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高等教育论文

通识教育视野下的高职英语教学

发布时间:2014-02-19 10:15:55更新时间:2014-02-19 10:18:59 1

  伴随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大国地位的不断巩固,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高素质人才不仅要具有专业知识,还要具有全球视野;不仅要具有科学精神,还要具有人文精神。2012年6月,教育部新近发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指出高职教育要“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规划中将高职教育的目标确定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强调人的发展性、复合性、创新性。这一目标与通识教育的目标非常吻合,即培养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而不仅仅是某一狭窄专业领域的专精型人才。

  摘要:本文概述了通识教育的本质内涵,提出高职英语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应与通识教育结合。根据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现状,构建有高职特色的通识教育背景下的英语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通识教育,高职英语教学,教学模式

  一、通识教育的本质内涵

  1.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观

  亚里士多德把教育分成两类,一类是“自由人”的教育,一类是“非自由人“的教育。根据他的论述,所谓自由人的教育就是以人的理性的自由发展和德行的完善为最高目标的教育,“只有当人充分发展时,才是一个理性的动物”。亚里士多德所讲的自由人就是指当时的自由公民,这种人首先是身体自由,不受他人的束缚和支配,也摆脱了繁重的为逐生达命而进行劳动的人。但是亚里士多德对于自由人教育还强调了自由人不仅是身体上的自由,还表现在思想上的自由,可以自由地思考问题。自由人必须既有身体的自由又有意志的自由,二者缺一不可。也只有自由教育才能使人的身体和心灵保持自由,使人成为自己的主人。

  2.Parchard教授首次提出通识教育概念并将其运用于高等教育领域

  在工业革命之后,随着“实用主义教育价值观”、国家主义价值观、教育民主化思潮等的影响,各种具有实际用途的自然科学教育、工程教育涌入大学校园,使得自由教育不得不面对受教育者的兴趣、社会发展的要求。进入19世纪以来,从社会需要的角度看,社会需要相当数量的具有实用技能的人充实比较次要的部门,社会生产领域越来越需要掌握实用知识的人才。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高等学校能提供多种多样适合个人兴趣的教育。在这种新旧教育思想的矛盾激烈的历史背景下,美国博得学院的帕卡德教授撰文,为大学仍应开设公共课而辩护,认为作为进行专业教育的前提,大学生必须学习有关的公共课,以得到必要的共同培养,并称这部分保证学生具有一定广度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为“通识教育”。

  3.《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

  《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作为对美国教育思想和实践影响最大的10本书之一,可以看做是现代通识教育兴起的标志。书中强调高等教育应该致力于培养“成人”(manhood),不仅要使学生学会“做事”(todo),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学会“做人”(tobe)。做一个“全人”(wholeman),全人不是抽象的,而是指“好人”(goodman),善良正直的“公民”(goodcitizen)和“有用的人”(usefulman)。

  4.中国的通识教育

  中国的通识教育古已有之。从孔子主张培养“仁人”或“成人”,到儒家追求广博通达、博古通今的博学鸿儒;从变法维新的风云人物梁启超引入西方大学的理念,提出培养中西贯通、智仁勇并存之人才,到教育家蔡元培提出“融通文理两科之界限”,主张文理“兼习”的理念,清华校长梅贻琦提出的“通识为本,专识为末”,都体现了教育大家们对通识教育的认同。

  由于历史原因,通识教育一度被淡化,而将专业教育抬得过高。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全球化”趋势的愈演愈烈,人们越来越感觉到,原来的教育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仅仅掌握某一门技能已无法适应现在的社会。国内重点院校如复旦大学提出了“大学本科教育史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的观念,形成了以综合教育和文理基础教育为主要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成立了“通识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对哈佛通识教育的仿效,对本科教育理念进行了调整。清华大学在本科阶段实行“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模式,开设文科实验班。这些培养目标的更新,都体现了对学生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的重视。

  二、高职实施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1.重专业、轻人文的教育理念不利于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通识教育视野下的高职英语教学

  当前,高等职业院校过度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轻视甚至忽略人文素养的提高,这种高度专业化的“专才教育”观念短期内看似提高了学生的就业技能,长远看来会造成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下降,影响学校的整体发展。学校的发展,不仅仅是规模的扩大,硬件投入的增加,环境的改变等,更主要的是学生素质的发展,内涵的发展。

  通识教育的使命尽管随着时代和学校任务而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内容都在于造就学生高尚的人格,使他能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具体来说,就是养成正确做人的态度,能恰当待人处世,成为负责任的公民;锤炼学生交流和应变能力,使他能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以适应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千变万化。这里,最重要是要养成一种态度(attitude),其核心是尊重,即对自我、他人、社群、民族、国家、人类、职责、事业和自然的尊重。它和儒家的仁是相通的。这是做人的基础,也是交流,特别是跨文化交流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建立对人类、民族、社会、事业的高度责任感。这种教育还要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追求把未知变为已知,使他们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以及学习和尽责的能力。简单说来,就是学做人和做事。以上这些与《规划》中提及的高职培养目标是相吻合的,高职教育要“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所谓人的发展性,指人离开学校后能持续学习、不断适应新环境、胜任新岗位,高职教育不能学到一生所用的所有知识和技能,新环境、新岗位、新要求、新问题是人生常态,关键是面对新问题、新情况要有新的解决办法。因此,除了掌握岗位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之外,学生还必须具备可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学习能力,可迁移能力是指那些能够从一份工作转移运用到另一份工作的、可以用来完成许多类型工作的技能。可持续学习能力是指能不断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只有具备了可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学习能力的人才具有可持续发展性。人的复合性,是相对于专业性而言的,是指人的知识、能力、思维的交叉融合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带来的文化交流与碰撞,学科交叉化和综合化趋势日益增强,对人才的综合能力、应变能力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人的创新性是指人才所具有的灵活、开放、好奇、冒险的个性,表现为提出新思想、创造新事物、开发新产品、设计新的解决方案的能力素质。2.功利主义思想制约学生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高职学生工作适应面窄,知识、能力结构单一,转岗就业适应能力差,继续学习能力低效等问题正是长期忽视通识教育的结果。

  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境遇下,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功利心态增强,很少关注通识课程,丧失了获取人文学科知识的动力。我国高职教育大多为3年学制,在1—2年的时间里进行基础课和专业基础的学习,最后学期进行实训、实践考核和本专业的论文撰写。然而,随着毕业生逐年成倍增长用工企业的岗位数却无明显增加,就业的压力使学生迫切需要合适的工作,学生提前准备就业,辗转于各个招聘会,而无时间完成学业规定的标准,导致学业质量下降,削弱了自身的竞争力。

  现在正处于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各门类的知识纷繁复杂,加之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多,如果一个人只知道一个领域的知识,故步自封,不可能有什么创造,对于大学生来说,学校学科分类精细,如果没有多元化的了解,多方面的学习同样很难在这个交叉领域越来越多的世界有所作为。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通识教育不仅是专业教育的基础,还可以扩展和延伸到专业教育,反之,专精于某一专业也有利于学生个人深刻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专业教育业是通识的基础。

  三、以我院为例,剖析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

  1.学生英语水平存在个体差异。近年来,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学生英语水平依然较低。由于地域和学生所在教学环境和自身条件的差异,有的学生在入学就读高职前从未接受过系统的英语听说训练,有的既听不懂又讲不出,有些来自新疆等偏远地的学生甚至从未接触过英语。

  2.由于学习目的不同,学生学习英语的态度和方式也不尽相同。有些学生为了考级而学习英语,功利性强,考级通过就将英语弃之一边;有些学生只是为了应付学校考试,英语学习得过且过,匆匆了事;有些学生则认为英语与今后的择业就业关系不大,于是就放弃英语学习。

  3.高职学生普遍缺乏英语学习自主性。由于在以往的英语学习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比较弱,以及受英语学习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大部分高职学生都没有自主学习英语的意识,依赖性比较强。

  4.从教师角度分析,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模式单一,大部分高职英语教师仍然采取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只注重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而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5.英语教师知识复合能力欠缺。职业学校的教师的知识复合能力应该比其他类型学校的教师更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的储备应该更丰富,知识面更丰富。而目前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仅仅教授学生语法、单词等内容,学生无法通过课程了解到本专业的知识,做到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良好衔接。

  6.课程体系评价体系不合理。很多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课程考核方式仍然仅仅采用书面方式,且试题大多直接来源于教材中的课后习题,教材配套的习题册或历年全国高等学校英语能力考试试卷,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拘泥于课本和习题,而学生在平时学习中不需要太认真,只需要在考前狂背相关知识点就能取得好成绩。长此以往,不仅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容易让学生养成投机取巧的不良习气,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

  四、加强英语通识教育,促进高素质人才培养

  21世纪需要的是“全人教育”,高职英语教学是高职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英语课程几乎是所有高职院校开设的一门必修基础课,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未来就业或者进一步深造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1.以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为教学目标

  高素质体现在人文素养方面,包括文化素养、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性格、情操等。复合型则相对于专业性而言,指人的知识、能力、思维的交叉融合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带来的文化交流和碰撞,学科交叉化和综合化日益增强,对人才的综合能力、应变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2.以学生为本的立体化的教学内容

  高职英语教学应以学生为本,同时结合高职教学专业性强的特点,形成“英语基础知识+行业英语知识+多元文化知识”相融合的教学内容。

  英语作为工具,只有和专业结合,才能产生更大的力量。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在第一学年以必修课的形式完成,行业英语知识的学习在第二学年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可以组建由英语教师、专业教师和行业专家组成的EOP教学团队进行授课,专业教师协助英语教师参与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设计及教材参考书目的选择。

  将多元文化知识融入英语教学中。首先,所选教材内容丰富,以《希望英语》第一册为例,一共八个单元,内容包括:college,family,sports,travel,food,pets,happiness,fashion,涵盖了社会、人文、哲学等多个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观察人生和社会,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次,在英语课程中,注入中国文化内容,如果学生掌握了英语,对英美文化熟记于心,而对自己的文化历史知识知之甚少,久而久之,就会妄自菲薄,失去文化自我。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增加中国文化内容,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又能帮助学生在中西文化对比中拓展思考问题的时空,树立平等、宽容和有深度的文化价值观。

  3.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模块

  英语课程设置应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构建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块,即:核心课程+网络课程+实践课程。

  (1)核心课程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也是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重要课程,它包含应用英语和交际英语两大模块,应用英语主要培养学生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人文素养,侧重培养学生读、写、译方面能力。以《希望英语》第一册第一单元为例,这单元围绕collegelife这一主题展开,要求学生掌握大学生活的相关词汇、日常表达及句型,在写作方面能写留言条、请假条和便条,能够用英语表达如何选课,介绍自己的专业,如何表述大学生活感受和交流学习情况,用英语描绘校园、教师、同学及校园活动等。

  (2)拓展课程——网络课程: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资源,搭建学院网络学习平台,同时利用QQ群、教师博客等手段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践课程:积极开展英语学习第二课堂,既丰富了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生参加英语协会、各类英语赛事、院级英语活动,在这类活动中学生既能将所学英语知识得以运用,又能锻炼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等多种能力。

  通识教育不是靠简单的传授给学生,而是要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体验、总结反思和感悟,才能内化为属于自己的通识精神。

  4.以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为教学评价体系

  采用学习过程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考试和考核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法,以学生日常参与学习的程度和进步幅度为主,以期末考试为辅,既评价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又综合评价学生语言交际能力,既有教师评价学生,又有学生之间的互评和学生的自我评价。

  五、结语

  英语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在培养“全人”的通识教育理念下,高职英语课程不仅要体现其工具性,更要体现其人文性,体现通识教育精神,给学生提供广博的知识和宽广的视野,培养有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有高尚情操和教养及人格健全的人。

  参考文献

  [1]李曼丽,汪永铨.关于“通识教育”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

  [2]马彦.大学英语应该成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J].现代大学教育,2009(4).

  [3]王义遒.推进通识教育,催生一种新的教师模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9).

相关期刊推荐:《校园英语》

  期刊简介:《校园英语》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河北省新闻出版局主管,《校园英语》出版社主办的省级教育类专业刊物,已被《中国知网》全文收录、《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龙源期刊网》全文收录。(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009-6426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13-1298/G4邮发代号:18-117)。《校园英语(教研版)》杂志根据学校英语教学和广大英语教师的实际需要,旨在给英语教学一线的老师和教研人员提供一个优质的经验交流平台,促进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期刊栏目:校园英语(教研版)杂志设有栏目有:学术空间、文化交流、教学论坛、课例示范、考试指南、师生情深、课堂内外、育人育心、它山之石等栏目。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gaodengjiaoyulw/31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