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学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和原湖北三峡学院于 2000年6月29日合并组建。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的前身是于1978年成立的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先后隶属于水利电力部、能源部、电力工业部、国家电力公司,1996年与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合并,组成新的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成为“211工程”建设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湖北三峡学院是由原宜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宜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宜昌职业大学于1996年合并而成。
学校办学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1946年,1978年开始举办本科教育,1996年开始举办硕士研究生教育,1998年借用兄弟高校培养博士研究生,201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学校面向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20余个国家(地区)招生,大部分专业在25个省份进入一本招生,其中在湖北、陕西、宁夏、吉林4个省份整体进入一本招生。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有本科生自主招生资格、优秀本科生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权、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资格、少数民族预科生资格,招收留学生和中国政府奖学金生(CSC)资格、免试招收香港地区学生资格。2009年,国家水利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签定协议,部省共建三峡大学。2011年,学校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目前,三峡大学已成为水利电力特色与优势比较明显、综合办学实力较强、享有一定社会声誉的综合性大学。
学科专业
学校现有29个学院,70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工、文、医、经、管、法、教育、艺术九大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5个,省级本科品牌专业 10个;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7个;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0门。现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3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有工程、工商管理(MBA)和翻译等12 个硕士专业学位点,有11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普通本科生24285人,硕士研究生3010人,留学生926人。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984人,其中教授351人,副教授81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93人;有博士生导师46人,硕士生导师937人;获批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获批“楚天学者计划”设岗学科42个,获批“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及楚天学子人选76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人,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14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3人,省级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6人,湖北名师3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1人,有16人入选湖北省新世纪人才工程;学校聘请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蒙代尔及21位院士在内的273名专家担任兼职教授。学校是“湖北人才工作十强高校”。
基础设施
学校占地面积3787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40万平方米。建有3个标准田径运动场,1座体育馆,1座综合训练馆;建有5个学生公寓小区,5个标准化食堂,有各类教学实验(实训)中心18个,包含功能实验室169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4万余台(件),设备总值达3.96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270万册,各类数字资源20000GB;建有160多个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基地,其中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省级十佳大学生创新基地1个、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1个。校园网连通全校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教师公寓、学生公寓,网络设施先进、性能稳定,现代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应用范围不断拓展。2008年被授予“中国教育和科研网三峡地区节点单位”。2011年被评为“高等教育信息化先进单位”,2012年成为教育部首批全国66所本科院校试点单位之一。
科学研究
学校建有湖北长江三峡滑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三峡库区生态与环境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三峡地区地质灾害与生态环境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新能源微电网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防灾减灾、水电工程施工与管理、水电机械设备设计与维护、天然产物研究与利用等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水电站仿真、岩土工程研究中心等2个原国家电力公司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理(肿瘤)科研三级实验室1 个,地质灾害防治、建筑质量检测装备、现代中成药物制备工程、食品胶体等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石墨材料、头孢类药物中间体、柑橘生物保鲜、金银花、智能气泡水位计、新型液压气动技术及产品、微电机、光电检测技术等10个省级共建校企研发中心,三峡文化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水库移民研究中心、区域社会管理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三峡大学研究基地等7个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有水工程与可持续发展湖北省高校自主创新重点基地和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院、水电科学研究院、新能源研究院等74个校级科研机构。建有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具有建筑工程设计甲级资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监理、评估甲级资质,水利行业工程设计、电力行业工程设计乙级资质,岩土工程勘察乙级资质,旅游规划设计及城乡规划编制丙级资质。
学校近5年来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500余项,其中国家攻关课题、“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重点科研项目近400项,累计项目经费达8.5亿多元;有100余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其中,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8项,二等奖23项,三等奖36项;获省部级社会科学奖励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6 项;获授权发明专利近200项;公开出版学术专著、译著、教材400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累计12000余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的论文每年700余篇;有1000多项技术开发成果被应用于水电工程建设、灾害防治、大坝监测、边坡绿化、工程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化工、医药卫生、旅游规划等行业领域。学校主办有《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三峡论坛》、《实用医学进修杂志》、《水电工程进展》、《灾害与防治工程杂志》等学术期刊。
人才培养
学校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方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确立“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全面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全面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实施教改工程、创新创业工程,深化学分制教学改革,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力组织开展学科竞赛和文体竞赛活动。近5年来,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比例、英语四级通过率稳步上升;就业率保持在95% 以上,居省属高校前列,近两年,连续两届入围教育部“全国高校就业50强”候选高校。在校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取得了可喜成绩。2013年,我校学子在多个大学生竞赛中摘金夺银,共获得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奖励234项,其中国家级奖励95项。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屡创佳绩:本科生获一等奖3 项;研究生获一等奖4项。
中国月期刊网给三峡大学学生及教师提供了 三峡大学毕业论文发表及 三峡大学教师职称论文发表的平台,为各位师生提供论文发表、写作指导、文献参考,期刊征稿代理,职称,核心期刊,论文检测,Sci,医学,教育,科技论文发表等服务。
本站编辑部会不定期面向三峡大学招聘校内兼职编辑,有意向的师生可直接咨询在线编辑老师,点击咨询。
上一篇:法律论文我国中小企业法律保障研究
下一篇:河南警察学院研究生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