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考古》(Jianghan Archaeology)杂志是由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管,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办的中文专业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42-1077/K,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1-0327,国内邮发代号38-72,国外邮发代号Q652。该刊创办于1980年,目前为双月刊,小16开本,全书每期内芯128页,定价20元。每期印数2500册,通过邮局及中国国际图书贸易公司海内外发行。
《江汉考古》自创刊开始即定位为考古类专业性学术期刊。秉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办刊方针,立足长江、汉水流域,积极报道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文物考古新发现,发表了大量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研究文章。
《江汉考古》是一种立足于长江流域考古发现与研究的学术园地。创刊以来经过四十年多年的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办刊特色。大致可总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1.以江汉地区为中心、辐射长江中游地区的史前考古学文化研究。着眼点在于江汉地区文明的起源及其与周边文明的交流融合。主要内容包括境内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等相关遗存的考古发掘报道和研究。
2.以楚文化和楚国历史地理为中心的地域文化研究。着眼点在于楚文化在境内的起源与发展,及其与鄂、曾、唐、郧等方国在地缘政治上的关系。主要包括楚文化的起源、楚郢都纪南城、楚系墓葬、楚国历史地理等关注度较高的核心议题。
3.以楚地出土文献为中心的古文字、古文献学研究。着眼点在于楚地出土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主要包括叶家山西周墓地、曾侯乙墓、包山楚墓、郭店楚墓、睡虎地秦墓、张家山汉墓等重要考古发现所出土文字资料,并围绕相关资料开展文字学、文献学层面的研究。
作为考古类的学术刊物,报道新发现、追求学术热点是一项永新的课题。《江汉考古》在报道境内新发现、追踪学术热点方面一直做的比较出色。刊物于1980年创刊之时适逢曾侯乙墓的发掘完成,于是创刊号几乎成了曾侯乙研究的专号。此后,湖北境内的历次重要发现均由《江汉考古》率先报道并组织相关研究工作,有力的推动了学术研究的开展。特别是近年来围绕曾国的考古发现有随州叶家山、文峰塔、枣阳郭家庙三次重大发现。《江汉考古》在报道最新发现、推动相关研究方面成果丰硕。在相关考古发现申报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特别是前后多此主办相关主题的笔谈、研讨会,极大地推动了相关研究工作的进程。
学术是常为新的。但是对于考古学来讲,基础资料的累积工作也是学术前进的另一助力。《江汉考古》在考古资料的积累上有自己的品格,讲求锱铢必较、严谨求实,要求能够全面准确反映所报道遗物遗存的出土面貌,以利于学术研究。长期以来逐步形成了《江汉考古》立论有本、无征不信、不尚空言的乾嘉式学风。
第三编 文化、教育、历史优质期刊推荐 | 复合影响因子 | 综合影响因子 | 总被引次数 | 总下载次数 | 平均出版时滞 |
---|---|---|---|---|---|
人民音乐 | 0.409 | 0.191 | 11356 | 1005164 | N/A |
中国博物馆 | 1.233 | 0.682 | 10055 | 776302 | N/A |
文艺研究 | 1.406 | 0.937 | 20681 | 2029467 | N/A |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 1.538 | 0.751 | 14517 | 1045689 | N/A |
情报学报 | 4.845 | 3.865 | 26019 | 1378569 | 366.5363 |
比较教育学报 | 1.727 | 0.827 | 2406 | 370230 | N/A |
物理教师 | 0.539 | 0.079 | 22589 | 2086721 | 165.9015 |
艺术百家 | 0.678 | 0.426 | 23776 | 1848846 | N/A |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 2.635 | 1.707 | 106593 | 4994180 | 75.08316 |
上海翻译 | 3.559 | 1.470 | 29143 | 1987890 | 234.58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