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是该领域内全国唯一的专业性刊物,在整个东南亚也是唯一的。她是中国物理学会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委员会,四川省物理学会和四川大学联合主办的全国性学术刊物。其主要内容:报导原子与分子物理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理论和实验)、研究简报及综合述评等中文或英文学术论文。1992年,全国共有129种物理学类专业期刊,《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排名为第十四位;1996年定出26种为核心期刊,《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排名为第十四位;2000年定出30种为核心期刊,《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列纯粹物理类核心期刊第5位。
该刊还被国际期刊协会中国分会定为科技类核心期刊,刊登的论文被国外众多著名的刊物索引,部分论文还被SCI索引.根据美国化学学会出版的《ChemicalAbstractsServicesSourceIndexQuarterlyNo.4》,统计结果,1998年度我国(包括台湾地区)共有88种科技期刊进入"CA"千重表,《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名列第28位。根据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中国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被定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科学文献数据库》来源期刊,并被作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全文收录,还被《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中国数字化期刊》等全文收录.自2006年开始,本刊又被《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摘录。日本曾翻译出版了《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目前,《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在国内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该学报曾荣获四川省新闻出版局一级刊物,四川省高校优秀期刊和四川省科委优秀期刊等称号。自创刊以来,有数百名国内外知名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向本刊投稿。投稿单位主要有中科院物理所,中科院武汉物理所,中科院近代物理所,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著名研究所,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兰州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等国内著名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的辉煌明天,离不开各位专家同行们的支持!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四川省高等学校优秀期刊
四川省科委期刊优秀期刊
期刊名称: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主管单位:四川省科协
主办单位:中国物理学会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委员会;四川省物理学会;四川大学
国际刊号ISSN:1000-0364
国内刊号CN:51-1199/O4
出版周期:双月
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
期刊语种:中文
期刊开本:16开
现用刊名: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创刊时间:1986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研究简讯、综合评述、研究论文。
【投稿须知】
1.题目、作者、单位和摘要题目应以简明、确切的词语反映文章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要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要求,并有助于选定关键词,避免使用非标准的缩略语、字符、代号以及结构式和公式.中文题目不应超过20个汉字,英文题目应与中文题目含义一致.中国作者姓名采用汉语全拼音,姓前名后.单位必须写出全称,所在城市和邮政编码.摘要应体现稿件的目的,方法,主要结果和结论等,应对论文的主要内容进行客观、扼要的叙述,以报道性文摘形式为宜,以第三人称叙述,不使用"本文"、"我们"等字样.一般不分段,不用图表、公式,不采用非标准的术语、缩写词和符号等.中文稿件一般应包含约150单词的英文摘要;英文稿件一般应包含200~300字的中文摘要.稿件的标题、作者、单位和摘要要求用中英双语表示.
2.关键词精选出反映稿件内容的中、英文关键词各3~6个,分别列于中、英文摘要后.关键词按其重要性排列.一般来说,第一个关键词列出该文主要工作或内容所属三级学科名称;第二个关键词列出该文研究成果名称或若干个成果的总类别名称;第三个关键词列出该文采用的研究方法的具体名称.对于综述和评述性学术论文,可写"综述"或"评述".对科学研究方法的研究论文,应写所应用的方法名称;第四个关键词列出在前三个关键词没有出现的,但是被该文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事或物质的名称,或者在题目中出现的、作者认为重要的名词.如有需要,第五、第六个关键词等列出作者认为有利于检索和文献利用的其他关键词.另外,请注明中图分类号代码.
3.中文标准基金全称及批准号、通讯作者、第一作者信息一律以脚注形式标注于首页,并用*号在题目末及脚注前标明.稿件首页脚注应标明通讯作者及其E-mail地址.同时,应标明第一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不标注)、籍贯、职称、本人最高学历(可不标注,但在读研究生需注明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和E-mail地址等.所有这些脚注内容,全部用中文表示.
4.缩略词、符号、计量单位和公式使用国际标准的缩略词、符号和计量单位系统时,全文要一致.摘要和正文中的缩略词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写出全称,后附缩略词,并用圆括号括起,此后则可直接引用.应严格执行GB3100-3102有关法定计量和单位的规定.单位符号一律用正体.论文中重要的或后文将提及的公式,应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序号,序号加圆括号,推导过程的中间步骤应尽可能忽略,各种符号应遵循有关规则.特别注意变量的符号(包括下标)用斜体.
5.表、插图文中表、插图(照片)具有自明性,按其出现的先后次序顺序编号,在论述中应先文后图表.在中文稿件中,表、插图(照片)标题应同时采用中、英文表示,表、插图(照片)中的文字说明则只采用英文表示(用6号TimesNewRoman字体).表头、插图(照片)的量或用来标记图形轴线的量,用"物理量符号/单位标准化符号"形式标记.表应置于正文相应位置处,用三线表,必要时可加辅助线.表中的参数应写明名称,标明量和单位的符号.单位相同时可统一写在表头或表顶线上右侧.若有表注,可写在表底线下左侧.插图曲线要求墨色均匀、粗细均匀,照片要求其灰度清晰,黑白反差大.彩色插图(照片)需转化为灰度图.插图和照片的宽度一般不超过7cm为宜.插图(照片)要精选,切忌与表及文中表达重复.
6.参考文献应引用与本研究有关的、近5年发表的主要文献.引用时,参考文献序号须加[],一般置于右上角;若写成“文献[]”,则与正文平排.参考文献应按正文中引文出现的先后顺序列出.参考文献中,要求作者以姓在前、名缩写在后的形式列出(不加缩写点).文献作者3名以内全部列出,4名以上只列前3名,后加",等"或",etal.".对中、日、俄文等参考文献,应同时给出相应的英文表示.英文稿件中,中文参考文献需在其后注明(inChinese).凡被录用的参考文献,请注明"印刷中"(inpress)或"已接受"(accepted),其他未公开发表的资料请勿引用.在参考文献中,上下文献相同的项目,不宜用"同上"或"ibid"等,不同的参考文献尽量不要组合在一起.专著、期刊等文献格式按GB/T7714-2005的规则执行。
【杂志范例】
2013年6期
1.碱金属原子多极极化率的解析计算及其应用谢柏东,黄时中,XIEBai-Dong,HUANGShi-Zhong
2.卤素氟化物ClFO3的结构与性能的理论研究李叶,许志玲,杜洪臣,LIYe,XUZhi-Ling,DUHong-Chen
3.云南松松塔中两种新木脂素圆二色谱的密度泛函研究杨颖,刘光明,李冬梅,李寅珊,雷婷,罗建蓉,赖泳,莽朝永
4.乙醇-水分子团簇(C2H5OH)nH2O(n=1~4)的稳定结构特性研究王金川,刘韦玲,周留柱,杨秀芹,孔祥和,刘超,WANGJin-Chuan,LIUWei-Ling,ZHOULiu-Zhu,YANGXiu-Qin,KONGXiang-He,LIUChao
5.Mg原子的嵌入对富勒烯C36的电子结构与传导特性的影响霍新霞,张秀梅,王利光,HUOXin-Xia,ZHANGXiu-Mei,WANGLi-Guang
6.AMT对青铜文物缓蚀作用理论研究李晓东,安梅梅,LIXiao-Dong,ANMei-Mei
7.高Z类钴Te25+离子3p63d9-3p53d10,3p63d9-3p63d84p跃迁及振子强度的计算陈明伦,梁敢,曹艳华,王礼胜,勾庆东,刘宇安,周运志,CHENMing-Lun,LIANGGan,CAOYan-Hua,WANGLi-Sheng,GOUQing-Dong,LIUYu-An,ZHOUYun-Zhi
8.吐昔烯衍生物的电荷传输性质谭英雄,阳涛,李权,TANYing-Xiong,YANGTao,LIQuan
9.溴化苄及其阳离子红外光谱的理论研究刘韦伶,王金川,周留柱,杨秀芹,孔祥和,张来斌,张树东,LIUWei-Ling,WANGJin-Chuan,ZHOULiu-Zhu,YANGXiu-Qin,KONGXiang-He,ZHANGLai-Bin,ZHANGShu-Dong
10.(SiC)n(n=1~5)团簇的结构与性质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张梅玲,陈玉红,李公平,张材荣,ZHANGMei-Ling,CHENYu-Hong,LIGong-Ping,ZHANGCai-Rong
11.Nin(n=1~9)小团簇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温俊青,夏涛,周红,杨阿平,张陈俊,WENJun-Qing,XIATao,ZhouHong,YANGA-Ping,ZHANGChen-Jun
12.Fen、Nin(n=2~100)团簇基态结构与能量的模拟淬火算法研究阿布来提·阿布力孜,买力坦·开来木,热比古丽·图尔荪,姜园园,段海明,ABULIZIAbulaiti,KAILAIMUMailitan,TUERSUNRebiguli,JIANGYuan-Yuan,DUANHai-Ming
13.化学反应CH4(1∑,J)+O(3Pj)+O(1Dj)→CH3(1∑,J')+O(3Pj)H+O(1Dj)H中的量子干涉效应王伟丽,付华,WANGWei-Li,FUHua
14.钾元素单脉冲和双脉冲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研究张巧,胡振华,丁蕾,王颖萍,郑海洋,ZHANGQiao,HUZhen-Hua,DINGLei,WANGYing-Ping,ZHENGHai-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