始被破坏、新的秩序已经开始。库哈斯把这种现象定义为一种“超建筑”(hyper-building)现象:实用、混合、荒诞、重叠、并列、表里不一成为它的内涵,而理论和意识形态不再重要。它强调人文因素开始从更深层次的社会现象出发,考虑当代社会的怀旧情节、尖端技术的影响,以及商业文化、娱乐文化混杂而衍生出的更多的建筑现象。
“超建筑”理论它关注更多的是人与建筑发生的思想交流或是建筑带给人的感官体验。它不再把建筑的实用、美观和坚固放在单纯的建筑表面,而是更多的通过人在建筑中的体验来体会建筑的内涵。“超建筑”现象产生的原因也许更多的是源于当下社会的文化发展方向。因为任何一个社会现象的产生都与它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关联,“超建筑”现象就是源自于日益发展的大众文化。
1.2当代社会的大众文化的发展方向
大众文化的形成主要受大众传媒的影响,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又十分紧密。如今的大众文化符合当代人们的心理,受到大众的欢迎,并逐渐成为一种时尚。由于大众文化富于表演性、体验性和娱乐性,使人们的感性冲动能够得到充分的张扬,在自身的感受中体会到审美的快乐,从而实现审美的自由。当代都市生活节奏快、频率高、压力大,人们一直处于紧张的“耗尽”状态,从内心深处渴望日常的娱乐休闲,向往一种无主无从、共娱共乐,自我体验和共同参与,这些成为大众文化的主要存在方式。
  商业、娱乐建筑是大众文化的寄生物,是其娱乐性、消费性的特点在新的历史语境中的表现方式。而商业社会的构成模式和组织原则,又常常会渗透到大众文化的中心地带,改变其存在的原则。大众文化注重愉悦,强调可娱乐性,注重公众参与、行为体验和多元化表达,表现在建筑上是突破了以往对建筑的评价标准,以非建筑、非空间的语言来表达建筑。
2、超建筑现象的表现
2.1时尚的建筑景观
商业建筑成为当代社会的衍生品已是不争的事实。人们对于现行社会的理解从简单的接受其“符号”和“隐喻”表象的一面,开始更纵深地理解这一社会现象的更深层次内涵。大众对商业建筑的认可并不仅仅是对其功能价值的认可,同时包括对商业建筑本身形象价值的接受与认同。商业建筑形象的成功塑造如同是一个有待观赏的戏剧,它是一个邀约或吸引,它必须等待观众走进影院慢慢观赏,即进入商业建筑消费它的潜在价值,其价值才能最终得以实现。所以说商业建筑更像是当代社会的消费品,人们需要去消费它,它才能实现其价值。
2.1.1商品与时尚
商品是后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元素。为了被消费,商品需要被精致的包装,需要不断地向消费者“献媚”,需要不断地模仿和“包装”、这就是商品的时尚性。如果商品是元素,稍纵即逝变幻莫测的时尚就是它的符号。当下的建筑俨然已经被包装成为一种商品,更发展成为品牌建筑。
1997年富兰克.盖瑞(Frank Gehry)设计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使得西班牙工业城毕尔巴鄂一夜间成为欧洲家喻户晓之城、一个新的旅游热点。古根海姆博物馆活化了当地的经济,使一座默默无闻的工业城市蜚声世界,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也许人们从先锋建筑带给城市的巨大的品牌效应中看到了希望,当下社会世界各大企业和时尚品牌纷纷邀请建筑大师来设计工厂和品牌店,一时间品牌建筑现象成为时尚界和建筑共同关注的话题。
2.1.2时尚与流行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当下大众文化的特征的话那就是流行。因为追求时尚是大众文化的必然趋势。大众文化它更多的强调的是“现在”,它永远不会存在永恒。在消费关系影响下,其流行性只是针对大众的需求,因此它的审美特征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所以我们对于建筑的审美也就趋向于流行这个特征。
OMA 为新加坡设计的创新住宅项目——The Interlace,就是由31幢错落堆叠的长条形大楼堆砌而成,它仿佛是孩子们搭起的积木。每一条“积木”都包含六层楼,31条“积木”总建筑面积是17万平方米,一共1040套公寓,最高的楼层相当于24层。每一幢楼的楼顶都是一个空中花园,是大家休闲娱乐的场地。设计方案中颠覆了过时的板式住宅楼,以一种全新的,新颖的住宅形象挑战公众的眼球。
2.2奇异的建筑形式
在当下的消费社会,奇异的建筑形式正是人们愿意去消费的对象。无论建筑师是否想创造自己的纪念碑,他们都给公众提供了一个和通常建筑形式不同的形象,足以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
2.2.1媒体化的建筑
我们生活在一个大量的广告和炒作的环境中,只有不同于日常生活之外的信息才能吸引我们被媒体轰炸过的疲劳眼球。如今激进的形式成为时尚、怀旧也成为时尚,都被划进了人们的消费欲望中。由此有理由相信,不论这个异化的具体形象是激进的还是保守的,都会成为消费的对象。因此,想要建筑成为纪念碑它如果不具有一种异化于普通建筑之外的形态,就不能从浩瀚如云般的建筑海洋中脱颖而出。
在中国,最具代表的媒体化建筑是CCTV大楼。CCTV被迁移到CBD的心脏地带,就这个姿态而言,它意欲成为这个外资云集的商圈中心,对内能够疏导和控制开放的市场经济,对外则能够宣传和展现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因此,无论在国家形象上,还是内部运作上,新总部大楼必将是一个纪念碑式的建筑。
2.2.2建筑的行为艺术化
截至北京时间5日20时,Lady Gaga以162354票,领跑《时代》2010年“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评选,而且优势非常明显。《时代》这样介绍Lady Gaga,“尽管今年赢得了两个格莱美奖项,但她的影响力并不只是音乐。疯狂的装束、搞怪的发式,这是一个追捧行为艺术的时代,至少现在,人们喜欢看到发生在她身上的行为艺术”。
建筑设计师哈迪得被很多人称是建筑师中的行为艺术家。她的建筑作品都让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官刺激。其实哈迪得就是要用自己的建筑作品向人们传达她的自身体验,来与参观者进行一种物与环境的交流,从而产生一些视觉上的审美性内涵。
2.3体验——事件与场所
体验是人对建筑的体验,对建筑空间的体验,即是空间的互动,也就是人与建筑空间的关系。
2.3.1三维形体上的时间元素
人们都认为建筑是三维空间的事物,它本身是没有时间的变化,人们在参观建筑的短暂时间里面,观察不出“它”的“生老病死”。而如果在建筑的三维空间中添加时间的元素,让它上升为四维空间体,它本身就具有时间的元素在其中,并不是凭借人的行走路线产生的时间元素在里面。参观者在看建筑的一瞬间就能看到建筑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束,那么建筑也就不再是单纯的建筑实体,它就升华成为了一种建筑生命。
在铜陵地质博物馆的设计方案中,单独的一面表皮就蕴含着生成,发展,高潮及其结束。伴随着流线的递进,参观者可以体会出建筑的“生老病死”,仿佛是看了一场电影一样。在这个建筑方案中,设计者把时间揉入到了三维的形体中,我们能在一个平面中观察到一个形体的变化过程。
2.3.2建筑的蒙太奇
看电影与体验纸上建筑大可相通,建筑也与电影一样可以表达叙事和事件。借助德勒兹对电影时空结构及对时间、空间、运动关系的论述,先介入几个概念为对建筑的体验做准备。电影的三个层次是景框﹑镜头及组接,在建筑空间的体验中可以借鉴:景框指垂直视线方向的可视空间的平面投影,往往是有景深的;镜头指空间的运动轨迹,即运动中串连的同质空间形成的相对独立的区域;组接指镜头的连接方式,即空间和运动之间、空间结构和人的活动之间的关系,包括有理和无理。叙事是镜头的理性连接方式,主要为蒙太奇的有理连接,也就是指后一个镜头在前一个中找到暗示,即运动和空间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事件指运动和空间缺乏因果关系,即无理连接,表现为混乱和方向消解。
“超建筑”现象的空间设计强调互动模式,即通过功能和视觉上的交互渗透,满足大众对行为互动和新奇体验的心理需求。与观看电影相似,人们在行动中视线、位置的不断变化,产生了某种“镜头”式效应,空间位置的不断变化使建筑相对于人的视觉产生了“静中之动”效应而成为一种特殊的动作符号,人和空间都成为了场景中的主题元素,从而导致在建筑中出现了只有在电影中才能出现的“蒙太奇”效果。
3、尾声:与“超建筑”共愉悦
超建筑空间的最终目标就是向受众传递一种“愉悦”,这一“愉悦”来源于商品和商业空间对于“商品”特性之一 “时尚”的追逐。因为超建筑的商业空间天生就具有商品的特征。它的空间意义就是在于不断向大众提供愉悦、传播时尚、制造体验,这一特殊的商品将与大众文化共同成长。超建筑的商业建筑着实是一个时尚的商品,一个可以被消费并得到愉悦的地方。设计者就是要将建筑包装成为商品,从而实现消费并从中自娱自乐即真正的“愉悦”。

 

参考文献
[1 ] [法]让•波德里亚. 消费社会[M] . 刘成富,全志钢,译.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 ]李欧梵. 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 年~1945年) [M]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 ]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 . 何道宽,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 ]鲁 政. 体验式消费与当代都市商业空间[J ] . 山西建筑,2006 ,32 (3) :35236.
[5 ]朱 涛. 信息消费时代的都市奇观———世纪之交的当代西方建筑思潮[J ] . 建筑学报,2000 (10) :16221.
[6 ]王岳川. 消费社会中的精神生态困境———博德里亚后现代消费社会理论研究[J ] .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4) :31239.
[7]费克斯.J 理解大众文化 王晓东 宋伟杰译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1
[8]舒尔兹.R 存在.空间.建筑 尹培桐译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0
[9]易水 商业空间的创造与整合 时代建筑 2005(2) 88-88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jianzhushejilw/13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