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高等教育论文

大语文教育与随机-教育职称论文发表网

发布时间:2011-05-26 08:45:34更新时间:2011-05-26 08:46:40 1

大语文教育与随机

作者:米建军

语文教育的实质是语文素质教育。它让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使师生从语文知识的微观教学中解放出来。大语文教育不仅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途径,更是社会发展之所需。 大语文教育范围之广,决定了其学习方法之活。这活就活在“随机”二字上,即“随机而学,顺其自然”。“随机学习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随眼一看皆“语文”。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语文。”举目四顾:那深远的蓝天,广袤的大地,浩瀚的海洋;那太阳、星星、月亮;那山水风雨霜雪;那花草鸟虫;芸芸众生,皆有颜色,有形状,有大小,有高低,有动作。留心一看就明白,就豁然开朗,就柳暗花明。看多了,对客观事物自然有所认识,有所感悟。达到一定的境界则形成能力。语文学习中有这样一种明显现象:写作文,山区孩子往往文笔枯涩,内容单调,除了放牛割草之外就无话可写。因为他们“看”得少,视野狭窄。大城市孩子就不同,他们忽而电视、忽而电影,忽而游公园、逛商场,更有那花花绿绿的大干世界,写起文章来,内容自然丰富。
二、随耳一听皆“语文”。
有一副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其上联可谓说尽“听”之奥妙。山呼海啸,莺歌燕语,蛙叫虫鸣,形成了大自然的交响曲,可随耳听之。在山间石上,花前月下,可听天籁;在大街小巷,厅内店外可听世情;还有热闹街市,“车辚辚,马萧萧”;更有收音机里说的、唱的,广播里讲的……可“听”者不可胜数,学者只要随耳一听,何愁听不会。
三、随口一说皆“语文”。
或诵读散文佳作,或吟唱绝代诗赋,或演讲,或辩论,或座谈,或高唱颂歌,或大发牢骚,或针砭时弊,或面对朝阳诵壮志篇,或目睹夕阳吟断肠歌,或见面时一声“你好”,或分别时一声“再会”。生活中无处不存在“说”,动口之机可不会少。加之你说我说他说,有一人说,有百人语,一呼百应,你唱我和,何愁无说之机会?再者,任何一句话,无论是总统高论,抑或凡夫俗语,都求通畅、明白,以表情达意,交流思想。“口才”这种表达能力是练出来的。一个能说会道、出口成章的人,平时必定爱“说”;那些口笨舌拙的人,是平时少“说”或不“说”所致。两者对比,相形见绌。
四、随手一做皆“语文”。
“君子动口不动手”之说早已过时。“实践出真知”众所皆知。学数学,要动手计算;学理化,要动手做实验;学生物,要动手解剖或制作标本;学语文也不例外,要随时动手,写日记、随笔,作摘录,发感慨,抒内情;或布置一下教室,整理一下宿舍,美化一下校园。街上独行,遇有难者前往相助;郊野散步,遇落水者奋力搭救;公共场所,遇不文明行为,敢于制止;街坊邻里,遇人求写信,欣然代笔。凡事一经动手做了,实践经验就有了,知识、意识化为行动变成了能力,语文水平自然得以提高。
五、“随心”学来效果佳。
“随心”是“随机学习法”的核心,前面几项皆以此为基础,也可说以此为归宿。当然,“随心”不是“无心”,也不是“死心”。“无心”则对万物漠然冷视,会导致视而不见。 “死心”太过执着呆板,抹杀灵性。“随心”的“随”,就是 “顺其自然”,但还得有“心”,这是“大语文学习”关键的一着。“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有心”是何等的重要。“顺其自然”,潇洒学来,不以学为苦,反觉其乐。让大语文学习像呼吸一样成为生命必不可少的部分,正常的人应没觉得呼吸太苦吧?自然吸来,自然呼去,轻轻松松,在有意无意间得天地精灵,生命顿觉舒泰,受益不浅。在“大语文”学习上亦应仿此法,无意摄取万物之精华,用心悟真谛,心领神会,必得神髓,丰富了知识,净化了心灵。如此随心学来,不急不躁,款款踏步,潇洒自如,知识不断增加,能力不断提高,不日便步人语文深官大院,自由自在的寻幽探胜。大语文“随机学习法”效果甚佳,但要做到“随机”却不容易。“随机”的“机”,其实是指“大语文情景”,忽略了这个“情景”则学而难成。教室是基础“情景”,推而广之,宿舍、饭堂、操场、图书馆、阅览室是“情景”,大街小巷是“情景”,山川原野是“情景”。家庭是一个重要的“情景”,社会是更大的“情景”。我们只有注意这些大语文“情景”,重视这些“情景”,大语文学习才派得上用场,否则,就是一句空话。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gaodengjiaoyulw/11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