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传统建筑论文范文(全文8篇)

传统建筑论文范文(全文8篇)

最后更新时间:2025-02-23 12:02:29 检索: chuan tong jian zhu lun wen fan wen_ quan wen8 pian_

传统建筑论文 第1篇

本文作者:董睿 单位: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

所谓取象,是选取个别事物作典型;所谓比类,则是根据个别事物中的共性加以归类、演绎、抽象,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是由归纳到演绎、由个别到一般的的思维方式,兼具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特征。

正是通过这种取象比类的方式,《周易》以阴阳二爻为基本构成元素,通过八卦的排列建构其特殊的符号系统以表征世间万事万物及其情状。其符号系统所表征的物象极为丰富,具有普适的解释功能,在思维过程中,卦象随时可以转变为物象。如以乾卦为例,按《说卦传》的解释,乾为天,为君,根据不同的情状及语境,乾亦为父,为玉、金、寒、冰,为良马、老马、木果,为龙、直、衣、言等等。卦象统物象,不限于一事一象,具有巨大的包容性与不可穷尽性。

八经卦符示天地风雷山泽水火,此乃其基本卦象。八经卦两两相重组成六十四卦,其象征意义进一步扩大,而且直观地表现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如姤卦之中上卦为乾,为阳象,为男;下卦为巽,为女,此卦有女遇男的婚姻之象。《周易》不仅以卦象———物象的结构符示万物,通过卦象与物象之间的联结、转化以模拟显示事物之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通过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互作用,通过归类、演绎、抽象最终导向具有高度哲理性的结论,正所谓仰观俯察以至于穷神知化。《易传•系辞上》曰:“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圣人通过卦、象、辞来表征圣人之意,亦即世间的道理。

《易传•系辞上》曰:“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又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象”“形”“器”是同一层次的范畴,指具体的事物及其形象,而“道”是更高层次的范畴,是与具体事物形象相对待的抽象法则。如《易传•说卦》曰:“乾,健也;坤,顺也”,乾坤两卦符示了健顺两种德性,由此两种德行又引申为两种规范或法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传•象上》),乾坤两卦健顺的德性可以被君子效法,分别成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两种法则。《周易》用卦爻符号模仿万事万物,并以简单的符号象征抽象的哲理、法则,其论证方式和基本范畴均表现为以象表意,均借助自然中已具体存在的情状事物,以“形而下”之暗示传达“形而上”之内容,阐释晦涩抽象之哲理。魏晋哲学家王弼之《周易略例•明象》曰:“触类可为其象,合意可为其征”①,由可触及的象的归类,到难以触及的意的推衍与体悟,这种由意象导向抽象认知的作用机制,人们往往称其为象征。《周易》正是借助意象思维、以广为接受的象征手法来达到其“广大悉备,备包万有”的玄妙境界,整部《周易》即是一部“象征”的巨作,其易象符号的多义性和易象内蕴的流变性正是通过易象的象征性得以展示,以象喻理,隐约含蓄。象征在《周易》中的大量运用,表明它已完全成为一种思维方式。

《周易》的意象思维及其象征主义的特质,体现了先民的智慧与思维特征,随着《周易》学术地位的确立与后世先贤的体悟与阐发,其意象思维的特色逐渐沉积下来,进入到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中,象征手法则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表意方法,从而形成了具有深厚人文精神底蕴、蔚为大观的中华象征文化。

象征一般由两个互为依存、对等的部分构成,此两部分,以西方现代结构主义符号学的术语谓之,即“能指”和“所指”。中国古代不乏关于象征的精辟论述。譬如,南宋乾道年间罗愿之《尔雅翼》曰:“形著于此,而义表于彼。”又曰:“古者有蜼彝,画蜼于彝,谓之宗彝。又施之象服,夫服器必取象,此等者非特以其智而已,盖皆有所表焉。夫八卦六子之中,日月星辰可以象指者也,云雷风雨难以象指者也。故画龙以表云,画雉以表雷,画虎以表风,画蜼以表雨。凡此皆形著于此,而义表于彼,非为是物也。”②此处界说以“形”与“义”分别指称象征之“能指”和“所指”,严谨贴切。

中国传统建筑与象征

中国传统建筑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象征手法的运用遍被庙堂山林,以简单的意象,通过象征的手法,赋予极为丰富、玄奥的意义,令本来平淡无奇的营建建构具有了与天地合德、与四时同序、与日月星辰交相辉映的深远立意,也令简单的图案具有了兴旺繁荣、吉祥如意、子嗣绵延的吉祥寓意,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与盼望。本文从城市规划、建筑、装饰三方面对中国古代营建活动中象征手法的广泛应用及其重要性进行论述。

中国城市规划与象征。中国古代积累了丰富的城市规划经验,建造了许多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相适应的大型都城。周代兴建了丰、镐两京,《周礼•考工记》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③,是较早的关于城市规划的记述,体现了周人理想城市的理念。在营建洛邑时,“如武王之意”,完全按照周礼的设想规划城市布局。召公、周公都曾亲自相土尝水、勘界定址,这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城市规划建设。此后经过礼崩乐坏、百家争鸣、文化高度繁荣的春秋战国时期,城市规划也突破了礼的束缚,各诸侯国因地制宜,营建了各具特色的都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春秋时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阖闾城,管仲因地制宜营建齐临淄城,秦统一诸国后营建恢弘壮丽的都城咸阳,三国时期曹魏依周礼结合合理的功能分区及轴线控制建造邺城等对后世都城规划均有重要影响。

在此过程中,象征手法作为重要的思维特征体现在都城的营建中:伍子胥规划阖闾城即以“象天法地”为主要原则。东汉赵晔之《吴越春秋•卷四》曰:“乃使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陆门八,以象天八风;水门八,以法地八聪。筑小城,周十里,陵门三。不开东面者,欲以绝越明也。立阊门者,以象天门,通阊阖风也。立蛇门者,以象地户也。阖闾欲西破楚,楚在西北,故立阊门以通天气,因复名之破楚门。欲东并大越,越在东南,故立蛇门以制敌国。吴在辰,其位龙也,故小城南门上反羽为两鲵苗,以象龙角。越在巳地,其位蛇也,故南大门上有木蛇,北向首内,示越属于吴也。”④不仅从整体布局赋予宏阔高远的象征意义,在城门数目、种类、方位、门之装饰、朝向诸方面也极富象征意义。秦都咸阳之设计意匠主要取法于天象。《史记•秦始皇本纪》曰:“三十五年,……始皇……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三辅黄图》曰:“(始皇)二十七年作信宫渭南,已而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自极庙道骊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始皇穷极奢侈,筑咸阳宫,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则紫宫,象帝居。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①以渭水为天汉,咸阳宫作天极,以复道象天上之阁道,其余宫殿也均与天体星辰相对应,咸阳城摹拟天体星象,成为天体运行之缩影;借驰道、复道等将咸阳周围二百里内宫观连成一个整体以拱卫京畿。

隋大兴城营建之初,巧妙地结合自然地形地貌,赋予其神妙的象征意义。基址用地南北横亘六道高坡谓之“六坡”,据唐李吉甫之《元和郡县志》记载:“初,隋氏营都,宇文恺以朱雀大街南北有六条高坡,为乾卦之象,故九二置殿以当帝王之居;九三立百司以应君子之数;九五贵位,不欲常人居之,故置玄都观及兴善寺以镇之。”②六道高坡乃自然地貌,将之解释为乾卦之象则令此都城选址在此龙首原具有了非凡的意义,乾为龙,为君,此地非贵为天子之人君无人能居之。六道高坡寓意为乾卦之卦划,自北向南每道高坡即象征乾卦对应之爻位。自北向南第二道高坡即对应《易经•乾卦》之九二爻:“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易传•象上》曰:“见龙在田,德施普也。”九二爻位于下卦之中位,象征龙出现于田野之中,象征着天的恩德和给予万物的生机开始普及到天下。将宫城安置在此位置既符合宫城居于都城之中北部的布局要求,又较好地契合九二爻的象征意义。《易经•乾卦》之九三爻辞:“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置百司于此,勉励百官忧勤惕厉,尽职尽责,方可无咎。

隋大兴新城“六坡”基址有遵善寺、杨兴村及古槐等前代旧物。隋初扩建遵善寺并改名大兴善寺,而为隋大兴新都规划设计之要素。九五之位是六爻之中最为尊贵的爻位,宇文恺巧妙地将佛寺与道观布置于非凡夫俗子所能居之地,以城市中轴线为中心对称布置,玄都观与兴善寺隔街相望,高高耸立于第五道高坡之上,气势宏伟,强化了中轴线的恢弘壮丽。此既反映了隋大兴都城规划法天象地的规划理念,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布局尊重并巧妙利用基址的自然及人文等要素进行整合创新的规划传统。隋唐长安城作为都城不仅利用“六坡”建立“君、臣、神、人”之空间环境关系,还在皇城内规划东西相对之太庙与社稷坛,外郭东、南、西三面各置三门以应“左祖右社”“旁三门”之传统规制。其于启夏门外规划圜丘、先农坛、籍田,宫城北规划地坛和蚕坛,春明门外规划日坛,开远门外规划月坛,形成了一种神圣的为后世都城所承继的宇宙秩序。其法天象地的规划理念亦逐渐成为广为认同的准则,据唐代李淳风之《法象志》记载:乾元元年三月,改太史监为司天台,于永宁坊张守珪故宅置。敕曰:“建邦设都,必稽玄象;分列曹局,皆应物宜。灵台三星,主观察云物;天文正位,在太微西南。今兴庆宫,上帝廷也,考符之所,合置灵台。宜令所司量事修理。”③可见“建邦设都,必稽玄象”已成为营建活动的不容置疑的原则与共识。

元大都由精通易学之太保刘秉忠依“象天法地”意匠主持规划。以一、三、五、七、九为天数取其中为五,二、四、六、八、十为地数取其中为六,五加六为十一,为天地中合之数。元大都东西南三边依王城之制,均“旁三门”,惟北边仅开二门。此为“天五地六”,共十一座城门,即其规划之意匠,喻意天地之中合。《史记•天官书》曰:“南宫朱雀,权、衡。衡,太微,三光之廷。”④三光为日、月、星。钟楼之西的中书省居紫微垣之位,全城轴线之南的大内宫城居太微垣之位。《易传•彖上》曰:“日月丽乎天”,“重明以丽乎正”,故元大都正南门名丽正门。元宫城正殿为大明殿,其前为大明门,左右为日精、月华二门,把日月和光明置于最崇高的地位,把宫城置于太微垣的位置上。

清紫禁城之建筑布局是天地间最贴切之象征。紫禁城之四门东为东华门,南为午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即清神武门),为效法“四象”之意。传说天上五宫之中宫居中,中宫又分三垣,中垣紫微所居之中宫之中为宇宙之中心位置即上帝之所居,故天子当居紫微宫,宫城谓之紫禁城。紫禁城正门午门平面凹型,其红墙黄瓦,雕梁画栋,朱漆大柱,飞檐翘角,中间洞开三门。午门砖石墩台之上建五座重楼,正楼九间,象征“九五之尊”。太和门北之三大殿位于土字形三层重台之上,这不仅抬高了三大殿高度,还是中国传统文化阴阳五行“土”居其中之体现,故紫禁城将其最重要部分以汉白玉砌成“土”字形三层重台。乾清宫与坤宁宫之清、宁二字均为安定、祥和之意。紫禁城横贯东西之金水河将广场分为南北两半。其自紫禁城西北角流入宫中,并流经重要建筑物前,以成背山面水之意向,并依金生水之意名之金水河。总平面布局中关于形式象征之深刻寓意更是俯拾皆是。

譬如,圆明园后湖景区之沿湖环列九岛,于南部正中最大岛设“九州清晏”之正殿,意为“太平时世,河清海晏”,九岛环列布局象征“禹贡九州”,即国家政权统一集中,九岛象征九州之中华版图。帝都皇宫如此,城市、乡野山村其总体布局亦莫不如此。成都城形似龟,《搜神记•卷十三》曰:“秦惠王二十七年,使张仪筑成都城,屡颓。忽有大龟浮于江,至东子城东南隅而毙。仪以问巫,巫曰:‘依龟筑之’。便就。故名‘龟化城’。”①即为龟城。东魏邺城南城亦以龟甲之形制规划设计的龟城。平遥古城形如龟之头尾和四足,有“龟城”之称,九江古城也呈龟形。福建泉州古城、龙岩古城素有鲤城之称,此即借鲤鱼跃龙门、鱼化为龙之说,故以鲤鱼象征文风昌盛。温州永嘉苍坡村即以文房四宝为构思之典例。自南寨门进村,寨中有东、西方池,西池宽阔如大砚池,砚池北岸空地躺石条三根如墨锭。村西有倒映此砚池之笔架山,正对笔架山之村寨主街谓之笔街。村落大致方形如纸,似纸笔墨砚俱全。佛山三水大旗头村首文房四宝之象征亦俱全,文笔塔为笔,水塘为大砚池,地堂为墨锭,大地为纸张。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先生在谈及“中国建筑的精神”时感触地说:“再没有其它地方表现得像中国人那样热心于体现他们伟大的设想‘人不能离开大自然’的原则。皇宫、庙宇等重大建筑自然不在话下,城乡中不论集中的或者散布于田庄中的住宅,也都经常地出现一种对‘宇宙的图案’的感觉,以及作为方向、节令、风向和星宿的象征主义。”②

中国传统建筑营建与象征。单体建筑中的象征手法,以明堂最为典型。《三辅黄图》曰:“明堂所以正四时,出教化,天子布政之宫也。黄帝曰合宫,尧曰衢室,舜曰总章,夏后曰世室,殷人曰阳馆,周人曰明堂。先儒旧说,其制不同。……《考工记》云:‘明堂五室,称九室者,取象阳数也。八牖者阴数也,取象八风。三十六户牖,取六甲之爻,六六三十六也。上圆象天,下方法地,八窗即八牖也,四闼者象四时四方也,五室者象五行也。’皆无明文,先儒以意释之耳。”③《礼含文嘉》曰:“上圆象天,下方法地,八窗象八风,四达法四时,九室法九州,十二座法十二月,三十六户法三十六气,七十二牖法七十二候也。”④《明堂阴阳录》曰:“明堂之制,周旋以水,水行左旋以象天。内有太室象紫宫。”⑤《资治通鉴》曰:“丁亥,诏定明堂制度:其基八觚,其宇上圆,覆以清阳玉叶,其门墙阶级,窗棂楣柱,枊楶枅栱,皆法天地阴阳律历之数。”⑥中国古代建筑,尤其是重要的礼制建筑,正如前文所说“建邦设都,必稽玄象”,在城市规划和建筑物总体布局中要赋予丰富的象征意义一样,在单体建筑的设计中,无论其平面布局、建筑造型、细部做法等等皆有其象征意义。

由建筑功能及用途的不同,其所采用的象征意义也有所不同。如明堂多“法天地阴阳律历之数”,与天地、阴阳、五行、八风、四时、四方、四灵、十二辰、二十四节令、星象之“三垣”和“二十八宿”方位等象征意义紧密关联。因天坛为祭天之所,故多采用与天相关的象征手法:圜丘和祈年殿是天坛之主体建筑。天坛南北轴线为长360米谓之“丹陛桥”的台基,台基由南向北逐渐由1米升高到3米,其地形北高南低,取步步升天之意,象征天高地低。皇穹宇周边围墙呈圆形象征天象。皇穹宇南之圜丘谓之“祭台”或“祭天坛”,为皇帝祭天之所。坛四周有内圆外方两重壝墙,象征天圆地方。九为阳之极数,象征天。圜丘中心为圆形天心石,从心向外三层台面每层均铺有九环扇面状之石板,石板数均为九的倍数。圜丘四面石栏雕刻花纹之石板数,三层台面栏板总数360块,象征历法一周天之数。祈年殿前身之大祀殿为合祀天地神祗之所,乾隆改为祈年殿按敬天祈神规制而建专祀“皇天上帝”。其为三重檐圆攒尖顶,上覆蓝色琉璃瓦,高九丈九尺,祈年殿圆形之殿象天圆;蓝色之瓦象蓝;殿正中四根通天龙井柱,象四季;中层十二根金柱象十二月;外层十二根檐柱象十二时辰;中外层相加二十四柱象二十四节令;三层相加二十八根柱象周天二十八星宿;再加顶部八根童子柱为三十六根柱象三十六天罡;大殿宝顶中心之雷公柱象一统天下。北京天坛亦为体现象征意匠之典例。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之象征手法。“龙、凤凰、麒麟、白虎、龟”谓之“五灵”,其与“辟邪、螭、天禄、马、羊”等经常共同用于装饰建筑物。晋代崔豹所撰之《古今注》曰:“皇帝乘龙上天。”皇帝以真龙天子自居,汉墓砖画中有《黄帝巡天图》为证。龙象征皇帝,龙在宫殿装饰中居绝对统治地位,故与皇帝相关之宫殿、器具、衣冠、工艺品等均饰之以龙。据统计仅故宫太和殿之里外上下即有龙万条之多。清康熙间陈元龙所编之《格致镜原》卷九引《炙毂子》曰:“秦汉以来帝王陵前有石麟、石象、石辟邪、石马之属,人臣墓前有石虎、石羊、石人、石柱之类。皆以饰垅如生前之仪卫。”《史记•天官书》曰:“众星列布,体生于地,精成于天,列居错峙,各有所属,在野象物,在朝象官,在人象事。”基于此,诸植物之装饰同具象征意义,譬如荷花象征高洁,竹子象征傲骨,牡丹象征富贵,松柏象征长寿,菊花象征高雅,兰草象征幽娴,石榴、葫芦、葡萄等象征多子多福等等。水仙、海棠、梅花、灵芝等植物也常作建筑装饰之象征物。甚至诸种字类和锦纹图案也因具象征意义而用以建筑装饰。譬如,福、寿二字组成之图案多表吉祥之意,由此尚衍至“五福庆寿”、“二龙捧寿”诸图案。花卉、锦文及动物图案相结合,诸如由牡丹、白头翁组成之“富贵白头”,由菊花、麻雀组成之“居家欢乐”,由柿子、如意等组成之“万事如意”,由松鼠、葡萄组成之“子孙满堂”,由喜鹊、梅花组成之“喜上眉梢”,由马、猴、蜜蜂、印绶组成“马上封侯”,由猴子、松树、蜜蜂、印绶组成之“挂印封侯”等等,无不取意吉祥。

基于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五行相生相克理论自然地被用于建筑装饰。中国传统建筑以木架构为主,木生火,木易燃,但水克火,水能灭之;而金生水,故有些建筑构件采用了铜柱、铜柱鑕、铜门楣、铜泄水槽、铜包门限、铜铰链、金釭和铜斗拱等金属物件。水克火之原则于山墙、山尖、屋脊、瓦色、藻井上莫不运用。藻井为室内顶棚结构凹进之处。明朝宋濂所撰《寓林折枝》之《齐桓公让工师翰》曰“……嘉木以为桯,文磶以荐址,画藻以奠井。”①西周春秋之际已有于藻井内绘制水草植物之法以防火。汉代应劭所撰之《风俗通义•侠文》曰:“殿堂象东井形,刻作荷蔆。蓤,水物也,所以厌火。”②汉代王延寿之《鲁灵光殿赋》曰:“圆渊方井,反植河蕖。”③即水克火之原则由来已久。屋顶象天属阳为乾,顶下象地属阴为坤。鸟性为阳,鱼性为阴。屋脊两端之“鸱尾”即“鸱吻”亦象征龙,元明清三代改“鸱吻”为“龙吻”,其义相同。中国传统建筑之屋脊多以龙饰,且脊筒子多以水草、荷花等饰之。屋顶以绿色琉璃瓦寓海水,中有紫龙游之,白色浪纹寓龙于水中持护以避火。歇山或悬山屋顶尖部之博风板为房屋外檐装饰之重点,山花或开窗或饰以浮雕彩画富有变化,中国古代主要以惹草和鱼装饰山尖。以水生植物惹草和鱼为山尖装饰图案源于水克火之象征,唐代谓之“悬鱼”,宋代谓之“垂鱼”,装饰于博风板之合尖处。宋代以降,除惹草垂鱼以外还有雕云垂鱼及后来之蝙蝠如意等等,其义已非水克火之主题而是源于辟邪,故惹草尖端雕为“如意头”之形以寓吉祥。水克火之象征还彰显于屋顶覆瓦之色彩。譬如,明清北京紫禁城宫殿多铺黄瓦,而其藏书之所文渊阁却铺黑、绿色之琉璃瓦,以水克火之寓意预防火灾。

综上,在中国传统建筑的规划设计营造过程中,从总体布局到门窗砖瓦上之图案花纹设计,虽然形态各异,却不约而同地阐释着中国古人的象征主义特质,它使中国传统建筑、城市、村镇、园林如大自然般千姿百态,丰富多样,其无不象征着中国古人所希冀的生生不息、福寿平安、吉祥如意之情结。

象征的观念系统及重要意义

如同《周易》通过隐喻与象征建构了“广大悉备,备包万有”的思想体系一样,中国传统建筑藉由象征的手法,将深厚的中华文化巧妙、精练地融入了传统建筑的营建之中,使建筑透射出古人对宇宙对世界的认知、对社会对人生的体悟,体现着古人的价值取向与生命观照。

吴庆洲教授曾将中国民居象征表达的思想观念分为了五大系统:“追求与宇宙和谐合一的哲学观念系统;向往神仙境界、佛国宇宙的宗教观念系统;宣扬儒家文化的礼制观念系统;希翼子孙繁衍生息的生殖观念系统;祈求幸福平安吉利的生存观念系统。”④吴庆洲教授的分类比较科学合理地界说了民居建筑中象征所指向的思想观念系统,这一观念系统是其使用者思想观念系统的完整体现,不同类型的建筑,因其功能及使用者的差异,其象征的观念系统也有所不同,在宫廷建筑与其他重要礼制建筑中,天命神授、礼以及与宇宙和谐合一是其最重要的主题,以表征其权利的神圣合法性、对礼法的崇尚以及奉天时、本天道的为政原则。在民居建筑中,希翼子孙繁衍生息、祈求幸福平安吉利则是最为普遍的主题,而在士人园林中与自然宇宙的合一、对神仙境界的向往、对高洁品格的追求则为主要的象征主题。

象征的观念系统涵盖了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并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逐渐变化、发展,但变化的仅是象征所指向的思想观念,而象征手法本身与其赖以存在的意象思维方式已逐渐内化为民族思维的特质与表意的基本系统,其立意构思主要通过象征得以体现,因此,象征是连接建筑与文化的重要环节。对中国建筑史的研究,除了研究其营建技术及形制以知其然,更应着力于对建筑文化的研究,了解建筑所以然的根本规律,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了解古人在规划、设计过程中所遵循的规律与原则,才能真正把握中国传统建筑发展的脉络。对象征手法及其观念系统的研究正是这一研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象征求其神而不执着于其形的思维方法,所讲究使用的形而上的、高蹈的语言,所流贯的符旨与符征,所指之实与能指之虚的游弋,也为今天的建筑设计提供了创作的源泉与新的生命力。

传统建筑论文 第2篇

本文作者:高锐 单位:伊通满族自治县工程建设招标投标管理办公室

传统建筑中强调依山傍水、遵循自然的方式,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建筑布局、建筑位置、建筑材料,还是从建筑方式上看,都蕴藏着深刻的建筑节能理念;气候环境等因素与人的居住条件相协调,规划布局选址,认为近水且靠山、背风,生机盎然的地方是居住的好地方,如风水家讲究山川形势,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环境的客观性选择;建筑材料的选择方面遵循着与气候相适应的原则。建筑细部构造的处理方面是传统美学和适应气候的要求的综合。

气候适应性设计的要素包括与建筑环境相关的气候条件,如室内热环境,热环境和室内空气品质对人的影响显著,约有1/3的能量消耗用于为人类提供热舒适环境;而日照是考虑住居气候条件的首要因素,日照条件的适宜性要因地制宜。建筑自身不同朝向的墙面,日照的影响不同,我国在太阳能的利用上占有一定的优势;良好的居住环境应保持适宜的温度,适当的湿度环境也很重要。气候适应性设计研究的要素有通风与防风,用以改善室内的温度、湿度等气候条件;隔热与保温能获得令人舒适的室内温度;遮阳与采光光可以改善室内的温度和湿度。

传统建筑自然通风技术及应用

自然通风也是人们对建筑必然的要求,自然通风的作用体现在实现有效的被动式制冷,提供新鲜、清洁的自然空气,具有改善室内空气环境,促使空气流动实现建筑的生态型的特点,是实现建筑节能性的重要手段。人们通过营造防护林达到挡风聚气,其技术特点包括整体性、灵活性和实效性。

建筑的自然通风对建筑内部环境舒适作用很大,建筑项目的选址是所有工作的第一步,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环境的客观性选择,较好的选择是在冬季主导风向影响较小而且顺应夏季主导风向的地方。即综合多种学科进行建筑选址勘查,依照基地上太阳辐射和自然通风情况来规划建筑布局,利用高大建筑物或地形遮挡冬季恶性风流,优势在于广泛的可操作性和准确性。

传统建筑把建筑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建筑通风是通过风压和热压来实现的。要有良好的朝向,以便取得引风条件,风压得利用是通过空间尺度的变化,热压的利用是通过温度差的变化,从而形成相邻空间的空气交换,要利用好建筑本身及建筑周围的各个要素,与建筑一起构成一套完整的体系。

院落是我国传统建筑中最重要的空间形式,院落平面尺度常常修建的很小,称之为天井,传统建筑中天井有单天井和多天井之分。天井的形状以南北向纵长方形为好,横长方形天井的优点是横向长,进风面就宽,在使用天井通风的院落建筑中,适当的减小房屋的进深,会改善居室内的通风效果。另外,楼井不仅可以引风,还有采光和换气的功能。

中庭在现代建筑中非常常见,对于建筑通风很有效。设计方法表现在大小、位置、数量方面。现代设计要结合建筑物理科学进行反复测算,通风塔是现代节能建筑中常用的获得自然通风的手法,改善夜间的人体热舒适感觉。

我国传统建筑构造复杂,建造巧妙,满足建筑物自然通风,可利用屋顶通风、利用楼层高差通风。保持良好的朝向,在平面中设计贯通整个建筑前后的通廊,在通廊的轴线上设置天井,前后房屋不同空间的屋顶高度要有差异,使建筑的空间结构也越来越自由。

利用传统建筑通风技术的设计方法可以按照以下步骤展开:对当地传统建筑自然通风进行评估,选取典型案例。对选出的典型个案进行进一步科学分析,确定气候和地块的自然通风潜力,预测自然通风驱动力,确定自然通风方案,根据设计要求和设计参数选择通风设备,进行控制系统的设计,评估设计方案并作修改。

利用传统建筑通风技术的设计原则及隔热保温技术

对传统建筑通风技术“形”的改进,要经过现代手法的重新设计;对传统建筑通风技术“神”的改进,这必须依赖于现代的测控技术和模拟技术,须运用现代测控技术彻底对其原理进行分析,实现了低能耗、自调节的目标;利用查尔斯柯里亚的实践给我们的启示建立通风塔的体量。

另外,温度是室内热环境的一个重要的指标,采取调节季节温差,调节昼夜温,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保持泥土材料的稳定性,建筑整体的抗震性能,致力于这些传统建筑的变革,发挥其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应用价值,使节能高效而现代的新型传统建筑大放异彩。

传统建筑论文 第3篇

本文作者:王天琪、李新慧 单位: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传统建筑虚实相生、内外相融的空间形态恰恰是传统文化中辩证精神的反应。

古人以人为本的观念用中国传统建筑空间语言有了集中的表达。人本精神,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意思。认为人与自然,人与万物的关系是自然和谐的,是一种“神人同在”的观念,正是这种观念使人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诗经•斯干》云“: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似续妣祖,筑室百堵。西南其户,爰居爰处,爰笑爰语。约之阁阁,椓之蠹蠹。风雨攸除,鸟鼠攸去,君子攸芋。”其中说明了建筑形态与功能的关系,这是一种本质性的认识,即把遮蔽性作为建筑的本质属性之一,体现了建筑最初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存在。古人热爱自然,也渴望回归自然,溶于自然,建筑空间作为媒介提供给人们更多的选择。可见,由建筑空间在衍化出纷繁复杂的人生。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语言表达了古人的生活本质。“道”是古人探询的终极目标,但这不是形而上的知识讨论,而是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自身追求的体现。这种生活观贯穿于人生的每个角落,是人生活的重要组成之一。也就是说,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重组合展现出古人的生命历程。为了适应这种要求中国传统建筑予具有使用功能和精神功能复合的特点。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义”。(引自《论语•述而》)可以看出艺术在古代中国不像西方那样,脱离生活而独立于日常生活之上,而是融于生活之中,作为一种手段体现仁德、修养性情,所以空间艺术也是和生命活动的节奏相呼应的。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语言成为古人教化人伦,治理天下的基础之一。《淮南子•本经》:“是故古者明堂之制,下之润湿弗能及,上之雾露弗能入,四方之风弗能袭;土事不文,木工不琢,金器不镂;衣无隅差之削,冠无觚蠃之理;堂大足以周旋理文,静洁足以享上帝、礼鬼神,以示民知俭节。”直接说明空间形象意义具有明显的伦理道德教化作用。再看《史记•汉高祖本纪》的记载:“萧丞相营作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高祖还,见宫阙壮甚,怒,谓萧何曰:‘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萧何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遂就宫室。且夫天子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後世有以加也。’高祖乃说。”由此可见壮丽的空间形象是政治理想和皇权威仪的象征。

总而言之,天道人性,见于建筑,化成空间。古人的方法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于建筑空间之中,如《庄子•大宗师》所写“藏天下于天下,而无所遁”。循之,我们就可以清晰地找到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空间语言的方法,寻其特征。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的特征》[1]写到,将中国古代建筑单体的各构件组合方法称为“文法”,他说:“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同样的,空间语言的组织也是有其“文法”可循的。

建筑空间语言作为一种表意手段,其中丰富的表情、独特的魅力不弱于文字语言的表达能力,而不同的表现和内涵则得自于空间组织手法的多样性和艺术性。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空间语言的目的就在于挖掘其成就和丰富的表意手段,为今日的建筑设计提供借鉴之源。

传统建筑论文 第4篇

本文作者:刘晓萍 单位:五洲工程设计研究院

“形式服从功能”使建筑师的思想被条款限制,这些功能使建筑师看不清自己本国的传统文化,建筑周围的客观环境等等,从而产生出一些没有特征的建筑。

符号性是将人们生活所见的繁杂的东西简化、提炼,从而获得其本质,演化出更多更有创意的东西。首先想要讨论的符号性并不是一种现在建筑的表现手法,而是想说明一个中国建筑的状态。中国的大部分建筑还陷在一种符号崇拜当中,很多人认为东西方的建筑理念是相同的,设计是无国界的,但是如果具体到一个项目,传统的文脉必须要尊重,特别是居住建筑与人的生活习俗、地方气候条件、居住模式等决定因素要在设计方案里得到很好的反映,就不能够随便引入一些外国的东西。从这个角度讲它又是有国界的。

传统文化可以通过视觉的形式来表达,卡伦认为视觉会唤醒我们的记忆体验,以及那些一旦勾起就难再平息的情感波澜。然而“从形式到形式是创造不出新路子来的”,现在的大多数仿古建筑都是形式上的模仿,虽然拙劣,但是它们是人们在不断回溯自己本身文化的萌芽,是将古建思想融入现代的第一步。

中国古建设计思想与当代建筑设计思想比较

中国古建设计思想与当代的矛盾。中国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经济方式,造就了原始文明中重选择,重采集,重储存的活动方式。从建筑材料来看,在我国古典建筑是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系统。现代我们的建筑都由更加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做框架,木材已经退出了建筑历史的大舞台。木结构确实有着很多问题,砍伐树木会导致森林减少,同时木房屋也存在防火,防虫,防潮等大量问题。材料的转变也带来了结构上的转变,钢筋混凝土在抗压抗拉能力上远远高于木材,所以建筑才可以越建越高,既节省空间又开创了一种建筑的新格局,同时在安全性上也得到了保证。中国建筑的形态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古建的特点如前文所述,就空间上来说古建在平面上讲究围合,即房屋包围院子。房屋、墙垣等围合成院落,以院为中心。而现代中国建筑受西方建筑的影响,为了节省空间主要以楼房为主,形成一个功能完善的小区(即包含多个建筑),楼与楼之间配以绿化。也就是说中国建筑由平面展开向竖向延伸发展。

思想上的融合。“中国固有式”建筑的正式提法出自民国政府,具体而言它是指运用西方建筑技术手段,同时又具有中国古代官式建筑的某些形式特征与视觉效果的中国近代建筑。这一阶段的建筑师们纷纷提出“依据旧式,采取新法”,即在思想上仍然禁锢在中国古建筑的设计思想上,但在材料和技术上迈出了新的一步,可以说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建筑师的思想开始有了转变。

“民族形式”建筑所处的特殊历史背景,便使这一阶段的建筑设计思想充满了政治性和传统复兴。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但国际形势与社会的不稳定使得建筑师们有着各种各样的思想,首先出现的是以官式大房顶表现民族形式。这时,设计师已经抛开了低矮的木式建筑,但他们为了保留“民族”的特色,将古中式的屋顶架在砖与水泥的结合体上,这类的代表作有北京民族文化宫,北京友谊宾馆,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等,它们顶着个“大帽子”坐落在北京城内。

由横向发展变纵向发展,传统建筑以一层居多,有人认为做到三层就已经不能算是中式建筑了,因此,目前的中式建筑主要运用于别墅方面,这就大大限制了中式建筑的发展空间。而部分项目把中式建筑的精华和理念应用于小高层、高层设计,取得了较好的市场效果。如广州的云山诗意人家,从入口处月亮门的应用到江南步桥的引入,从木格窗的运用、建筑立面的考究到中式家具的摆放及园林小景的设计都体现了中式建筑的神韵。

庭院是传统建筑中最有价值的部分,而且中国人心中的那种情节,很大程度上跟院子是紧密相连的。中国的传统住宅与西方的住宅在空间格局上的不同之处在于,西方是以起居室为核心来布置它的功能,而中国是以院子为核心的,生活的场景都在院子里面展开。因此,做好院子与房子的布局关系,也就做出了中式建筑的精髓。北京的观唐项目规划布局借鉴了老北京四合院与胡同的规划布局,采用了以中间十字轴向外平铺的街巷式布局,即主街宽、巷子窄,独门独户,并且根据中国北方传统院落的特点,运用了近3m高的院落围墙,以此把私家宅院和公共空间区分开来。

古建设计思想在国家图书馆新馆中的应用

国家图书馆分二期建设,一期工程的建筑形式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气势恢宏、庄重典雅,呈高低错落式环绕,布局对称而严谨。屋顶采用四坡顶和盝顶结合形式,改飞檐翘角为秦汉风格的平直方脚,突破了当时建筑界学院派古典主义的主导风格,孔雀蓝色的琉璃瓦大屋顶,外墙是淡灰色的瓷质面砖、浅色的花岗石基座、汉白玉的栏杆。这些淡雅明朗的饰面材料,配以古铜色的铝合金窗和茶色玻璃,凸现出清新淡雅的民族书卷气。二期新馆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水平伸展的体态和简约风格,人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升起的基座和台阶、巨大的立柱,水平延展的巨型屋顶等基本要素。整个楼体分为基座、屋面和屋顶三部分,它们分别象征着传统意义上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心大厅位于大楼中央,空间从地下1层至地上第5层都十分通透。

从新馆的内部结构来看,新馆更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思想。在最底层可以将最上层一览无余,并且每一层空开的空间逐层增加,并产生出一个个正方形的边缘,就好像回字一样,而这种形式可以再一次回溯到四合院上,围合而中通,人们在保持自己的私密性的同时更注重与天地的交流,即天人合一的思想。馆内没有过多的装饰,通透的设计和木制书架再一次运用光与影的手法,虚实结合变化出一个充满书的气息的境界。朴实的设计又显示出了中国人中庸的思想。新旧两馆虽在建筑形式上有所不同,但是手法相似,且都传承古韵,摆放在一起自然和谐,国图新馆为中国古建筑设计思想在现代的应用增添了新的一笔。

结语

中国古建设计思想与现代的融合还有很大空间,我们既可从传统、民族文化中汲取养分,又可以从国外借鉴经验。像悉尼歌剧院那样以贝壳的方式成为水上的一颗明珠做到了天人合一;像巴塞罗那建筑大师高迪的作品精怪富有创意,却取自于其身边的小事物,也可谓效法自然;赖特的落水山庄完美地运用了水山之势,而中国山水画最是注重此道。今后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建筑的“意”“境”,找出属于中国的文化建筑。

传统建筑论文 第5篇

本文作者:周会科、谭良斌 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窗棂纹样大致可分作平棂及菱花两种;最简单的平棂当推直棂或版棂(如图1),破子棂(如图2);其次是斜或正方格眼;再复杂一点的是什锦窗,又称步步紧(如图3)。每当棂子太空之处常加花头如工字卧蚕花草方胜等(如图4)。以上数种棂纹全平直不弯。拐弯的称拐子纹,最常见式样是灯笼框;此外尚有冰裂纹,正卍字,斜卍字,亞字,盘长,井口字,回字等。又有圆框内作平棂或平棂内作方圆光者。又有将棂子作成各种写生花者,如故宫钟粹宫横披上的竹纹棂子[2]。以上所述纹样只是中国几千年来众多窗棂纹样中的代表,那些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纹样更是多不胜举。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窗棂纹样在当代中国风建筑中的应用

自1929年由当时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施工的中山陵建成时,这第一座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的大型建筑组群就采用了传统的建筑样式。文化是历史的映射和沉淀;文化传统是现代城市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是推动民族车轮不断向前的动力源泉,而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和沉淀下来的精华。采用传统的建筑样式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更是为了树立民族自尊和民族自信。一直以来许多建筑师都在尝试中国风的建筑形式,建筑师通常将传统符号进行加工,采用抽象或简化的手法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而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窗棂纹样更是这传统符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982年落成的香山饭店,是由国际著名美籍华裔建筑设计师贝聿铭先生主持设计的一座融中国古典建筑艺术,园林艺术,环境艺术为一体的四星级酒店。尽管香山饭店建成后贝聿铭先生认为因其破坏了香山当地优美的自然环境而是一件失败的作品,因此从未再次造访。但是这座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交融的新古典主义作品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建筑师提供了新的创作方向。这座建筑除采用白墙灰瓦外还大量采用方形、圆形、菱形、扇形窗,并直接采用了如斜方格眼、冰纹等窗棂样式。尤其在立面处理上采用类似什锦窗的窗棂纹样作为墙面装饰,而在大厅的玻璃屋顶的钢架处理上则采用直棂纹样。作为贝聿铭先生在大陆的另外一件作品,同时也是其封山之作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是他为其家乡设计的一件精品。苏州博物馆新馆除了和香山饭店一样采用白墙灰瓦和大量采用方形、圆形、菱形、正六边形窗外,在其立面和屋顶处理上同样采用了窗棂纹样最为常见的方形与菱形的组合(如图5),而在大厅的玻璃屋顶的钢架处理上则是采用直棂纹样与菱形相结合的样式。在广受赞誉的深圳万科第五园的设计上,在一些细节处同样能够看到传统窗棂纹样的影子(如图6)。由台湾著名建筑师李祖原设计的上海世博会台湾馆,在其一侧立面上开的三个小窗(如图7),则是采用冰纹纹样,窗户虽小,线条虽简单,但却很具传统意味。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窗棂纹样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启发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窗棂纹样是传统文化的精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当代的建筑设计需要历史积淀作为背景,使这些传统的元素来反映当代的民族文化精神[4](p20)。窗棂纹样的美学意义在于阐明了传统文化及其精神,值得当代建筑师从中引用和学习。

在设计中,建筑师可以直接运用传统窗棂纹样到自己设计的门窗之上。也可以将其拓展运用到建筑的其他部位,例如运用冰纹到玻璃幕墙之上(如图8)。或者对这些窗棂纹样进行简化或抽象的艺术化处理,甚至可以提炼其传统的精神意义,并运用到当代设计中。不仅在建筑设计上可以应用,在城市规划中例如利用图底理论观察这些窗棂纹样(如图9),或者一些其他的方法或理论,我们同样可以受到一些特殊的启发。或者是在景观设计中(如图10),仍同样具有特殊的意义。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窗棂纹样是建立在历史的基础之上的,传统文化也必将会为当代建筑设计提供源源不断的财富。传统文化需要现代设计这个平台将其延续,现代设计更需要传统文化来为之指引。在当代建筑设计中,建筑师要做到取其“形”、延其“意”、传其“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把民族的东西传承下去,才能使中国当代建筑设计有所突破[4(]P40)。国外的现代建筑,是外国民族的现代文化。其时代性的内容,反映着人类历史发展的水平;其民族性的内容,只可供其他民族欣赏和借鉴[5]。在整个人类奔向现代化的洪流中,每个民族都能够也都应该根据自己的特色、沿着自己的道路,创造出自己的具体民族性和当今时代性的建筑文化。

传统建筑论文 第6篇

本文作者:吴赛男 单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城市特色的形成取决于建筑文化景观的整体性。整体性的形成是靠各个元素之间的有机联系方式来完成的,对于城市传统建筑来说,在建筑间起联结作用的空间景观特征要素在形成整体景观特色中起着纽带作用。但是,整体性也并不是意味着完全相同或雷同,景观生态系统内部的多样性同样是景观特质的重要方面。这些特征要素由于各类街区的场所、功能不同,常常会显示出风格各异的景观结构形态,但在多样、混杂的背后,又同时蕴藏着共同的、一致的景观构成元素,成为有机联系的纽带;并以某种空间排列的隐性次序(如韵律方式),形成相互融合的均衡整体。此外,城市建筑景观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缓慢演变,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都会在它的建筑细部特征与街区空间特征上留下烙印,产生多样的建筑景观形态和风格,显示其历史的积累与变迁。因此,建筑文化景观的整体性应该是多样性和协调性的统一,城市建筑文化景观的保护应不光局限于单体建筑的保护,而需要把它放在整个城市的环境背景之下,才能确保我们的保护活动产生与原有建筑景观相协调的作品[1]。

义乌历史悠久、文脉流长,有着灿烂的建筑文化,从干阑式建筑到砖瓦院落式建筑,从砖木构建筑装饰文化到中西方建筑文化的交融渗透,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建筑文化景观,这些精美绝伦的建筑,承载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向人们讲述着义乌的沧海桑田,这正是需要保护的建筑精髓。

义乌传统建筑的平面布局多以天井院落式为主,三面房屋一面墙或是四面房屋把建筑群体闭合成一个规整的矩形,中央留出一个天井,形成半开放式的公共空间。天井不仅满足了通风、采光、气流交换的作用,也是人们主要的活动空间。春有百花,秋望月,夏有凉风,冬听雪。不论是豪门大户的宅中花园,还是小户人家的庭院,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与建筑整体构成了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居住理念。廊道在义乌传统建筑中也非常多见,人们一般会在各厢房之间重重设廊,且纵横贯通,有利于组织穿堂风。对于二层的居住层常常会设置半开放的“望廊”,“望廊”又多与一层的堂屋连接为一体,于是堂屋也成为一个半开放的空间。此外,在公共建筑当中“廊桥”“亭台”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它不仅可以为人们遮挡风雨,而且为人们在开放性空间中营造了半私密性的区域,便于人们的交流。由于厢房内宅是家庭居住生活的空间,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廊道、天井、亭台形成的半开放空间可以很好的完成从私密性空间到开放性空间的过渡,同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设计者对室外空间的向往、依赖与营造。这些半开放性空间的设计都蕴含着丰富的自然意识,一种对自然的执着追求,一种对和谐的渴求,它不只是一种建筑形态,更是一种文化、一段历史。

义乌传统建筑在设计风格上,地域特征非常明显,具有典型的“粉墙黛瓦马头墙”的特点,颇具徽派建筑特色。建筑外墙山面的马头墙有五花式的、三花式的,或是观音兜式,不仅起到了防火的消防作用,又增加了建筑物立面景观美感,并使得整个建筑群落显得错落有致。义乌传统建筑整体色彩以黑白为基色,青砖、粉墙、黛瓦,以黑、白、灰的层次变化组成单纯、统一的建筑色调,具有质朴典雅之美。在建筑材料选择上也极具当地特色,多以砖、木、石为建筑材料,且无论是普通名宅,还是富商豪宅,或是官宦府第,均采用青布瓦,而不用琉璃瓦。屋面形式采用硬山顶双面坡,清水脊,形成风格统一的屋面构造,与马头墙一起形成优美的天际线,与义乌的盆地丘陵自然景观相呼应,景观的整体可识别性非常强。这种主张平淡自然的建筑美学观,更与义乌传统商人勤劳纯朴的价值观相呼应。然而,近年来随着市场化程度越高,拜金主义思潮越浓厚,建筑设计中“欧陆风”盛行,建筑色彩鲜艳明亮,与传统建筑文化景观格格不入,这一点是急需扭转的。

义乌传统建筑的装饰工艺性极高,装修特色主要体现在东阳木雕的“清水白木雕”,同时又融合了砖雕、石雕和绘画等工艺形式,重点在厅堂梁架、门面、门窗隔扇以及外檐廊等部位进行装饰,形成了一套适合本地气候、生活、生产和重要资源条件的装饰模式。建筑的隔扇、梁架等部位通常饰以东阳木雕,不管雕得多精细,一般都不以五彩勾画,木构件用清漆稍作油饰,保持木构件的本色,具有素净典雅的风格,代表性的建筑作品有黄山八面厅这种“满堂雕”的唯美型建筑装饰形式。在建筑的门面、照壁、女儿墙等处常常以砖雕、石雕工艺作装饰,内容题材广泛,有反映戏曲神话题材的人物雕刻,也有表现吉祥寓意的花草虫鱼,更有将反映当地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劳动场景搬上了画面。“粉墙黛瓦马头墙,镂空牛腿浮雕廊,阴刻雀替龙须梁,风景人物雕满堂”,这是对义乌传统建筑文化景观的最好描述,这些装饰、雕刻把设计者的文化理念融入建筑中,极大地丰富了建筑的文化内涵。在记载历史、传承文化上,建筑比文字更加生动形象,义乌的这些建筑景观特色元素正是义乌悠久历史文化的缩影和见证,而这些正是我们所需要保护的特质。如果历史文化可以不用写在纸上,而是通过秉承当地文脉特色的建筑传递到每个人的心中,历史文化就能在人们鲜活的生活间延续下去。因此,我们需要将这些特征元素广泛地融入到新建筑中去,使整个传统景观成为一个和谐的、连续的整体,将城市的特色随着时代的变化永远的流传下去。

城市传统建筑文化景观的保护不应着眼于单体古建筑的保护,每一座建筑都是城市整体风貌中的一个单元,它需要与其他的建筑物之间保持有机联系,才能使城市的整体特色得以完善,使得传统文化景观在新建筑、新城市中得到传承。面对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面对日趋失去特色的义乌市,如何在城市新建的同时保持与原有建筑、原有景观间的有机联系,如何保证兼具建筑文化景观多样性和整体风格的统一性,是每个城市规划者和建筑师们应该严肃思考的问题。

传统建筑论文 第7篇

本文作者:洪祖根、周钰 单位:安徽省黄山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

由于历史街区的保护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城市规划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更愿意追求单纯的经济效益,在原先历史街区上进行新的城市建设,一条条传统街道、一片片历史街区在推土机下正逐渐消失,危旧房改造、城市更新工程使历史文化街区正遭到严重的破坏;原有的历史街区缺乏相应的保护,街区建筑面貌被现代城市生活严重破坏,城市公用设施常缺乏更新,因此这些街区正逐渐成为城市中景观风貌衰败、文化内涵缺失的地区。

目前我国历史街区保护工作开展的概况

在中国,历史街区的概念是基于历史文化名城(镇)保护的基础上提出的。从全国范围的历史名城和历史名镇保护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除丽江、平遥、乌镇等城镇较早实行古城整体保护,其他城市多采用分级保护和重点保护相结合的方法。随着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不断重视及保护工作开展的不断深入,也涌现很多成功的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的案例,如南京的夫子庙依托文庙和秦淮河的文化特质,建成了规模宏大的以明清风格为主的仿古建筑群,形成以古玩字画、美食、金陵旅游纪念品等为特色的综合性历史商业文化街区。又如杭州河坊街,作为杭州市区唯一的保持古城历史风貌的老街,在杭州旧城改造时免遭全面拆除的命运。经历改建后的河坊街体现了清末民初风貌,重在突出文化价值,营造以商业、药业、建筑等为主体的市井文化氛围,保持其历史的真实性、历史文脉的延续性和历史风貌的整体性,也为杭城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历史街区为顺应时发表展的要求,在延续和保护原有历史风貌及空间格局的基础上,成功将街区内特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同一定的商业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并使这些历史街区重新恢复或延续旺盛的人气和活力。

徽州府衙及周边发展背景和发展现状

徽州府衙坐落在歙县,由于明初对各级地方城市的规模和官署的建设统一法令的颁布,徽州府衙在经历了宋元兵燹,易代沿革以后,在明代恢复旧规,完善新制,迎来全面的重建浪潮。其后,明清易代,不废明制,沿革为主,不时修缮,却再无如此大规模的重建活动。府衙建筑群南北长138m,东西宽36m,总平面设计为137.12m×37.09m,用明尺方三丈网格,正厅居中路几何中心,后堂居后堂院落几何中心。周围环境包括西至整个月城范围,北至原府衙北墙,东至小北街,南至曹氏二宅,以及十字街西段、打箍井街北段,总面积约为5.4hm2。历经岁月洗礼,在府衙丧失其作为古代衙署建筑的行政办公作用之后,周边街区相应的历史文化特色已逐渐流失,并逐渐从人们的记忆中淡忘,取而代之的是混杂的办公楼、居民楼、商业街区,办公楼、宿舍区的建筑体量巨大,建筑形式与原街区不相协调;南部商业街区出售商品种类多而杂,对历史街区相互干扰较大,设施配套不全。作为歙县老城区重要的历史街区,现在的徽州府衙街区内各种交通流线组织凌乱,商业聚集自发性发展严重,街道景观界面相对混乱,安全隐患严重,既割裂了街区原有的历史文脉,又严重影响歙县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城市面貌的发展和徽州地域文化特色的塑造,因此对于府衙周边街区的改造势在必行。

徽州府衙历史街区的定位

国内众多城市已有对其传统历史街区进行改造的成功案例,如前文中所述南京夫子庙、杭州河坊街以及安徽屯溪老街等,这些街区改造后均成为集宗教祭祀、游览赏玩、商业购物、民俗展览等多位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功能的历史街区,这些街区既保留当地传统的建筑形式和风俗文化,又具有一定商业价值,同时凝聚了一种重要的“场所精神”,其特殊的氛围更加强了市民及游客对此地的认同感,甚至深入到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和意识当中,丰富着人们的生活。歙县历史悠久,文化昌盛。自隋唐以来,一直为徽州府治所在地,是古徽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素有“东南邹鲁”“文化之邦”的美誉,程朱理学、新安画派、新安文学和戏曲、徽派建筑等多种文化流派与艺术形式在这里交融,是中国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集中展示地。歙县亦是文房四宝中“徽墨”和“歙砚”的主要产地,境内自然景色秀美,历史文化建筑遗存众多,于1986年被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是安徽省重要的历史名城和旅游目的地之一。对徽州府衙及其历史街区改造的定位是通过对歙县本地深厚的徽州历史文化底蕴的挖掘,以徽州特色历史文脉的传承为基础,打造以古徽州文化为主题的,集历史文化展览、民俗表演、皖南特色商品展销为一体的独具皖南特色的历史文化主题街区。

徽州府衙历史街区改造策略的探求

黄山的屯溪老街之所以名扬内外是因为其老街原有建筑面貌和当地风俗民情的完好保存,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于明清时期徽州的古街市。而徽州府衙历史街区的首要工作就是对府衙核心保护区内建筑进行重新修缮,以恢复其原有建筑风貌,使其建筑面貌焕然一新。对于复原历史建筑必须本着尊重文物原状的原则,深入广泛的进行史料研究和建筑式样的论证,按原有建筑布局、建筑形式、建筑材料和建造技艺进行保留、维护和修缮。加强和美化重要节点处的建筑风貌,如加强入口处具有古徽州特色的承宣坊、南谯楼等周边景观环境的整治,对其中褪色的构件进行集中粉饰,必要时进行亮化,增加绿化,提高入口节点的美学和引导价值。入口处开阔场地可改造成集聚型的文化广场,以便在重要节假日举行民俗文化演出时期能容纳较大的客流。加强府衙周边街区破旧建筑和不协调的建筑进行集中更新和维护,更新后建筑在形式、色彩、体量等方面与原有建筑相一致或协调,或对原有徽派建筑形式进行提取和变异,将高低错落的马头墙,宽窄变化的巷道与传统院落结合起来,使人置身其中有不同层次的空间感受。对府衙周边商业街区的运行秩序和街道空间界面进行整顿,如对市场内乱搭乱建的遮阳棚和随意摆放的商品进行清理,对商业牌匾进行统一设计,增加其历史文化底蕴。

商业功能对于历史街区来说看似矛盾和冲突,但若修复手段和措施得当,依然可以将二者很好结合起来。上海城隍庙,南京夫子庙,这些历史街区都成功的将商业价值的开发和当地特色历史文化很巧妙的结合起来,实现了历史、经济价值的双重增值。徽州府衙及周边街区也有部分商业业态,但商业设施和店铺较为混杂,经营模式较为落后,既经营日常生活用品,也经营皖南特产。在历史街区周边设置较为混杂的小商品经营模式,显然与府衙街区的历史文化发展背景不相符,因此对徽州府衙周边商业业态进行整合,重点打造以书画、徽墨、歙砚、宣纸、徽州传统工艺品等具有古徽州民俗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展销的商业街区,进一步提升商业街区的文化档次。作为一个具有一定历史的老城,歙县曾经拥有众多老字号,如各种名点小吃、黄山烧饼及徽菜馆等。随着城市商业的不断完善发展,众多老字号已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只能成为老徽州人旧时的回忆。因此在府衙历史地段内恢复这些老字号,在不影响街区传统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共同整合成具有徽州地方特色的老字号特色文化街,使流逝已久的老字号从人们的记忆中重回现实。

历史街区要想复兴,恢复其原有生机和活力,必定要恢复原先生活在这里的百姓日常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前两条策略是对文化底蕴的保护和传承,而只有延续该街区居民的原有的生活方式、风俗民情,才能使得历史街区中最精髓的传统文化价值不断延续下去,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复兴历史街区的活力。因此可将街区入口处广场及府衙内广场,改造成具有传统历史氛围的文化广场,定期在府衙内及周边举行黄梅戏、皖南花鼓戏等地方戏曲的演出,在重要节日时令定期举行庙会、民俗文化表演等重大节庆活动,同时在徽州府衙内进行知府上任、开堂审案等历史情景再现活动,这些民俗文化活动不仅将人们从现代文明社会拉回到历史的记忆之中,对本地的居民来说具有绝对的认同感,而对于外地游客也会产生相应的强烈认知作用。

徽州府衙历史街区范围较大,除府衙历史文化保护核心区之外,还包含周边商业、办公、居住等众多类型的用地。因此只有将此街区作为整体统一考虑,核心区域重点保护,周边区域内建筑风格与核心区建筑风格尽可能保持一致,并严格控制街区内高层建筑和大体量建筑的建设。历史街区内部交通尽可能多采用步行交通系统或慢性交通系统,减少车流与人流的相互干扰,减少街区内外交通压力。同时对南谯楼、正堂、仪门等重要建筑和景观节点进行亮化工程,美化加强其外观形象,与特色鲜明的文化步行街区形成多点+多轴线+聚集广场的“点、线、面”布局形式,同时增加夜景照明,使其在夜晚依然能看到灯火辉煌、人声鼎沸的繁华传统街区的场面。对历史街区的管理和保护在规划管理层面上多为宏观控制,而历史街区的具体保护内容和实施方案却是一项庞大的、系统的、细致的工作,这就需要城市管理者、规划设计者及市民之间的相互协调和配合,将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内容结合起来。然而保护工作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来自政府、政策、经济利益等多方面的压力和困难。因此根据实际情况,必要时制定法定保护条例,将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上升到有关部门的管理层面或法制层面加以明确和落实也是十分必要的。

结语

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发展的见证,具有深深的历史烙印,是城市历史、文化、美学价值的重要物质载体。其中的建筑、街道、环境设施等众多物质要素共同体现了该城市独有的文化特质和核心竞争力。因此有必要保护城市中为数不多的、依然留有传统风貌的历史街区,保护好城市中历史遗产和民俗文化的连续性,以环境整治入手、以调整周边业态经营模式为手段,重视对传统历史文脉的传承和保护,整体统筹,以重塑和恢复历史街区原有的生机和活力。

传统建筑论文 第8篇

一、传统建筑装饰元素的重点分析

1.建筑题材的选取

在中国传统的建筑装饰元素中,主要是以雕刻、彩绘以及飞檐等方式组成,而这些元素所采用的题材都是以人物、飞禽和走兽等,而这些题材都是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的,其主题都是以吉祥祥瑞、趋利避害的主题,并且,民间艺人都是可以通过某种自然的现象或者是以民间的故事等形式来随意安排题材的组合,这样表达方式可以突出题材和人们情感之间的交流,并且,这种情感上的交流具有艺术上的美感。

2.建筑元素的表达形式

在现代的建筑形式当中,可以通过彩绘、雕刻等元素来表现人们对生活的憧憬。更能在现代建筑形式上进行充分表达,体现建筑本身丰富的民俗和民风以及传统文化的形式。尤其在建筑彩绘中,彩绘可以充分运用色彩的关系,逐步强化装饰图案绘制在建筑构件中的效果,从而可以更好地显示出人民对生活的情感,更好地帮助人民展现自我个性,增强建筑构建的生命力,一般的情况都是运用在门扇和斗拱等建筑构件上。另外,在建筑雕刻上,可以形成中国传统的建筑风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建筑整体上的特定功能,进而满足当前人们对建筑的审美需求。尤其是在木雕建筑上,更是显得非常具有文化上的内涵。木雕,这是古代建筑的骨架形式,并且可以通过对木材以及其他材料进行相应的雕刻,其中所表达的功能和具体上的审美意义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都是运用在柱子和房梁上等一些附属构件上,从而能够体现出一种古朴的艺术格调。而且,木雕可以按照工艺可以划分为浮雕和圆雕等方面的建筑元素。

二、传统建筑装饰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设计方法运用

在传统的建筑形式中,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和全方位的构建元素来进行建造的,并遵循一定的方法和原则,将其灵活地运用到建筑装饰中去,使得装饰元素在建筑形式中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

1.在传统建筑元素在引用

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对传统的建筑元素中对构图优美和简洁的团加以运用,这样就能够达到相应的审美需求,例如,可以将龙纹和几何雕刻运用在茶楼建设中去,或者是可以采取祥瑞的设计,并借此表达建筑中所具有的江南传统的水乡村等特点。

2.传统建筑元素的抽象变异

在中国传统的建筑元素中,可以充分利用中国元素的抽象变异,并通过几何的简化和夸大的艺术手法进行运用,切实改变传统建筑中的各种结构,达到强化建筑形式的主题,使得建筑形象更加生动和鲜明,这种方法主要是可以灵活地运用在窗户以及斗拱等上面,这样就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建筑的现代美和传统美,深刻感受到方格窗户的错落有致的形式,这样就不但可以有效地体现出建筑的现代感,同时有蕴含传统建筑美,所以,运用抽象变异的手法,逐渐创造出具有现代美的几何体,这样就可以使得建筑在具有使用功能的同时,进一步打破了建筑呆板的形式,充分展现出建筑形式之美。同时,在世博会的中国设计中,就是对传统建筑装饰元素的灵活运用,使得更多的中国元素展现在国人的面前。通过大胆的变异,并经过现代技术的分解和组合,这样就不但可以展现现代化的工程技术美,同时,又可以进一步表达中国文化特有的文化精神和气质。

三、结语

现阶段,从以上的文章分析可以知道,在现代化的建筑装饰设计环节中,可以有效地借鉴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文化,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内涵中得以展现,所以,我们就必须要继续深入挖掘本国传统建筑装饰元素的精华,并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创造出全新的设计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现代建筑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

作者:王文中 单位:常州中泰装饰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