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高等教育论文

论高校和谐学生社团的建设

发布时间:2011-02-25 13:50:59更新时间:2025-01-07 15:23:33 1

  [摘要]社会政治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学生社团被赋予了新的定位和新的功能,在推进和谐高校的建设中发挥着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本文在介绍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社团的新任务新作用,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并进一步提出了建设路径。

  [关键词]和谐学生社团新功能发展

  [作者简介]夏文婷(1984—),女,北方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校学生社团的内涵及发展历程

  团中央、教育部曾明确提出:大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即,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在共同或相近的兴趣、爱好和理念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章程和制度组织起来的,通过开展各项社团活动来满足学术、实践、文艺、娱乐以及提高自己能力等各方面的需求的自发性的学生群众性组织。它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为主。

  在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己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严格来说我国第一个高等学校的学生社团是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学生丁作霖于1904年成立的抗俄铁血会。在随后的各个历史时期,我国高校的学生社团紧紧跟随时代脚步,通过各种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参与、见证了我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建国后我国高校的学生社团经历了多次起伏,尤其是60到80年代,受时局的影响高校学生社团及其活动一度误入歧途,社团的发展遭受了很大的打击。但自90年代以后,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又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进入21世纪,新的时代主题和时代任务必然要求我们赋予高校学生社团新的使命,指引高校学生社团新的方向。

  二新形势下和谐高校学生社团的功能定位

  当前,我国已经步入了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时期,作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校园的构建显然已经成为和谐社会构建的必然要求,也是目前高校改革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而迫切的任务。新形势下,作为高校重要组成部分的学生社团,必然要适时调整自己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为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的构建作出应有贡献。

  1.和谐校园的建设。和谐校园的根本即在于学校各组成部分或者说是分系统的协调运作和良性互动。对于和谐学生社团来说,其具体作用应是调动广大同学的积极性,使其参与到和谐校园的建设中来。同时和谐的高校学生社团还应该能够推进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另外和谐学生社团还应能调动诸如学生群体、教职工、学校管理层等各种高校正式群体之间的关系,在各群体间起到润滑和链结的作用,进而促进各群体间、促进校园的和谐。

  2.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心理和谐”的概念,它是文化和谐、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材,他们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越来越多,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优秀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而大学生要具备优良心理素质,实现心理和谐,和谐社团的作用便不可低估。专门心理协会等学生社团定期对社团内成员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可以使社团内成员逐渐具备一些心理健康知识,从而增强自身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其他类社团也可以成为学生锤炼意志、沟通心灵的重要场所,通过多种健康有益的活动,使成员在交流中克服性格障碍,克服焦虑、自卑等不良的心理问题,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和谐高校社团一项不可缺少的功能便是必须有利于促进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和谐。

  3.就业能力的拓展。目前我国的高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与社会脱节的现象,大学生具备了丰富的专业知识,但是在社会中却无法尽快找到位置,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究其原因就是就业能力的不足。让大学生在“高校社团”这个虚拟的社会中进行职业适应,进而缩短职业适应期早日步入正轨,可以有效的提高就业能力、减少就业压力。因此,和谐学生社团应该能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在和社会的接触中了解社会,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加速自身的社会化进程,从而为几年之后踏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所以,和谐学生社团应该是能为大学生就业素质的拓展提供广阔平台的社团。

  4.高校学生社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在我国高校改革的过程中,原有以班级为单位的学习形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班级的作用有所降低,这样便凸显出了学生社团的重要补充作用,学生社团也逐渐成为学校的“基层组织”。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的一种辅渠道,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寓于多种多样的社团活动中,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让大学生接受,充分发挥社团的自我教育功能,这种教育会使思想政治工作更生动活泼,更具有吸引力。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比较复杂,藏独台独东突等各种势力都试图影响大学生的政治观点和价值观念,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边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更是如此。同时随着信息网络化的普及,其负面影响通过网络在校园内传播,使自制力弱、好奇心强的大学生受到影响和误导。面对这些问题,重新定位高校学生社团的功能已成必然。基于此,和谐高校学生社团应该是能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无可替代作用的社团。

  三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近几年,随着高校体制改革和学生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社团在提高大学生素质和繁荣校园文化等各个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取得蓬勃发展的同时,高校学生社团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从而限制了其在新形势下促进和谐高校建设的应有作用。

  1.社团制度体制不完善。目前许多高校的社团管理比较混乱,在部门设置和分工上不科学,没有充分考虑社团的自身性质和社团的宗旨及社团工作人员的工作需求,导致社团运行效率较低。同时没有一整套的管理制度,或者是有管理制度但多流于形式,社团更多的是靠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来进行维持,从而造成责任和分工得不明确,经常出现社团成员相互推诿的情况。另外在社团成员的选择、新老成员的接替以及社团的传承上,没有形成很规范的操作程序,使社团缺少一种连续的、长远的发展,经常出现成员换届之后又得从头开始工作的情况。

  2.社团活动层次较低。许多社团组织一直在低水平上重复,社团的活动缺乏整体策划和精心设计,活动内容没有深度,往往是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这样,社团活动便偏离了社团成立的目的,社团活动的意义大打折扣,对成员的吸引力也逐渐下降,进而危及到社团的存亡。

  3.社团物质保障不足。首先表现在学生社团经费不足上面,由于社团是自发性的组织,从学校和其他来源解决经费的可能性很小,基本上就是靠收取会员费来解决,经费的不足往往导致社团活动陷入窘境;再有就是社团缺少必要的活动场地,一般社团搞活动时都得事先向校方借用场地,这样容易因场地问题而使社团活动的开展受限。

  4.社团功能不适应社会的需求。从社团的现状可以看出,无论是社团类型还是社团活动方式都反映出大学生对社会发展与时代潮流缺乏敏感性和前瞻性,尚未摆脱青少年社会化时期依赖性、被动性、娱乐性的阶段性特征,同时学生社团尚未突破有限的小团体圈子,其活动场所局限于校系内部,缺少与社会的互动。

  除此之外,高校学生社团还存在着诸如社团分类不科学、缺乏校际社团互动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极大的影响到了高校学生社团的和谐发展。我国高校体制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1994年实行招生就业“并轨”改革,1999年又开始扩招,招生规模持续增长,高等教育从传统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高等教育环境的这一系列变化给大学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加上时代的变迁,大学生的社会化问题不断增多,诸如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意识下降、道德素质低下、心理素质脆弱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学生社团作为一个介于社会、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民间团体,应该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发挥足够作用,但目前其影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四和谐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途径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大背景之下,高校学生社团必须重新定位,适时做出结构和功能上的调整,充分发挥其在高校中的“基层”作用,以自身的和谐发展带动校园的和谐发展。具体的可从以下几条路径入手。

  1.树立合理观念,进行科学定位。学生社团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要想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在和谐校园的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最首要的就是树立正确观念,重新进行角色和功能的定位。准确的社团观念和科学的社团定位是高校学生社团走向和谐的前提条件。目前,高校管理部门对学生社团存在较多认识误区:把学生社团当做正式组织的一部分,试图进行严密的控制和管理;不敢放手让学生社团和社会接轨,参与社会活动等。其实,对学生社团的管理不应该等同于对学生党团组织、学生会等学生组织的管理,学生社团作为学生自己的组织,其主要特点就是灵活性和自治性,根据新形势下的育人目标、学科特点等情况,根据学生社团的自身特性,在对其管理上要把握住科学引导,张弛有度,有效有益的原则。

  2.配备高素质的教师辅导队伍。目前高校学生社团开展的活动普遍缺乏深度,活动的层次较低。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缺少有经验的指导者和评估者。低效率的工作方法、缺少竞争意识和使命感,以及大批业余化的管理队伍,成了制约学生社团和谐发展的瓶颈。因此,加强教师辅导队伍的建设便成了增强其发展能力的根本。学校党政干部、社会科学类的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校外兼职人员等都可以成为学生社团的辅导教师。所有辅导教师都必须有坚定而正确的政治方向,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极强的社会责任感,成为社团开展活动和在活动中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3.健全学生社团制度体系。和谐的学生社团必须要有和谐的管理制度做保障,从社团管理混乱的现状来看,可从两方面着手解决:从外部管理制度来说,学校要从宏观上规范社团管理制度如社团成立注销制度、优秀社团评选标准及奖励措施、先进社团个人评选标准及奖励措施、社团财务监督条例、社团在高校中的权益以及学校承诺对社团活动提供支持等。从内部管理制度来说,社团成立之初就必须将自己的章程、宗旨、奖惩制度、经费来源以及开支利用等等进行制度化。这样,社团运行就有了一个可供遵循的条例,便于形成一个比较稳固的运行机制,从而不会受到人员变动影响造成社团的动荡、衰落甚至是消亡。

  4.积极与社会接轨,获取社会资源。一个和谐的高校学生社团不应当是封闭的,它应当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诸如学校间的联合、与企业合作等等。跨校际的联合活动可以实现各高校社团的相互交流,促进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与企业合作,通过企业赞助不仅可以解决社团部分经费问题,还可以在企业的指导下拓展社团成员的能力,使其从更专业、更实践的角度出发看待和理解问题。这一方面可以保证社团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通过广泛合作,还可以提升学生个人能力,并增进学生与社会的接触、增进其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因此高校要积极为社团创造与社会联系的机会,开拓社团之间交流、社团与社会交流的渠道。一个和谐的高校学生社团必须始终与社会各界保持一种互相合作的关系,这样,才能实现从学校走向社会,为社会提供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梁文化.对高校学生社团存在问题、建设与管理的思考[J].百色学院学报,208,21(4)

  [2]丘怡.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与思考[J].宁德师专学报,2008(1)

  [3]陈雁,罗进辉.论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思路[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4)

  [4]王志坚.高校学生社团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探索,2008(6)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gaodengjiaoyulw/2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