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国际贸易论文

国际贸易对国内物价有何影响

发布时间:2017-11-24 17:21:56更新时间:2017-11-24 17:22:46 1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特别是李嘉图的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国际贸易能够改善贸易国的福利,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形成新的资源有效配置。因此,国际贸易虽然对国内的某些行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整体而言是有利的。接下来小编简单介绍一篇优秀国际贸易论文。

国际贸易问题

  摘要:本文试从不同性质产品出发,介绍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并探讨了国际贸易顺差和逆差对国内物价水平及福利的影响。

  关键词:国际贸易;物价水平;社会福利

  一、前言

  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反全球化运动以及地方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却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在应用到实际中是否存在一些偏差。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我国逐步加深改革开放,进一步开放市场,促进国际贸易的开展,国际贸易对于国内经济将会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和过去的30年不同,我国已经开始进行经济转型,从出口导向型转变为消费导向型。同时,我国在一部分领域从以往的“后发者”,转变为“领导者”。这也使得国际贸易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会有一定的变化。事实上,针对国际贸易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有多个方面,也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重点方向之一。Leamer(2000),Krugman(1995),杨倩雯(2012)针对国际贸易对国内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模型。凌江怀,李长洪(2012)发现国际贸易对国内物价的冲击程度受到汇率机制和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彭湘君和余翔(2008)则通过加入WTO后我国的物价水平变化发现,进出口额与国内物价水平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进出口贸易通过影响货币供应量和总供需而间接影响价格。黄志勇(2013)则从国内企业的创新能力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他发现,出口贸易对国内企业创新能力的有显著的正效应。但是在研究中,很少有将进出口的产品的不同性质进行分类而分析国际贸易对国内物价的不同的影响。同时,不同的进出口状态也会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产生不同的结果。

  二、国际贸易对不同性质的产品的影响

  在传统的理论模型中,对产品的性质分类多是用要素禀赋进行分类,即出口国丰裕要素聚集型产品和稀缺要素聚集型产品等。但是在国际贸易中,更为重要的是市场的扩大和竞争的变化。这一点在我国的改革开放中,“市场换技术”和“国内企业走向世界”两项战略口号充分的反映了国际贸易环境和门槛的不同,对市场规模,竞争水平的影响。鉴于此,我们将对不同的进出口产品按照规模效应进行分类,以及按照不同的研发,进入门槛和科技水平进行分类分别进行讨论。

  (一)按照规模效应进行分类

  对于不同的产品而言,存在规模效应递减和规模效应递增的两种类型。通常而言,一般产品都是规模效应递减,即边际成本递增的情况,特别是在达到市场均衡点后。但是,对于部分产品,例如电子产品,虚拟产品,以及处于工业化、规模化发展阶段中的产品和行业而言,规模效应是递增的,即出现边际成本递减的情况。对于不同规模效应的产品和行业而言,国际贸易中由于进出口的不同,对于国内该产品的物价水平将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我们将对出口为主的产品加以讨论,同理,进口为主的产品也可以用相同的分析方法得到类似的结果。当边际成本递增的产品加入到国际贸易中后(或者出口成本和关税下降,便于出口更多产品时),该产品的市场规模扩大。简单的理论分析可知,该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如果处于出口优势,则国外产品的销售价格和利润会大于国内产品的销售价格和利润。因此,企业会将一部分产能进行出口贸易。如果企业扩张产能,由于边际成本递增,因此产品的边际成本增加。在经济学的一般均衡情况下,国内的最终均衡价格应该等于产品的边际成本。因此该产品在国内的最终价格增加。与之相对应的则是边际成本递减的产品。当市场规模扩大时,产品的产能可以扩大(出口优势),因此边际成本递减使得产品的边际成本下降。在均衡情况下,该产品在国内的价格水平下降。这一点是符合我国改革开放发展过程中的经济现象以及国际贸易中常见的经济现象的。在我国的改革开放中,由于工业化和规模化的发展,使得工业产品处于边际成本递减的区域,而发达国家由于早已经达到市场均衡,因此工业产品处于边际成本递增区域。在同时部分开放市场后,处于边际成本递减区域的产品迅速得到发展和扩张,进一步降低了成本。这一点理论分析结果和彭湘君和余翔(2008)的实证结果部分吻合。

  (二)按照不同的技术水平分类

  不同的技术水平的产品受到的国际贸易的影响是不同的。一般意义上,我们对行业的技术水平分类可以按照行业的生命周期进行划分。实际意义上,也可以按照研发经费的投入比例以及投入产出比进行划分。对于高技术水平的行业和产品,技术投入高,但是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并不高。即大部分的产品成本实际上是研发成本,例如药品行业,软件行业等。对于这些行业而言,获得技术的成本是必须支出的,不受到市场规模的影响。但是最终的利润和收益却受到市场规模和市场竞争的影响。当高技术水平的行业参与到国际贸易中时,我们假设该行业处于出口优势地位,那么其市场规模会扩大。由于高技术水平的产品的成本特征是研发成本高,边际成本低,因此市场规模的扩大可以有效的降低单位产品的研发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收益和利润,更进一步的促进企业的研发(黄志勇,2013)。而对于低技术水平的行业而言,其成本主要为产品的边际成本,因此国际贸易对于企业的影响弱于高技术水平的行业。

  三、贸易的顺逆差对国内物价水平的影响

  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中,一个国家的最理想的国际贸易状态是贸易平衡,即进出口贸易额相当。但是在实际的国际贸易中,受限于不同的贸易限制和摩擦,很难实现该状态。例如中国改革开放多年来都处于入超的状态中,而近年我国开始调控和重点尝试保持贸易平衡。因此,考虑不同的贸易顺逆差对国内物价水平的影响也就变得有意义。在标准的李嘉图贸易模型中,贸易双方都处于贸易平衡的状态,因此该贸易也可以视为“以物易物”。在这种状态下,贸易双方的效用都得到了提高,资源得到了更有效的配置。更进一步,我们在传统的贸易模型下考虑存在非贸易平衡的状态。虽然该状态理论上是不可持续的,但事实上却可以通过其他手段,如贵金属和政治条件等,在短期内进行维持,例如中美双方的贸易,以及18世纪的中西双方的贸易。我们假设A国贸易出超,而C国贸易入超。因此C国出售了一部分产品给A国,但是从A国购买的产品不够弥补出售的额度。简单分析在极端情况下,C国不从A国购买任何产品。此时A国的国民由于购买到了更低价格的产品,使得福利和效用得到了提高。而对于C国而言,出售了部分的产品会使得国民福利和效用下降。如果能够购买A国的产品,则会使得效用提高并超过下降的份额。可是C国处于种种原因,无法进口A国产品,因此C国的福利和效用实际上是下降了的。当然,和我们在上一节中讨论相关的事,如果C国出口的产品是高技术水平或者规模效应递增的产品,那么C国的整体福利可能也会上升。上述分析是从产品的供需关系方面进行的分析。而国际贸易的非平衡状态则会影响国际资本的流动,从而影响国内的货币供应和国内物价(凌江怀,李长洪,2012;黄明皓,2011)。但总体而言,入超国家的国民福利受到出口产品的性质影响,而出超国家的国民福利增加。

  四、结论

  国际贸易对国内经济发展,企业研发,物价水平,和国民福利效用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加深开放程度,逐步参与到国际贸易中,并进一步成为国际自由贸易的领导者和倡议者。因此,研究国际贸易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就显得更为的重要和急迫。本文通过理论分析讨论,对国际贸易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细致的分析,从中发现,首先,国际贸易是否对于某一行业和产品具有促进作用,取决于该行业和产品的规模效应以及技术水平等方面的特征;其次可见,国际贸易是否平衡以及出超入超情况对于国内是否能够享受到国际贸易的红利是非常重要的。

  阅读期刊:《国际贸易问题

  《国际贸易问题》月刊,创刊于1975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主办,CSSCI来源期刊(在73本经济类期刊中排名第21位),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中心贸易经济类(36本期刊)排名第一(影响因子1.327),是我国国际贸易领域专业期刊顶尖期刊之一。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guojimaoyilw/64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