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教版新教材在学科专家、课程专家和考试专家的通力合作下,以全新的课程理念和专业视角,对新世纪我国中学地理课改与教学创新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地理学前沿领域在地理教材中的体现恰好也说明了新教材的与时俱进与时代性。
关键词:地理学;前沿领域;地理教材
一、当代地理学研究的前沿领域
(一)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研究
全球变化研究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由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而导致的全球变暖,已引起公众和各国政府的密切关注。地球和地表自然界是有机的整体,全球各个圈层之间相互作用密切。随着人口的增长、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愈加强烈。人类对某一地区施加的影响,会对其他地区产生作用,而今天的措施又将对未来产生影响。当今瞩目的全球环境变化问题与长期以来人类活动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陆地表层过程和格局的综合研究
陆地表层系统,包括与人类密切相关的环境、资源和社会经济在时空上的结构、演化、发展及其相互作用,是地球表层最复杂、最重要、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一个子系统。陆地表层系统具有时空分布不均匀性的显著特点,对全球问题的认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其他领域分异的了解和研究的深度。将陆地表层划分为不同的地域类型,研究不同地域类型的过程、结构、演化,比较期间的异同,是陆地表层格局研究的重要内容。
(三)自然资源保障和生态环境建设研究
人类长期的掠夺式的开发和不合理的经营管理,导致自然资源枯竭、环境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制约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不同尺度的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保持协调的关系。因此,应综合研究我国各类自然资源的格局、过程和动态,从整体性出发研究各类自然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其组合特征和演变规律。研究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之间、不同区域的资源与环境之间、特别是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自然资源的时空变化规律并评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效应,阐明人类经营活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其调控机制和对策。
(四)区域可持续发展及人地系统的机理和调控研究
可持续发展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手段,而人地关系的协调需要从全球、国家和地区等不同尺度和层次上进行。人口、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和生态等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无不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人地系统研究具有跨学科的特点,人地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为此要从空间结构、时间过程、组织序变、整体效应、协同互补等方面去认识和寻求全球的、全国的或区域的人地关系的整体优化、协调发展及系统调控的机理,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决策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其中心目标是协调人地关系,重点研究人地系统的优化,并落实到区域可持续发展上。
二、地理学前沿理论在地理教材中的体现
(一)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在教材中的体现
在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中第二章加入了全球气候变化这一节,本节主要从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三个方面来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了全球气候不断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并能从多个角度探究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认识到全球变暖及其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全球变暖的成因以及危害,了解大气环境保护的措施,从而使学生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念、全球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陆地表层过程和格局的综合研究在教材中的体现
将陆地表层划分为不同的地域类型,研究不同地域类型的过程、结构、演化,比较期间的异同,是陆地表层格局研究的重要内容。在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中,将陆地表层的知识点分布在不同的章节中,包括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气压带和风带、常见的天气系统,使学生认识到大气受热过程与人类活动有关;第三章地球上的水-自然界的水循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水体是相互联系的,人类活动或多或少会对水循环过程产生影响,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既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又能不破坏环境和资源,发挥水资源的最大效益,促进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河流地貌的发育,使学生了解河流地貌会对聚落分布产生影响;第五章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本章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高,同时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以及正确理解人地关系打下基础,通过本章的学习,是同学们明白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统一的整体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致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这几章简单的体现了陆地表层的过程,使学生对陆地表层过程和格局有了初步的了解。
(三)自然资源保障和生态环境建设在教材中的体现
自然资源保障和生态环境建设主要体现在高中地理必修3中,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主要从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两个方面来学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使学生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区域发展会对生态环境施加压力,从而产生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同样从两个方面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来学习区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区域发展一方面要对区域的自然条件实施改造另一方面要开发利用区域的自然资源。区域所拥有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状况,影响着区域发展的方向;对自然条件的适度改造和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事关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高中地理必修3分别从第二章和第三章渗透了自然资源保障和生态环境建设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对自然资源保障和生态环境建设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四)区域可持续发展及人地系统的机理和调控研究在教材中的体现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贯穿于高中地理必修3的整本书,首先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使学生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使学生认识到对自然条件的适度改造和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事关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从两方面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来说明: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地理条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以致影响到区域经济的特点、布局和发展方向,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及时、科学的解决这些问题有利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同样从两个方面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产业转移来说明:任何一个区域都不可能离开其他区域而独立发展,区域发展必须加强与其他区域的联系,以发挥各个区域的优势条件,求得共同发展,从而实现区域间的可持续发展。
三、对教材中体现地理学前沿领域的评价
(一)地理前沿领域在教材中的体现表现出了教材与时俱进的特点
人教版新教材在学科专家、课程专家和考试专家的通力合作下,以全新的课程理念和专业视角,对新世纪我国中学地理课改与教学创新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而地理前沿领域在教材中的体现也表现出了教材与时俱进的特点,让学生学习到了对终身有用的地理。
(二)地理前沿领域在教材中的体现表现出了教材的时代性
新教材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以培养国民文明素质为宗旨。教材内容能与社会热点相结合,使学生学习的知识与社会接轨,体现出了地理教材的时代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
[2]课程教材研究所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
[3]课程教材研究所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
[4]课程教材研究所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
[5]秦瑞英姚华松张志强.当代地理学研究前沿及研究思想发展[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2006年11月
[6]郑度陈述彭.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理论[J].地理科学进展.2001年
下一篇:民办本科外语院校旅游英语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