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新科技建设应用中来说国际贸易新科技建设发展事项一直是贸易政策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以下就是对于国际贸易建设的介绍。
摘要:课程考核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检查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对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专业技能形成都有着导向和激励作用。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操作技能的形成,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课程考核更切合实际,更具有实用性、针对性。
关键词:国际贸易,贸易制度,国际贸易论文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国际贸易实务作为国贸专业学生的核心专业课程,对于提高该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学生将来在社会中的竞争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该课程传统的考核模式大多为期末闭卷考试,这种考试方式已经不适应当前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需要。由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重在实务,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考试方式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推荐期刊:《国际贸易问题》本刊立足学术领先,以国际化和数字化为基点,以学术化、专业化、平台化、品牌化为方向,继续保持我国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顶尖学术期刊地位,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大经贸领域学术期刊的第一品牌,为经济进步服务,为企业发展服务,为我国引领全球贸易发展做出贡献。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原则
1、能力为本:通过案例分析、综合分析等题目,注重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2、综合考核:考核体系同时兼顾对学生沟通能力、市场拓展能力、资源利用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考核。
3、多元主体:学生成绩评价主体有专业教师、实训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等,考核主体逐渐多元化。
4、过程考核与成果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逐步代替结果考核,通过对学生学习、操作作业、实习表现等过程考核,结合期末考试,形成学生的综合成绩。
三、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思路
1、树立科学的现代考试观,为考试改革提供良好的思想环境。着重强调人的整体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考试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更强调通过考试让学生学会学习,增强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增加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考查,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通过考试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改革考试内容,确立考试的能力导向。考试命题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课程所涉及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对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分析细化,然后根据这些特征确定课程效果的评价方法和考核大纲。考试题库要随各种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同步更新。
3、丰富考核形式,打破传统单一考试模式的垄断局面,从深入、确切地考查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出发,采用不同的考试方式: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口试、网上考试、案例分析、专题报告或调研报告、课程小论文、小组讨论、操作考试。在具体运用时,要考虑具体的考核内容及测试取向。考查的重点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缩短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期。
4、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全面反映教学效果。以突出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考核、加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重视创新能力的考核为改革方向,探索科学、合理、有效、可操作性强的笔试、口试、面试、技能测试、应用专题等多种形式的考试方法,做到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证相结合,学校考试与企业考核相结合,校内考核与校外考核相结合。(1)单元测验:将课程内容划分为2-3个学习单元,每个单元进行一次测验,题量、测试时间可灵活掌握,约占20%;(2)平时作业:可安排2-3次,也可与分段测验相结合,约占10%;(3)学习态度:老师根据每个学生每个学期的学习态度、出勤率、成长与进步赋分,将职业道德教育和考核贯穿课程始终,约占10%;(4)综合理论:主要采用综合性理论考试,约占30%;(5)技能操作测试:包括校内考核和校外考核,约占30%。
上一篇:国际贸易中对外贸易事项改革要点
下一篇: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新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