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中小型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存在银行贷款难、民间借贷较为普遍、多项扶持政策未被充分利用的现状,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难的原因在于银行审批程序复杂、融资平台效率低、中小企业自身财务管理体系不完善、贸易风险防范措施不完善等。解决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难的途径有构建第三方融资平台、推广1+N产业链融资、P2X融资等。
关键词: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1+N产业链融资;P2X融资;第三方融资平台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至2016年底,全国中小企业达到384460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7.5%。2016年,中小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72.2万亿元,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62.7%。[1]据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介绍,我国80%以上的城镇就业、60%以上的GDP、50%以上的税收、62%的发明专利都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技术进步、扩大就业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各银行对中小企业的国际贸易融资额度整体来说呈现上升趋势,但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的贷款额度和贷款比重与大型企业相比,甚为“渺小”,这与其所做的贡献不相匹配。
一、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现状
(一)银行贷款难
目前,多数金融机构仍然热衷于提供如进出口押汇、打包贷款、开立信用证、票据贴现等传统融资方式下的贸易信贷产品,对于国际保理代付等融资方式开展力度较小;而且从授信对象上来看,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主要是针对大中型客户进行融资。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额度较小,比重较低。近年来,虽然中小企业从我国金融机构获得的贷款是逐年增加的,但其在金融机构企业贷款余额中的占比始终处于30%左右,这一比例对中小企业的贸易融资需求来说是不够的。据统计,2016年有融资需求的中小企业中,融资需求难题不能解决的企业达到38.8%;从银行获得的贷款利率上浮20%—50%并不鲜见;融资方式有限;银行惜贷、压贷、抽贷、断贷现象并不罕见。(见表1)
(二)民间借贷较为普遍
据调查,靠民间借贷维持生存的情况在我国中小企业中普遍存在。寻求低风险、高利润,是银行的经营标准,这个标准无疑增加了中小企业贷款的难度,致使其外源融资渠道不顺畅,发展受到很大限制。部分中小外贸企业因高额利息破产,这种现象时有发生。
从2011至2015年人民法院审理的排名前五位的民事纠纷案件看,排在我国民事审判案件类型第一位的是民间借贷纠纷。《中国民间融资法律风险防范报告》在中国公司治理高峰论坛暨第五届公司治理法务年会(南京)企业“一带一路”法律风险预防分论坛上发布,五年间公开的裁判文书上的统计数据表明,民间借贷纠纷数量已达143万件。
(三)多项扶持政策未被充分利用
中小企业的发展一直是政府重点关注的问题,对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近年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融资支持政策,包括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如:2014年8月,央行《关于进一步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等问题的通知》;2015年7月,《关于完善和创新小微企业贷款服务提高企业金融服务水平的通知》;2016年1月,《2016年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在财政政策支持方面,国内市场的发展转向资金和国际市场开拓资金是我国中小企业财政专项资金中的主要服务目标。但是,以上政策效果不是很理想。一方面,政策本身准入门槛高;另一方面,企业对这些政策了解不透彻,没有充分利用政策扶持。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近年来政府、银行等拓宽了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渠道,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融资渠道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仍有部分中小外贸企业在国际贸易融资方面存在困难。
二、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难原因
(一)银行审批程序复杂
与大型企业相比较,一方面中小企业的固定资产有限,经营规模普遍较小等特点使得这些企业到银行**融资业务时,很难提供有效的抵押物或第三方担保。银行出于资金安全保护,制定了严苛的贷款审批程序、复杂的操作流程,而且需要有“实力”的第三方进行担保,这些无形中提高了中小企业外贸融资的难度。中小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时,对融资需求较大、操作较频繁,当中小企业向银行寻求提供贸易融资支持时,银行由于对中小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缺少信用审查机制、信用评价机制,往往因难以评定其信用等级而拒绝提供贸易融资。再者,一些商业银行针对中小企业的外贸融资工具方面更新较为滞后,难以满足中小外贸企业迫切融资的需求。
(二)中小外贸企业自身因素
中小企业一般情况下经营范围有限,公司的信誉额度不高,普遍存在财务管理体系不完整、担保情况达不到银行的规定、经营稳定性和资产可靠性比较差、对贸易风险的控制和防范措施不到位等问题,部分中小企业在外贸过程中,在制单、审单等环节出现不规范的情况,少数企业向银行借贷时伪造财务报表等材料,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在外贸结算及融资方式上,较为传统,缺乏创新,这些因素限制或阻碍了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国际贸易融资。此外,中小企业自身处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增加了中小企业生存的不确定性,导致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热情降低。
(三)融资平台效率低
近年来,国家和众多部门出台了很多针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助力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推动了大批中小企业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但是实体经济中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要充分发挥信用平台、企业债权、产业基金三大载体的引导作用,优化金融资源供给,降低中小企业融资门槛,提高金融资源的可获得性。建立全国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政银企”合作机制等贸易融资政策。但是,由于融资平台的效率低,中小企业的资质、运营情况等银行需耗费风险控制成本,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部分政府融资政策没有“落地”。
三、创新融资模式解决我国中小型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难题
(一)1+N产业链融资
1+N产业链融资模式,将核心企业及配套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作为一个整体,以核心企业为中枢,通过对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的有效控制,对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的模式。[2]它包含1+N贸易链融资、1+N生产链融资、1+N关系链融资等。产业链融资满足了中小企业在新常态下创新发展的需要,能有效解决银行和企业间、企业和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等融资难题,为处于相对“不利”地位的中小企业拓宽了贸易融资渠道。
商业银行首先确定具体的1+N融资模式,选择核心企业,该核心企业需满足一定的条件,如实力雄厚、信誉良好、保证货款的到位等,进而根据该核心企业获得和这些企业处于同一链条上的中小外贸企业的相关信息。当链中中小外贸企业有融资需求时,则占用核心企业的授信额度,可以让核心企业以其应收账款进行转让或抵押,或者通过预付货款进行抵押等方法来增加中小外贸企业的授信额度。当链中企业有违规行为时,银行可停止放贷或由核心企业承担后期还款责任。对于中小外贸企业而言,解决了贸易融资难的问题;对于银行而言,有核心企业的授信额度存在,规避了坏账风险。例如安徽轻工国际贸易股份有限公司(ALIC),是一家年进出口额超4亿美元的大型国际贸易企业,该公司在国际贸易过程中,累积了丰富的贸易数据,掌握了很多合作过的中小型的供销商、经销商的财务资料和信用资料。当这些中小型外贸企业有融资需求时,银行可以考虑综合授信,ALIC通过融资后再将获得的资金转移给链中需求融资的中小外贸企业。这样,链中的中小外贸企业借助银行和ALIC的信用提高自身信用等级,提高信用水平和融资能力,提升整体竞争力。
(二)P2X融资
P2X融资模式是指借助互联网融资平台上的信息,对中小外贸企业融资市场进行细分,如专注商业领域的P2B融资模式、专注消费领域的P2C融资模式等,搜集和统计符合借贷模式的中小外贸企业的相关数据,包括该企业的经营状况、资信状况等,然后核准融资额度,向其提供融资。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同时,伴随着民间借贷的兴起,P2P融资模式应运而生,解决了中小外贸企业“急、频”等融资难题。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领域的普及,依托P2P借贷平台,有闲置资金的投资者可以在短时间内对中小外贸企业的信息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投资者即将资金传送到中小外贸企业账户中。[3]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投资者和企业之间是不受地域限制的,通过互联网提高了企业的融资效率,降低了融资成本。
国内首创了运用P2P网贷模式进行投资的进出口贸易融资平台———义乌贷。该网贷投资平台可以让素不相识的投资者与需求者实现共赢。义乌贷结合国际贸易特点、考虑实际需求,提供一站式的投融资信息,服务于投资者与从事外贸业务的中小外贸企业等。其贷款对象限于外贸企业,外贸企业以货物出口票据、应收外汇货款等为质押物,实现民间资金对接实体经济,并通过易极付账户在借方和贷方之间拨付资金,从而规避了风险,保障了投资者的资金安全。
(三)第三方平台融资
由于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财务报表不规范、信用度较低等情况,银行从风险角度考虑,不愿意放贷。那么,中小外贸企业可以借助一些第三方跨境电商平台进行融资。[4]阿里巴巴一达通,国内首家外贸综合服务平台,服务于中小外贸企业,其外贸融资服务可完整地覆盖到出口贸易不同阶段的资金需求。通过互联网一体化的优势为中小外贸企业提供低成本的通关、退税、外汇及外贸融资等所有进出口环节服务,为广大中小外贸企业提供全面的、安全的资金保障,降低贸易风险及交易成本,一站式解决外贸各环节的融资需求。
阿里巴巴一达通流水贷,由阿里巴巴联合多家银行共同推出,是一种以出口额度积累授信额度的免担保、无抵押、纯信誉融资。也就是说,一达通的客户通过该平台出口一定金额的货物,最高可获得相应数量的人民币纯信用额度,通过该纯信用额度的积累即可真正实现“信用=财富”,解决中小外贸企业的融资难题,助力中小外贸企业的发展。
随着无纸化通关的普及,中国电子口岸进行网上电子申报深受多数外贸企业的喜爱。中国电子口岸依托互联网,将进出口过程中信息流、资金流等信息储存在一个公共数据平台,数据共享及联网核查,并为进出口企业提供进出口业务在线服务。[5]作为一种数据交换平台,银行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查找到企业交易的相关数据,有效降低在最低贷款成本情况下的融资风险。由此可知,中小外贸企业可以通过中国电子口岸公共数据平台上的贸易数据从银行获取融资。
第三方平台,也可以是国际货运代理公司。国际货运代理公司主要是按照客户的指示,从事与运送合同有关的活动,如报关、报检等。银行可以和国际货运代理公司合作,综合授信给国际货运代理公司,再利用国际货运代理公司的信誉额度给中小外贸企业提供融资,从而达到“三方共赢”的目的。[6]对于银行而言,分散了放贷风险;对于国际货运代理公司而言,赚取了客户的报关、报检、融资手续费及其他费用;对于中小外贸企业来说,取得了贸易融资。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数据[EB/OL].(2017-03-20)[2017-08-12]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2]夏海霞,李锋,樊西玉.G20峰会背景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对外经贸,2017(2):120-123.
[3]林晖,杨旸.互联网金融及其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应用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6(2):8-13.
[4]李彦荣.中小外贸企业贸易融资的具体方式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14(12):61-64.
[5]李佳.上海中小外贸企业贸易融资困境分析[J].区域经济,2014(10):143-144.
[6]李菁.贸易型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基于花旗银行供应链业务的案例[J].财会通讯,2016(11):19-22
上一篇:基于互联网的国际贸易创新研究
下一篇: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及国际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