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期制是高校教学活动组织和教育管理的基础,适宜的学期制能有效提升高校的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当前许多高校都把学期制作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载体,把学期制改革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要]近些年来,学期制改革在高校中逐渐成为一种潮流,越来越多的高校着手进行了三学期制改革,但是因为大部分高校还处于改革的初期,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文章结合河北大学的三学期改革实践,对三学期制的优势和改革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论述,提出三学期改革成功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根据实际情况改革、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灵活调整培养方案、完善导师制、做好宣传工作等,希望能与其他兄弟院校共同探讨、交流,并为即将进行学期制改革的高校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关键词]三学期制,高校改革,高等学校
长期以来,我国各类学校大多以传统的两学期制为主,每学年由春、秋两个学期和寒、暑两个假期构成,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学者和高校管理者认为和两学期制相比,三学期制更具优越性。于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始,在中国就陆续有大学尝试进行学期制改革,由传统的二学期制改为多学期制,特别是近十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到学期制改革的行列中,学期制改革已经在我国高校中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其中以三学期制为主流。尽管如此,对三学期的争议也没有完全停止,因此,对三学期制改革进行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所谓三学期制,顾名思义,就是将每学年分成三个学期,这种制度通常是在保持总教学周数和假期周数基本不变的前提下,从原来的两个学期中抽出部分周次构成一个短学期。是国外大学普遍采用的一种制度。河北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在认真调研论证并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从2010年也开始三学期制的改革,我校实行的是秋学期(19周)+春学期(18周)+夏学期(3周)的两长一短的三学期制。为了实现平稳过渡,我们采取了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方式,从2010级新生开始执行,所以目前还处于两学期制和三学期制并存的过渡阶段。现将就我校两年的实际运行效果来谈谈对高校三学期制改革的看法。
一、三学期制相比于两学期制的优势
1.学校层面。首先,实行三学期制有利于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变革,完善课堂、实验、实践等主要教学环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校在夏季小学期安排了丰富的、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第一课堂安排了通识选修课,专业实践、实验、实习,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民族器乐鉴赏专场”“钢琴鉴赏专场”等被列为我校夏季小学期全校任选课程,近千名学生选修,教师的现场生动讲解、示范演奏受到广大同学的喜爱。还有校内外知名学者的多场次讲座,红色经典、励志和爱国教育影片等各种题材电影欣赏,第二课堂安排了下乡社会实践以及社团活动等。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拓展学生的社会文化知识。其次,实行三学期制可以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保持一致,便于开展国际交流,短学期制是欧美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国际通行学制,消除学期设置之间的差异,有利于与国外高校进行学生的交换培养或者聘请国外的学者来学校讲学,充分共享教学资源。
2.学生层面。这种模式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增加自己的动手和社会实践机会,丰富和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在原来的两学期制下,课程安排基本持续到18周,然后有两周的时间供学生复习准备考试,时间比较充裕,因而造成许多同学平时比较放松,到考前临时突击,不利于知识的消化吸收,推行三学期制以后,由于小学期挤占了长学期的时间,因而长学期原来的课程学时减少了,课堂教学的时间被压缩,需要学生用课下时间做好预习和复习。而且备考时间也缩短了,学生必须把功夫放在平时,边学习边复习,这样自然会促使学生自觉增加学习时间。
3.教师层面。有利于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利用假期时间开展科研活动,提高教学水平。自高等教育改革以来,各高校招生规模都大幅度增加,必然带来各高校教师的教学任务的增加,科研任务也比较繁重,压力比较大,在平时,要兼顾教学、科研已经使他们身心疲惫,很难再有时间进修、学习提高自己,而实行三学期制以后,可以使他们在没课的学期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提高或者专心搞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适应学校的三学期制改革,任课教师也要想办法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开展讨论式、专题式等多元化教学。
二、三学期制改革遇到的阻力及原因分析
1.观念层面。观念转变的滞后性会阻碍三学期制的进程。夏季小学期刚开始推行时,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从思想上不太接受,他们已经适应了一贯执行的两学期制,对于这种改革持怀疑甚至抵触态度。对于教学管理人员而言,增加一个学期,意味着要多做一次排课、选课安排,无疑会大幅度增加他们的工作量,因而他们会有抵触情绪;对于教师而言,因为我们处于两学期制和三学期制并存的过渡阶段,三学期制能够给教师提供科研时间的优势还无法显现,相反,有些老师同时承担了高年级的春学期的课程和低年级的夏学期的课程,因此既要忙于期末考试的监考、阅卷,还要兼顾小学期的备课、上课,自然会感到分身乏术,导致他们对小学期制度的不满;对于学生而言,因为一些实践课贯彻到整个暑假,他们认为小学期挤占了他们的假期,不能像原来一样随心所欲地享受假期,因而也对小学期产生了一定的抵触情绪。
2.实践层面。从实践来看,三学期制的实际运行效果与预期还有差距,三学期制的优势没能完全发挥,主要原因有:
第一,小学期没有完全摆脱传统两学期制的固有模式,灵活度不够。小学期的本源意义在于给教师和学生提供足够的自由空间,是对大学期规范化的理论教学的补充,比如英国剑桥大学在第三学期不安排上课,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写论文、做研究、搞调查,为新长学期做好各种准备。而目前我国的许多高校,虽然采用了三学期制,但是,并没能丰富小学期的教学内容,采取多样的教学活动,大都还要在小学期开设一些专业课,只是由原来的开课时间调整为在小学期集中授课,这样不但无法发挥小学期的作用,还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二,在三学期制下,需要对两个长学期的教学时间进行压缩,一些教师没能根据新的学时要求认真调整自己的教学大纲、教学方式,为了赶教学进度简单删减了一些教学内容或者师生互动环节,影响了教学的连贯性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增加学生的学习困难。
第三,学生对小学期不够重视,认为小学期只是多了一次选课机会,往往存在为了凑学分而选课的心态,因此,在选课时优先考虑的是那些比较简单、占时间少、容易取得学分的课程,比如对一些影片赏析、专题讲座之类的课程趋之若鹜,而对于那些比较复杂、需要占时间较多的实验、实践类课程则避而不选,导致这些课程往往面临选课人数过少而停开的困境,从而背离学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初衷。
三、开展三学期制改革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1.根据实际情况改革。各学校应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采用三学期制,不能盲目跟风。任何一种制度都有其适用环境,三学期制也不例外。高校应该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决定采用哪种学期制度。如果在条件不具备或者不成熟的情况下采用三学期制必然会适得其反,破坏原有的教学秩序。我校在开展此项改革之前进行了大量的调研与论证,并走访了许多兄弟院校,通过调研发现,我校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可以在小学期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并且我校作为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没能完全发挥出来,实验、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适合也需要通过三学期制来进一步完善。
2.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三学期制改革,不仅仅是学期数的变化,而是一项全面而系统的工程,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推行改革前要做周密的准备。健全的学分制和选课制是三学期顺利运行的基础,因此,不是学分制的学校如果要实行三学期制,首先要进行学分制改革,然后要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学方式、学生管理方式、收费制度、后勤保障等各项相关配套制度,只有自上而下的全面改革才能保障新学期制的顺利运行。
3.灵活调整培养方案。要根据时展需要和学生学习愿望调整、更新小学期培养方案。三学期制改革的核心是要优化和丰富课程体系,充分发挥短学期多元、灵活的优势。因此,小学期的课程设置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关系到三学期制改革的成败。从我校的情况来看,现有的培养方案是在原来的两学期制的培养方案基础上修订完成的,随着小学期制的真正实施,可能会发现有些课程不适合在短学期开设,比如像一些理论性较强的选修课,在短学期集中开课可能会导致学生不易理解,相反,有些在长学期开设下乡类实践类课程可能更适合在小学期开设,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此外,我们开设的实验类课程多是课内专业实验,学生自主实验还很少,需要进一步完善实验室开放制度,引导和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性自主实验。
4.完善导师制。导师制是学分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素质教育,把素质教育的思想渗透到专业教育中,贯彻于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绝大部分学生还不能主动成熟地规划自己的学业,需要有熟悉教学规律和专业发展的导师来关心他们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指导他们如何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和知识基础来选课学习,增强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和方法指导,改善他们原先普遍存在的被动式学习状态,充分利用小学期的时间来丰富和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有学术权威的导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也可以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心理和个性,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同时,进一步强化自己的自我发展意识,实现教学相长。
5.做好宣传工作。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促进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的观念转变。可以通过座谈会、校刊、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向师生解释三学期制的内涵,让他们明白小学期也和两个长学期一样,不是可有可无,而是正常教学的组成部分,只是在内容和形势上有所区别。小学期的特点在于内容更丰富,形式更灵活,给师生更多的自主性,教师应该转变学习指导方法,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及时调整和提炼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技巧采用专题讨论、实验、研究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鼓励教师开设多样化的反映学科前沿发展动态的课程。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自己感兴趣的教学环节中去,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总之,三学期制改革是一种教育观念、教学理念的转变。我们应根据三学期制的特点和要求,更新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教学管理方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上一篇:高等教育论文发表期刊及范文参考
下一篇:高等教育论文范文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