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化工论文

刍议工业园区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发布时间:2013-01-23 09:33:17更新时间:2013-01-23 09:33:58 1

摘要:文章通过介绍工业园区水污染现状,阐述了将功能相似、排污特征相似的企业组群污染物的集中控制及治理。如何控制工业园区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成为当前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的焦点,工业园区的污水治理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字:工业园区;水污染物;总量控制

引言

总量控制已经成为一种水环境管理战略和制定水环境规划的指导思想,是水环境管理的一条主线,带动并指导其它环境措施的协调实施。总量控制的实施需要制定总量削减计划,科学地计算和确定各个污染物的排放指标,以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实施法制管理,并利用排污权交易机制实施容量资源的有效调配,以清洁生产、废弃物处理、中水回用、循环经济等为手段,以更好地促进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因此,以总量控制管理为中心,发散到周边各种针对污染区域或污染源的管理方法,统筹规划、分布运作、相互影响、相互服务,形成一整套水环境管理的系统方法。

1.水污染总量控制基本概念及实施程序

1.1水污染总量控制的定义

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是以水环境质量目标为基本依据,对区域内各水污染污染物总量控制源的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实施控制的管理制度。在实施总量控制时,水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应小于或等于允许排放总量。区域的允许排污量应当等于该区域环境允许的纳污量。水环境允许纳污量则由环境允许负荷量和环境自净容量确定。

1.2总量控制的实施程序

国家环境管理机关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申报的基础上,经全国综合平衡,编制全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解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作为国家控制计划指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把省级控制计划指标分解下达,逐级实施总量控制计划管理;编制年度污染物削减计划;年度检查、考核。

十二五期间,将在减排指标选择上,适当增加实施总量控制的污染因子,将主要污染物由两项扩大到四项,即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2.工业园区水污染现状及污水处理措施

2.1工业园区水污染现状

工业园区是划定一定范围的土地予以规划,以专供工业设施设置、使用的地区。工业园区的用途相当多元,除了工厂、厂办等一般工业设施之外,亦可提供高科技产业使用,甚至有研究机构与学术机构进驻。工业园区如经过妥善的开发,通常会发展成为一个产业聚落。工业园区水污染现状不容忽视,主要体现在:

2.1.1重引资,轻环保,导致招商引资效果好,但环保有待进一步改善;

2.1.2园区规划了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但实际建设情况落后于基础设施建设;

2.1.3因耗水量大,工业园区大多位于江河附近,水污染对临近的江河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2.1.4为了引资,当地政府对入园企业简化手续,导致环保方面把关不够;

2.1.5国家和地方政府缺乏从流域层面上对工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进行指导。

2.2工业园区污水类型及处理措施

根据产生工业废水性质不同,将工业园区废水分为生活污水、一般工业废水和高浓度废水。

2.2.1生活污水处理措施

工业园区有些企业生产过程中基本不产生工业废水,或者产生废水经简单处理后直接循环回用,废水来源主要是职工生活区产生的生活污水。生活污水一般是经过处理后排入城市污水处理厂或者直接外排。

2.2.2一般工业废水处理措施

企业生产过程中不产生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产生的工业废水较容易处理。一般工业废水可采用常规的工业污水处理工艺,以生化处理为主,达标后排入收纳水体;也可经过简单预处理,直接排入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

2.2.3高浓度废水处理措施

企业生产过程中使用有毒有害的化学品和产生的工业废水浓度较高或者难以处理。即使少量污水排放也会对环境或后续处理造成较严重的危害,因此,这一类企业应当自行建设污水处理装置,对有毒有害物质在车间出口处进行专门处理,再接入企业或工业园区的污水处理厂。

3.工业园区水污染物总量控制

总量控制的目的是通过有效的手段,把排入某一区域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在某一数量内。出于水环境保护的目的,这个数量只指排入水中的污染物的总量。而污染物从产生到最终排入水中经历了很多不同的环节。对于工业企业来讲,污染物产生于生产过程中,由企业的排放系统进入自然界,又经过一连串的物理、化学变化最终进入水域系统,或直接由企业排入水域。因此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控制最终排入水域的污染物总量。

3.1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效率最高的方法就是源头治理,采取措施使企业产生较少的污染物。这就需要企业调整期产品的类型、结构,或采取更为清洁的工艺流程,或增加污染物的内部循环,或使用新的污染物处理设施。但企业一般会更加注重经济性而忽略其环境影响,因此环保部门要强制提出改造要求并持续不断的监督改造过程。

3.2促进污染物的循环利用

对于已经产生的且对于别的企业仍有利用价值的污染物,企业之间可以像普通贸易往来一样交易污染物,使污染物得以重复利用而不是排入水中。这样既可以减少污染又可以减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运作率。不同的是污染物循环利用仍属于环境保护的一环,环保部门可以担任指导与监督的角色,通过为企业规划园区或提供交易平台等措施来促进污染物的交易。

3.3加强废弃物的处理

对于已经产生的但没有利用价值的或暂时不能实现其使用价值的污染物,为避免其排入水中,可以进行废弃物处理。处理单位一般为环保部门下属专业处理机构或废弃物处理企业。处理之后污染物已经消失或失去污染性,因此这是总量控制的最后一个环节。

值得强调的是,总量计划的制定、总量分配的下达及反馈仍然是总量控制的核心。它是总量控制具体工作的主线,它使实施总量控制的目的性非常明确。只有限定各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后,企业才会更加积极地实行清洁生产、循环利用,政府也能够以总量为基础,进行新一阶段的规划与监督工作。而这些工作的目的都是使实际污染物的总量小于计划总量。

4.当前总量控制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4.1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中,只有水污染的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的有关条款涉及总量控制,这些分散的、比较原则性的法律依据还不足以全面具体的支持总量控制工作,由于执法力度较弱、法制建设滞后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总量控制工作的深入开展。

4.2实施总量控制过程中,与总量控制相配套的有关制度和标准尚未健全和完善,影响了总量控制的实施效果。

4.3从总量控制基数核定、总量控制目标的制定到总量执行情况的考核与公布,还缺乏一整套规范化的办法。

4.4总量控制实行严格数据要求与建设项目实际操作数据有出入时,从环保部门和建设单位来说,由于各自所处的地位、职责不同,一方作为审查者,着重环境保护的要求;另一方作为建设者则希望顺利通过。而目前我国有关法律对审批标准缺乏具体规定,实践中有时发生矛盾和扯皮现象。这样就有一个审批标准掌握适度的问题,限制过严,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和资源开发,限制放宽,会失去评价的意义,造成严重的后果。

5.实施总量控制的重要意义

5.1国家科学发展战略的需要

发展与能耗,物耗需要走科学发展道路,即节能,减排;人民对环境质量的需求随生活质量的提高而提高。

5.2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的需要

环境质量和生态恶化使污染物排放达标控制走到尽头,环境质量达标与排污达标不再成为因果,环境功能与总量控制成为必然对应关系。

5.3科技进步的需要

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承载力要求将原材料和能耗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产品,进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排污。

综上所述,总量控制的业务范围不再仅仅局限于对总量的计划和分配,而是以计划与分配为中心,以控制最终总量为目的,更加注重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废弃物处理等多种手段的配套使用。总量控制也不再仅仅着眼于政府部门对自然环境的分析和控制,而是以政府环保部门为主体,综合发挥政府、生产企业、废弃物处理、研究机构的协调作用,将总量控制与生产经济、污染物的再利用性结合起来,多范围、高效率的平衡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关系,达到既控制总量又促进经济的目的。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huagonglw/19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