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广播电视论文

主持人论文发表采访中新闻记者人际关系平衡分析

发布时间:2015-03-26 14:13:30更新时间:2015-03-26 14:15:57 1

  主持人论文发表期刊推荐《中华文化画报》是一本图文并茂地解读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展示当代文化建设的国家级核心期刊,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管。每月一期,每期128页,大16开铜版纸彩色印刷,面向国内外发行。
  摘 要 新闻采访是新闻记者报道电视媒体的主要方式,新闻记者与采访对象间的人际交流可以很好的挖掘新闻价值与报道新闻事实,本文结合了新闻系、心理学、传播学等相关知识,探讨了新闻记者与采访对象间的交流过程、影响交流因素,并对影响因素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新闻记者,采访对象,人际交流,人际关系

  0 引言

  新闻工作者电视出镜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新闻工作者在出镜过程中不但要注意仪表,也要注意与采访对象间的交流,同时还要求与采访对象间交流做到“一次性”要求,因此如何让新闻记者能与不同阶层、从未认识的采访对象进行交流,什么因素容易使采访对象在交流过程中产生心理变化等是本论文主要探讨的问题。

  1 新闻记者采访对象特点分析

  1.1 电视镜前采访对象的特点

  在新闻记者播报社会新闻与采访对象时具有不确定性、采访对象个性差异大、采访对象对“镜头感”不同,因此采访对象在公共场合面对镜头有不同的心理反应,其新闻记者对对象进行访问时要根据采访对象心理特点进行人际交流。

  1.2 电视镜前与采访对象人际交流的特殊性

  1)摄像头形成的“场影响”[1]。

  当新闻记者与采访对象出现在摄像头前时,出镜记者和采访对象处于半公共场合,摄像镜头就是一种“无声”的观众,在这种场合下出镜会给记者和采访对象造成一定的压力,出镜记者需要关注仪表、言语、神态、姿势,而采访对象也会担心自己的形象与表现不好,从而导致无法正常回答与思考记者的问题。

  2)出镜记者与采访对象间交流的信息特殊。

  新闻记者与采访对象交流的信息是声画具备的综合性信息,除言语信息外海传达了如表情、动作、仪表、环境等信息[2]。

  3)新闻采访交流尽量“一次过”。

  由于在新闻采访过程中事件发生是无法重复捕捉的过程,尤其是突发事件,同时新闻采访中若反复拍摄既浪费了拍摄时间,也耽误了新闻的时效性和影响采访对象的情绪和交流效果。

  1.3 电视镜前与采访对象人际交流符号特点

  新闻记者与采访对象间主要通过提问和回答进行表现,通过语言方式进行面对面交流,在具体交流时要尽量使语言口语化,避免使用书面语和生僻专业术语进行交流,在一问一答中使交流语言具有人情味和语言风格具有协调性。在新闻记者与采访对象除了言语进行交流外还有其它如表情、神态、动作、外表等非语言信息符号交流也能成为信息交流的载体,在采访过程中有时通过非语言信息符号表达的信息量比语言传达的信息量还大,可以将非语言信息符号成为交流的引子或者线索,也可以通过该信息符号直接传达信息[3]。

  2 出镜记者与采访对象间人际交流过程分析

  2.1 出镜记者何采访对象交流过程分析

  出镜记者与采访对象的人际交流是一种采访、核对与求证的过程,在采访过程汇总对事实的认识也就越来越清楚和事实越来越接近真相,其出镜记者与采访对象人际交流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出镜记者和采访对象交流过程

  2.2 出镜记者与采访对象关系转换过程

  电视镜前的人际关系转换可以通过“约哈里之窗”模式[4]进行分析,根据人际交流双方彼此了解情况分为如表1中的四种情况:

  表1 “约哈里之窗”人际交往模式

  出镜记者了解的信息 出镜记者部了解的信息

  采访对象了解的信息 开诚布公的自我

  透明窗格

  (开放区) 无知的自我

  不透明窗格

  (盲目区)

  采访对象不了解的信息 封闭的自我

  隐藏窗格

  (秘密区) 盲目的自我

  未知窗格

  (未知区)

  “约哈里之窗”人际交往模式中的四种情况描述了人类交际交往和人类传播的四种情况,通过出镜者了解信息和采访对象了解信息的综合使新闻事件呈现真相,也完成出镜记者何采访对象关系的转换。

  2.3 出镜记者与不同类型采访对象人际交流分析

  新闻采访主要目的是获取事实真相、印证事实和展现真相、获取权威评论,采访对象在接收采访时会选择发表对自己有利和自己想发表的信息,在面对一次具体采访时,新闻记者何采访对象具有相同或者相似动机、相异而互补、一方缺失几种动机类型。而在具体采访时如下几个因素容易影响到新闻出镜者与采访对象间人际交流。

  1)新闻记者和采访对象采访前准备不足。

  2)新闻记者和采访对象个体特点。

  3)“霍桑效应”镜前采访对象的表演成分。

  在新闻采访中新闻记者和采访对象采访前准备不足和新闻记者和采访对象个体特点是常见的因素,而“霍桑效应”[5]下的采访对象“夸大或者隐瞒”事实容易影响到新闻采访事实真相的获取。新闻事业追求的时候尽量还原事物的原生态,而“霍桑效应”则容易给真实性打折,影响新闻记者与采访对象间的正常交流,因此新闻记者在采访对象时要尽力规避“霍桑效应”,以获取新闻事件真实的信息。因此在进行采访前新闻记者要做好日常知识积累与储备、才采访过程中进行突击性提问与转换话题、选择合适的新闻事件采访地点和采访时机,在采访前做好与摄像记者、采访对象的有效沟通,在采访过程中进行平等、真诚、有效的提问,通过采访前数据收集、注重报道的全面性和平衡性、采用隐性采访和利用非语言信息规避“霍桑效应”。

  3 结论

  本文通过新闻记者与采访对象交流的特殊性、交流时使用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人际交往过程特点、采访过程中的人际交往“约哈里之窗”模式和新闻记者与不同类型采访对象的人际交流分析,探讨了新闻记者与采访对象间的交流过程、影响交流因素,并对影响因素提出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1]华晔.浅谈出镜记者的采访、报道与表达[J].新闻记者,2010(10):12-34.

  [2]于舸.析电视记者提问策略[J].湖南社会科学,2011(5):34-36.

  [3]李铁男.被采访对象心理探析及对策[J].记者摇篮,2012(8):21-26.

  [4]叶迎春.“出镜记者”不是报幕员[J].新闻与写作,2009(8):16-19.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guangbodianshilw/50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