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企业文化管理类论文范文,选自权威期刊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杂志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山西出版集团主管、主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文化产业研究所作为学术支持单位的全国性期刊国内刊号:14-1347/G2;国际刊号:ISSN1674-3520;邮发代号:80-933。
摘 要:本文描述了笔者近期调研到的企业基层职工工作现状,从不同角度剖析影响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原因,并就如何调动和发挥职工工作积极性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文化产业,积极性,思想作风,基层职工
一、企业基层职工存在的问题
目前,企业基层职工队伍整体素质较好,思想作风纯朴,大部分职工工作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的。但同时也发现一些不好的苗头和倾向,虽然不具有普遍性,但其产生的负面效应足以引起重视。
二、原因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影响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自身心态影响
根源是由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带来的失落。随着企业改革的日益深化,在部分职工中产生了某种失落感。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认为改革所带来的实惠与原来所期望的目标不符,存在差距;另一方面,与社会上其他职业相比,感到岗位所带给自己的政治、经济地位有落差,心理失衡。但现实的无奈,只好选择“忍着”,工作积极性大打折扣。
2.经历变化影响
目前,大部分国有企业职工平均年龄均在40岁左右。由此,职工队伍呈现两方面特点: 一方面是大部分职工迈过“不惑之年”,对事物都有自己的判断。但由于经历的不同,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出现不同,乃至行为方式都出现较大差异,思想引领工作的难度增大;另一方面,进入焦虑期。对大部分职工来说,迈过“不惑之年”,就迈入压力的旋涡。一是来自家庭生活压力。上有老,下有小,需要应付的事多,消耗精力。二来工作压力。尤其是岗位竞争,竞聘到高岗或心仪的岗位自然高兴,但现实中大部分终难如愿,工作中难免会因为不满,产生懈怠情绪。
3.成长通道影响
现行的“三支”人才队伍建设,相比以前的“金字塔”层级管理模式,从职位层级、职位数来看,较后者有一个很大的改观,职工晋升的渠道相对较多。但客观讲,这些职位一来数量毕竟还是有限的;此外,入职条件相对要求较高,对大部分人看来,就是头顶透明天花板——看得见,够不着。尤其对大部分40多岁的职工来说,职位上升的空间已经是非常有限的,再加上一些资质的要求(比如学历、职称、技能等级等),会让其感到“前途渺茫”,心生“挫败感”,转而会更加关注现实利益,甚至是眼前利益。因此,职工在工作中就会或多或少产生一些情绪,比如待遇不如意,工作碰到难题就“讲客观”;稍有付出,就“讲条件”,让人产生“斤斤计较”的感觉。
三、思考
其一,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选拔好调动职工积极性的“领头雁”。一是要公道正派的选人用人。要坚持德才兼备和群众公论的原则,对重点岗位实行公开选人用人,尤其是班组长等骨干的人选,要做到不以交往深浅排先后,不以个人好恶论长短,不以感情远近作依据。切实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职工信得过的骨干选拔上来。二是要知人善任。所谓用当其时,用当其位。坚持用人所长,避其所短,努力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氛围。三是要加强骨干的培养。一方面是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班组长等骨干的日常管理与考核;另一方面,是要畅通骨干的成长通道,营造“能上能下”的氛围。
其二,完善激励机制,畅开激发职工积极性的“活力源泉”。首先,尽力给职工提供公平的发展平台、发展机会,积极营造出职工进取的良好环境,真正让想干事的有舞台。其次,抓好典型激励。通过树立典型人物和事例,营造典型示范效应,使职工学有榜样,追有目标,努力形成学先进、促后进,人人积极进取的良好氛围。最后,抓好绩效激励。通过绩效考核,使每个职工明确目标任务,树立工作方向,增加工作压力。与此同时,配套相应的经济责任制考核,促进职工都有一种“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而积极努力工作。
其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明示不履职尽责的底线。一是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形势任务教育,通过行之有效地活动开展,增强职工利益共同体意识,从正面上引导职工爱岗敬业、遵章守纪、团结互助、无私奉献、勇于创新,并明确告诫职工企业反对什么。二是要适度进行责任分解,定目标、定指标,强化压力传递,增强职工的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三是畅通职工岗位退出通道。对表现差、不适应岗位的职工应及时进行岗位调整,给其他职工以警示。
通过调研,更加深切地认识到调动职工积极性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个有思想、有意识、有主张的个体,客观上要求我们对其管理既需要刚性的制度、严格的考核和有效的激励措施,又要辅以柔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文关怀,才能有效调动和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切实服务于企业的生产和发展。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gongshangqiyeguanlilw/43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