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月期刊教育教学论文网推荐阅读,是一篇教育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以人为本的高校人性化管理及实施途径,选自国家级期刊《考试》,杂志是光明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全国唯一研究考试、指导高考总复习的中央级教辅刊物。《考试》杂志以提供最新高考动态、准确把握高考命题信息为原则,与考试大纲接轨,与高考复习同步,体现其权威性、实用性和针对性。
[摘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高校办学的核心价值理念。高校人性化管理中贯彻以为人本是理论需要的必然,如何在高校管理的庞大的管理系统中很好的贯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研究高校人性化管理的价值取向和实施途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校管理,途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和生源层次呈现多样性,社会、家长、学生对于教育的需求也由单一的知识获取向德、智、体、美等的全面发展转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仅仅依靠课堂教学获取知识的教育管理显然不能适应这种需求的变化。围绕人的全面发展,探析在教师与学生、能力与素养等方面的人性化管理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
一、高校人性化管理的内涵
高校人性化管理是高校管理的一种理念或者管理模式,强调人在管理中的核心地位,以人性为管理的基础方式。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人是主要的管理对象,管理活动的中心是人的积极性的发挥、主动性的开发和创造性的体现。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尊重人、为了人、依靠人是其首要内容。以人为本的高校人性化问题回答了如何体现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问题,成为高校管理的主要模式。
高校人性化管理成为大家的共识,大部分高校都在探索人性化管理,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误区:第一,将人性化理解为民主化。认为由“民”做主就是人性化,在制定一些教育教学制度、规定等时都采取民主化的方式进行,忽视了高等教育管理规律,使高校管理成为大部分人利益趋同的体现。第二,将人性化理解为人人平均。认为在利益的分配方面每个个人的利益都要平均,既忽视了人人平等原则,又没有充分体现集体的利益。第三,将人性化理解为人情化。人性化制度不可能照顾每一个人的利益,为了顾及某个人,或者某个少数群体利益而忽视制度权威的人情化不是人性化。第四,将人性化理解为宽松管理。高校人性化是以人性化的制度为支撑,制度制定后就要维护制度的权威,触及红线就要追求责任,而不能为所欲为。
二、高校人性化管理的价值取向
(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包括物质生产力发展和人的发展两个方面,人在发展的过程中占有主体地位,物质生产力的发展要靠人的发展来主导,而教育是促进的人的发展的关键因素。高校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就必须进行人性化管理。
(二)人性化管理是高等教育的本质体现
高等教育的服务对象是有思想、有独特人格和创新精神的生命个体,主要任务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要从狭义的接受全面的知识内容、掌握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转化到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等深刻内涵上来。高校的管理活动包括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推行、校园文化的建设、民主的管理等诸多方面,人性化管理就要每一项管理活动中都要体现“以人为本”,也只有这样,也才能使人的知识、智力、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得到实现,也才符合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
(三)人性化管理符合高校师生改革传统管理模式的呼声
传统的管理模式是制度的管理,把管理对象物质化,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更忽视了人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属性要求。管理者常常习惯制度的执行,不重视以共识和情感的培养,忽视双向沟通、共同参与的互动效应,不重视团结尊重的组织氛围,更不懂得营造一个平等、重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的校园环境。一方面,学生对这种冷冷的管理制度不配合甚至产生抵触情绪,降低了学校管理的效能;另一方面,社会的人性化管理在进步,造成了高校管理与社会管理的脱节。这种局面使得高校管理者和受管理者对人性化管理的呼声越来越高。
三、人性化在高校管理中的体现
(一)教师管理中的人性化
教师是高校教育管理的主导力量,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实施者,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推动者。教师在执行教育活动中主要的价值体现有两个方面:一是物质体现,主要是以工资和福利体现的报酬。二是精神体现,就是受人尊重程度。首先,保障教师经济待遇。物质需求是人的基本需求,只有在满足的这个需求后,才能有更高层次的需求。教师待遇是保障教师本人及其家人生活需要的重要来源。因此,要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建立科学的教师考核体系,使教师的合法劳动得到应有的报酬。其次,要肯定教师的主导地位。要从教师的需要出发,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的劳动和成果。“为人师表”的强烈自尊心,要求高校管理要充分尊重教师的地位和教师的劳动;高校管理者要提供更多的教师进修学习的机会,使教师的知识储备及时得到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能够很好的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这也是得到学生尊重的重要前提。
(二)学生管理中的人性化
学生是高校管理的服务对象,也是高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学生的需求较之教师的需求来说比较单一,就是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成人”和“成才”的需求。满足学生成人的需求就要在高校管理中贯彻道德教育、社会责任的教育、爱国主义的教育等内容。高等教育是“成人”和“成才”博弈,“成人”是首要的任务。因此,高校管理中的人性化,要多渗透一些道德的价值取向,让生活其中的大学生们体会的道德的力量,感悟人性的光辉。满足学生成才的需要就要在高校管理中贯彻知识的重要意义。传递知识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以人为本的高校人性化管理要服务好这个职能,通过坚持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规范教育教学秩序、建设完善的课程体系、培养适应市场需求人才等措施,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四、高校实施人性化管理的途径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为了人,为了人的一切,首要是尊重人、为了人、依靠人。尊重人,就是要给予高校管理对象充分的精神肯定,肯定教师的合法收入和精神需求,要肯定学生发展的需要和个性特点,通过多层次、多样化的管理方式尽最大可能满足管理对象的需求。为了人,回答了教育的价值是什么的问题。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校的人性化管理就要在制度的制定与推行、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等诸多方面围绕“人”的中心地位。依靠人,指出人在高校管理中主客体地位。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高校管理是人管理人的管理,主体的“人”实施管理过程,客体“人”配合管理过程,二者共同促进管理创新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在高校管理中,要切实关注主客体的共同作用,不可偏颇一方、忽视另一方。
(二)推行教师治教、学生治学
教育的推进要遵守两个规律: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教育规律。教师指的是熟识教育教学各环节,懂得教育规律的“教育人”。高校管理有一套不同于其他行业的特殊管理规律,不可以忽视这个规律,更不能让不懂得教育的行政化领导用行政化的规律搞教育管理。大学生有个性、有活力、有主人公意识,他们在高校管理中既是管理活动的参与者,又是享受者。因此,学校各项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推行,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和适应市场的需求等多重因素。
(三)科学规范课程建设
高校课程是高校教育教学过程的核心,是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在人性化管理要求下,高校课程建设一是要重视学生情感的体验。成功的高校课程必须遵从人对于快乐的情感需求,要让大学生乐于接受课程、享受课程。否定忽视学生追求快乐体验的课程设置,单纯注重知识的灌输,甚至把大学生当作被动的物件和承载知识的容器。如果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压力,那么不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必然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从而影响教师对快乐教学的体验。二是要服务于学生人生目标的实现。不可否认,高校课程仍是我国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载体,成功的课程设置应该能让学生在课程中学到需要的知识。这就要求课程建设既重视知识体系性的规律,又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三是要在实施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角,教师在贯彻课程体系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
(四)建设和谐的校园
汤耀平在其《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建设和谐校园的思考》一文中指出,和谐校园是指高校内在的各个要素之间以及高校与其相关的外部因素之间的良性互动、促使高校整体功能得以充分实现的一种状态。构建和谐校园,其主要任务是在现实性上推进人的全面、自由而和谐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真正把人放在学校主体的地位上,给人以充分自由的发挥空间,大力促进个体各方面潜能的充分发挥,最终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一,和谐校园是促进教师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中国俗话说“安居才能乐业”,和谐校园为教师在校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能给予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宿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等方面的满足,那么“乐业”就没有了后顾之忧。第二,和谐校园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我国高等院校的根本目标。人的发展和其他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都离不开他们所处的发展环境。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和谐校园能提供科学有序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校园文化,能及时化解学生心中的不快,消除各种矛盾,同学之间和谐相处,大学生就能保持积极愉快的心情,其积极性、创造性就会得到充分发挥。
四、“人性化”不等于放任自流
需要注意的是,“人性化”不等于放任自流,尊重学生权利也不能成为拒绝任何约束与规范的挡箭牌。据人民网的消息,2005年,《重庆师范大学学生违纪处理管理规定》在该校试行,其中“发现当三陪、当二奶、当二爷、搞一夜情的将开除学籍”的规定,在学生中引起轩然大波。笔者认为,当高校应该实行人性化、民主化管理的呼声日渐高涨并成为主流价值观的时候,我们不该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能放任学生的无德、无能等问题。高校有责任与义务制止不正当行为,纯净校园气氛,保护大学整体声誉。
上一篇:本科生高等教育论文范文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