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最先进的指导纲领。其中毛泽东对科学发展观做出了积极地贡献。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理论飞跃,它奠定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立足点,奠定了科学发展观的人民性原则,指明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毛泽东,科学发展观,人民性原则,根本任务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具体提出的关于中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最先进的指导纲领。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做了最具体、最科学的理论阐释,鲜明地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我党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具体国情,提出的关于中国发展的最先进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四次理论飞跃。
诚如恩格斯所说:“任何新的学说,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同样,伟大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发展思想蕴含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因和内在逻辑。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做的精辟论述:“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奠定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理论逻辑和思想基础。更有学者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所探索出来的发展观称为“科学发展观的早期形态,或者说它就是早期形态的科学发展观”。早在1959年6月,毛泽东就鲜明指出:“革命事业是不容易的,是科学,经济建设也是科学。”这应该是科学发展思想概念的原初表达。毛泽东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结合本国的具体国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走自己的发展道路的理念是贯穿科学发展观的内在理论基础;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走群众路线的民本思想指明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导向;以发展生产力为一切的要务确立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任务。
一、奠定科学发展观的人民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命的个体的存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第一个前提,“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与其他自然的关系。”毛泽东对人民性原则进行探索,他依靠人民群众,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创立处理人民关系的矛盾学说。毛泽东早就指出:“在某种程度上说来,我们的党已经是一个全国性的党,也已经是一个群众性的党。”他认为,如果以神学观点来解释中国共产党权力来源的话:“那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而且毛泽东明确宣布:“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
毛泽东1944年9月8日的《为人民服务》一文,是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人民的宣言书。文中写道:“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突出表现在关注人民群众的切身物质利益。1948年4月,毛泽东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毛泽东说:“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讲法,天下是经济第一,其他东西第二,而这些小米、大米、喂牛、养猪等都正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吃饱了饭可以开会上课,不穿衣服冬夭就要冻死,一切的东西就是从经济上发生的。不管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三民主义,统统要以小米大米养牛喂猪作为基础,其它法律、政治、艺术、教育等等,才能建筑起来。”
毛泽东时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即“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毛泽东告诫全党同志:“应该使每一个同志懂得,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善于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善于使我们的每一个运动,每一个斗争,不但领导干部懂得,而且广大群众都能懂得,都能掌握,这是一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领导艺术。”
毛泽东要求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毛泽东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的结果。尤其在1956年,国内出现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农民不满,国外发生波匈事件的情况下,毛泽东运用“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于同年12月提出“人民内部矛盾”的科学概念。在一系列探索和思考中,毛泽东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各种矛盾。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仍然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其次还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等等。我们必须去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它们是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敌我矛盾是完全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在基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矛盾。对于敌我矛盾要用专政、强制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要用民主、说服教育的方法解决,并提出“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毛泽东并指出“我们今后必须按照具体的情况,继续解决上述的各种矛盾。……在解决这些矛盾以后,又会出现新的问题,新的矛盾,又需要人们去解决。”毛泽东关于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和方法对于当代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于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意义重大。
二、指明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任务
毛泽东一贯强调要发展生产力。这是代表人民并保持党的正确和先进性的根本所在。毛泽东也进一步地提出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并且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来促进科学技术的繁荣。
毛泽东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体分析中国的国情的前提下,提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以后,我们的根本任务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而“革命是为建设扫清道路”,其最终“目的不在于建立一个新的政府、一个新的生产关系,而在于发展生产。”并且“经济建设一项乃是其他各项的中心,……有了吃穿住用,什么都活跃了,都好办了,而不要提民主或其他什么为中心工作。”毛泽东号召:“让我们跟全国人民一道,跟国家一道,跟青年们一道,干它个几十年。长期不说,干它个50年。这个世纪,上半个世纪搞革命,下半个世纪搞建设。……现在的中心任务是建设。”毛泽东还明确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要发展,发展先进生产力成为党的根本任务,这就指明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任务,这个任务关乎国家兴衰,党的存亡。
毛泽东是一贯强调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的。早在1937年7月,他在《实践论》一文中就鲜明指出人类生产活动的可贵。他说:“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并说一切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1939年,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小学教员暑期训练班毕业典礼大会上发表演讲,他说:“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讲法,天下是经济第一,其他东西第二,而这些小米、大米、喂牛、养猪等都正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吃饱了饭可以开会上课,不穿衣服冬夭就要冻死,一切的东西就是从经济上发生的。不管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三民主义,统统要以小米大米养牛喂猪作为基础,其它法律、政治、艺术、教育等等,才能建筑起来。”1953年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后,毛泽东提出“在农村中压倒一切的工作是农业生产工作,其他工作都是围绕农业生产工作而为它服务的,任何妨碍农业生产的所谓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必须避免。……社会主义经济法则是发展生产,保障需要,这是主要的、基本的,是起领导作用的经济法则。”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结束、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后,毛泽东及时提出了我们党和国家人民所面临的根本任务。他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核心思想,就是:“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外、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直接地、间接地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959年底1960年初,他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
毛泽东同时强调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并提出“双百”方针以促进科技的繁荣。1963年,毛泽东明确指出:“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毛泽东同时强调:“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毛泽东科技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在1964年10月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1966年10月第一颗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1967年6月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1970年4月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尤其是在1956年5月,他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正式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出:在艺术方面实行百花齐放的方针,学术方面实行百家争鸣的方针,是有必要的。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再次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发展方针。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只有在争鸣的自由氛围下,学术才能发展,科技才能日益提升。
通过上面的文本分析,毛泽东的科学发展观思想为当今的科学发展观奠定了基础。这种早期形态的科学发展观是在积极地探索中形成的,其经验十分宝贵,为我国在摸索中搞建设提供了最早的指导经验。当然,毛泽东为科学发展观做出的贡献还有很多,比如提出统筹兼顾等具体方法。限于文章篇幅,在此不做论述。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毛泽东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根据本国独特的国情,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的理论精神;继承和发扬他的民本思想,人民性原则;继承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的思想。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才能走出自己的发展道路,才能真正地发展生产力,才能最终实现为广大人民谋福利的党的根本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