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建筑设计论文

探讨岩溶地区建筑物基础形式与基坑支护方案的选择-建筑职称论文

发布时间:2011-06-02 09:22:38更新时间:2011-06-02 09:23:23 1

探讨岩溶地区建筑物基础形式与基坑支护方案的选择
李博恒
摘 要:本文结合实例,就岩溶地区建筑物基础形式与基坑支护方案的选择进行了探讨,以供类似工程参考。
关 键 词:岩溶;土洞;地基稳定性;均匀性;基础形式;基坑支护

1 工程概况
拟建某五星级酒店,该建筑物地上18~28层建筑,地下二层。场地附近东面为低矮山丘的坡脚,呈阶梯状,地形不平坦,东西高,中部低,最大高差约5米,中部地形较平坦。属残丘垅岗与丘间谷地地貌单元。由于拟建的是高层建筑群又将建在岩溶发育地区,地基的勘探与建筑物基础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

2 岩土分层
根据钻探资料,场地岩土层按成因类型自上而下可分为第四系(Qml)填土层,冲、洪积成因(Q4al+pl~Q3al+pl)淤泥 (淤泥质土)、粉质粘土(粘土、粉土)、粉细砂、粗砂和坡残积成因(Qdl+el)粉质粘土和粘土,石碳系下统石蹬子组(C1ds)石灰岩。
场区内岩溶较发育,经钻孔揭露,溶洞埋深:13.50~20.60米,洞高:0.50~2.80米,溶洞内多为空洞,无充填物,局部为流~软塑粘性土和少量岩屑等充填。上覆土层内有土洞分布。场地内岩性复杂,岩体差异风化作用强烈,岩土互层状结构特征明显。

3 地基均匀性分析
勘察揭露基岩为石灰岩,基岩面起伏大,微风化岩埋深10.20~21.10米,相差悬殊,岩溶发育,局部呈多层分布见表1;场地有石芽、鹰嘴岩、溶洞等分布,岩溶现象较发育,桩基施工容易出现 “滑桩”、“悬桩”、“半悬桩”等工程质量问题,在荷载作用下,可能产生桩基失稳现象。上覆土层内亦揭露有土洞,施工时如大量抽取地下水,易引起地面沉降,对工程施工不利。

 

表1.场地溶(土)洞分布一览表
孔 号 溶(土)洞埋深 洞高 充填情况
1 9.80~12.50 (土洞) 2.70 无充填物
16.30~17.30 1.00 无充填物
19.60~20.70 1.10 无充填物
8 13.0~13.60 2.90 无充填物
12 13.60~14.90 1.30 充填少量流塑~软塑状粘性土
13 17.60~18.60 1.00 无充填物
15 13.50~16.30 2.80 充填软可塑状粘性土
16.80~17.90 1.10 充填软塑状粘性土
18.70~19.20 0.50 充填软塑状粘性土
17 13.90~15.50 1.60 无充填物
18 15.10~17.00 1.90 无充填物
19 15.80~17.00 1.20 充填流塑状粘性土
17.30~18.50 1.20 充填少量流塑状粘性土
21 17.70~18.70 1.00 充填软塑状粘性土及砂
20.60~21.10 0.50 充填软塑状粘性土及砂
场区受岩性、构造裂隙和地下水的影响,地层结构复杂。基岩面起伏大,凹凸不平,岩面埋深相差悬殊,岩面坡度变化大,溶洞分布无规律。另在砂岩与石灰岩分布接触地带,岩性种类较多,岩体差异风化作用强烈,岩石抗压强度值差异变化大。地基不均匀,桩基施工难度增大。对地基基础施工有不利影响。

4 地基稳定性分析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分析,从地震活动的时间序列和空间分布特征来看,该地区历史上曾发生过的地震的最大震级为4.75级,多属中小型有感地震,无灾害性的强震记载。勘察中未发现断裂构造踪迹,岩体较完整,力学性质好。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有关规定,结合本场地岩土性质分析:综合判定场地土类型为中软土,本场地类别为Ⅱ类。根据国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有关条文,本工程场地位于建筑抗震设防烈度7度区内,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划分,本工程场地位于建筑抗震不利地段。

5 基础型式与基坑支护方案的选择
(1)基础型式的选择
根据场地工程地质特征及环境条件,结合地区基础施工经验,可选用以下两种基础方案:
在场地地下水位较低,第四系松软土层对桩基施工的影响不大时,可选用人工挖孔灌注桩基础。人工挖孔灌注桩对设备要求不高,对施工现场周边环境影响小。在挖孔时,可直接观察岩土层变化情况,清除孔底沉渣彻底,易保证成桩质量,施工成本低,单桩承载力大,稳定性好,全部桩可同时开挖,施工速度快。可以采取扩大桩端直径处理方法,更好发挥桩端基岩的承载力作用,满足单桩单柱设计要求,减少混凝土用量。现场根据柱荷载大小,选用具有连续厚度5米以上的中微风化基岩作桩端主要持力层,并采用增大桩径或扩大桩端底面积等方法,以提高单桩承载力。局部中微风化岩埋深较大的地段,如柱荷载较小,经设计计算许可,可采用强风化岩作持力层。
在场地地下水位较高,第四系松软土层对桩基施工的影响较大时,可选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其优点是:可以避免该场地地下水位高,第四系松软土层对桩基施工的影响,施工速度快,成桩质量有保证,检测容易,工期短,造价较低。由于本场地基岩埋深较浅,变化大,有效桩长较短,成桩难度较大。现场选用具有连续厚度5米以上的强风化岩或厚度1.5米以上的中等(微)风化基岩面作桩端主要持力层,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应满足规范要求。桩基施工可采用锤击或静压方式,预估桩长4~21米,大部分在5~10米之间。
(2)基坑支护设计方案
本工程基坑开挖深度约5~9米,地下水埋藏浅,基坑安全等级为二级。场地内第四系土层分布相对较厚,基坑侧壁土层主要是人工填土、冲洪积成因的粘性土和碎屑岩风化残积土,基坑底板大部分位于可塑~硬塑的粉质(粘土)层上。根据建筑物特征、荷载大小、沉降要求、造价、工期、质量、场地条件进行分析比较,可选用喷锚+放坡开挖支护相结合方案(变形要求较高处增加预应力锚杆),局部采用桩锚。
基坑南、西面,场地宽阔,如条件许可,南、西面可直接放坡开挖,放坡坡率建议为:1:1.25~1:1.50。放坡施工工艺简单,造价低。基坑东侧有Φ800的砼水管平行基坑边线,离基坑边线约1米。为保证水管免遭破坏,在此处宜采用排桩+锚索的支护方案。

6 建 议
(1)基坑开挖施工时,应及时做好基坑内外侧土体和基坑四周建(构)筑物(如市政道路)的变形(沉降、位移)观测,进行信息化施工。坑顶周边不要堆放余泥杂物等,尽量减少坑顶的荷载,以避免基坑失稳。基坑内应设置水井,及时排除积水,以便顺利开挖。
(2)鉴于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基岩为石灰岩分布区,基岩表面型态复杂,可作为持力层的微风化岩起伏大,埋深相差悬殊,并有石芽、鹰嘴岩、溶洞等岩溶现象较发育,溶洞分布无规律。为确保成桩施工质量,建议建筑方案确定后,宜进行施工勘察(桩位超前钻探),以准确查明桩端底(3倍桩径)持力层的变化,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与稳定。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jianzhushejilw/12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