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工商企业管理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煤炭企业如何加强人工成本管理

发布时间:2014-04-02 11:32:02更新时间:2014-04-02 11:32:20 1

  人工成本是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所发生的各种直接和间接费用的总和,主要由工资、福利费、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劳务费、劳动保护费和其他薪酬等组成。煤炭企业人工成本是商品煤生产成本支出的主要组成部分。煤炭企业加强人工成本管理有利于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降低费用支出,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有利于激发职工的主人翁意识,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职工和企业共同发展。

  摘要:人工成本是煤炭企业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炭行业条件艰苦,用工量大,劳动组织复杂,人工成本管理难度较大。当前,煤炭企业的职工薪酬设计不尽合理,劳动力组织不够科学,人工成本管理思路不够明确,造成在人工成本上面临“减人提效”和“人企和谐”的两难选择。笔者通过对煤炭企业成本构成的分析,认为人工成本管理的核心在于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重点在于提高劳动力组织科学化水平,难点在于促进富余劳动力转移。与人工成本管理密切联系的还有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依靠科技进步。总之,加强人工成本管理需要我们拥有创新性思维,统筹兼顾企业经济发展和职工切身利益,以文中所提的六个方面的工作为抓手,实现管理创新、工作进步和人企和谐。

  关键词:人工成本管理,核心,重点,难点

  一、人工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为应对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提高企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当前煤炭企业普遍推行市场化精细管理,在人工成本管理方面也进行了有益探索。但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人工成本管理方面还有存在以下问题。

  (一)职工薪酬制度设计不尽合理

  煤炭行业普遍采用工效挂钩的工资制度,根据考核情况核定提取包干工资,在包干工资限度内进行工资分配。这个制度安排是好的,但是没有相关的制度设计作为支撑,在执行过程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考核指标局限在某几个指标上,没有形成指标体系;工资分配制度不够完善,分配不够公平合理,程序不够公开透明。这些都体现出职工薪酬顶层设计中的突出问题。

  (二)劳动力组织不够科学

  煤炭企业的劳动组织一般以区科为主,根据生产计划安排相关班组和人员完成工作任务。由于工作任务轻重不一,造成人员安排上苦乐不均。有些企业虽然实行单项工程定额预算,但局限于安排相关单位和个人做工程,激励措施不到位,考核评价不明晰,劳动组织没有打破原来的条框限制,对劳动力的调配效果不尽人意。

  (三)人工成本管理思路不够明确

  有人认为,人工成本管理就是降低费用支出,具体来说就是压低工资水平和福利费。有人认为,人工成本重在减人提效,就是要减少用工。这些认识都是对人工成本管理片面理解的结果。依据这些认识制定的政策和制度,不但不能把人工成本降下来,还会影响正常的生产循环,造成职工与企业关系紧张。

  实践表明,人工成本管理需要统筹规划、合理调控。若片面强调降低工资和福利费,势必降低职工的收入水平,影响职工队伍稳定,降低人工成本的使用效益。若片面强调减人提效,势必造成工力不足,影响劳动组织和生产任务的完成,不利于安全生产。人工成本管理需要在分析各种成本性态的基础上,优化人工成本结构,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益,实现职工和企业和谐发展。

  二、解决人工成本管理问题的建议

  通过分析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笔者认为加强人工成本管理需要拓展思路、开放思维。其核心在于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重点在于提高劳动力组织科学化水平,难点在于促进富余劳动力转移,因此要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完善薪酬制度设计

  在现有的工效挂钩、包干工资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以绩效考核为主体的激励性工资制度。设置科学、完备、系统的指标考核体系,建立专门的绩效考核部门,根据每个部门和每位员工的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和工作表现,一一对考核指标进行量化赋分,根据赋分结果确定绩效考核级次,根据考核级次提取和分配工资。严格绩效考核的刚性约束,未经批准不得随意调整考核级次。在工资总额构成中,有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各种津贴和补贴等,突出绩效工资的主体地位。此外,对于福利费、社会保险费、其他职工薪酬等,也要有完善的制度设计。通过刚性的、激励性的绩效薪酬制度,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各岗位员工对照工作标准各负其责、各尽其能,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使有限的人工成本发挥更大的效益。

  (二)加强劳动组织

  充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合理挖掘人力资源潜力,科学调配人工,实现工力与生产任务相配比,提高劳动组织的科学化水平。第一,对现有人力资源进行详细测算。充分测算本企业现有职工的学历水平、工作经历、职业技能、职业资格、健康状况等信息,为安排工力提供详实的基础资料。第二,整合人力资源,形成用工合力。打破在基层区科内调配劳动力,进行劳动组织,完成生产任务的习惯做法。向各综采、掘进、开拓、准备、机电等基层单位发放生产许可证,明确各单位可以承包的工程项目类型,鼓励各单位承包单项工程,增加本单位工资收入。第三,在井下生产单位推行单掌单面单项工程人工定额。对开工的单项工程,细化工作量测算,在测算的基础上预装劳动力,通过劳动力的合理布置,以最少的用工成本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第四,在地面生产单位和机关部门推行定额定员。细分地面生产单位和机关各部门的班组设置,因岗设人,各司其职,防止人力资源不饱和造成工作效率低下,人工成本浪费。

  (三)促进劳动力优化转移

  针对煤炭企业不在岗员工较多,伤病体弱员工占比较大的实际情况,把这些员工安排到可以发挥更大作用的岗位,有利于减少用工支出,促进劳动力优化转移。具体来说,可以将老弱人员和排查出的安全无把握人员安排到看守和维修岗位,将原岗位上的身强力壮的人员充实到一线岗位。制定激励政策,促进机关人员向地面生产岗位转移,地面人员向井下辅助岗位转移,井下辅助岗位向井下一线岗位转移。通过岗位转移,进一步充实井下一线劳动力,减轻井下的劳动压力,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同时,经过岗位转移,实现富余劳动力在企业内部安置,有利于稳定职工队伍。(四)做实职业技能培训

  煤炭企业作为高危行业和艰苦行业,相当部分的作业属于特种作业,对安全技能和职业技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做实员工培训,有利于学习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有利于提高自主保安和相互保安能力,有利于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提高职业技能水平,有利于员工个人的职业发展。职业培训应该创新培训方式,改变你听我讲的传统局面,开展自主性、探究性、过程性和情景式学习。通过培训,最终目标是实现一人多能,一人多证,提升素质。特别是开展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应该深入生产一线,在工作面开展各项学习课题,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在组织培训中,能请本单位兼职教师讲课的不委外培训,确需委外培训的要加强调研研究,选择效果好、费用低的培训机构,加强对员工培训结果的考核,使培训不走过场,收到实效。

  (五)增加劳务收入

  在劳动力合理组织的基础上,对富余劳动力的安置也是加强人工成本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煤炭企业应该在掌握富余劳动力的基础上,加强对相关人员职业技能的转移型培训,引导相关人员从事对外创收岗位,增加劳务收入。根据煤炭行业特点和煤炭企业职工的特点,富余人员可以从事对外工程承包、加工修理、装卸运输等业务。如果本企业处于衰退期,可以适时组织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组成托管团队,托管外部矿井,为实现职工转移提供基础保障。富余职工增加的劳务收入是煤炭企业收入的重要补益,可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是节约商品煤人工成本的一个措施。

  (六)依靠科技进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是降低人工成本支出的一个重要途径。推广综采综掘,提高机械化水平,对主要采掘设备进行自动化改造,实现自动控制。对部分机电和供电设备设施进行自动化、智能化升级,推广无人值守的管理模式。这样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安全事故,而且可以相应减少劳动用工,节约人工成本。

  人工成本在煤炭企业生产成本中的占比通常在60%以上,因此加强人工成本管理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方面。同时,人工成本具有不可控因素多、涉及职工利益、体系复杂、管理难度大等特点,需要在制定政策和措施时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深度挖潜、有序转移,通过加强企业人工成本管理,增强煤炭企业活力,应对市场风险,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对于加强人工成本管理的一些细节性、程序性问题,需要做进一步探讨。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gongshangqiyeguanlilw/34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