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综合监控系统作为国内轨道交通应用领域里新技术新模式。对监控系统组成和系统集成方案进行了分析,对出现的问题和对策进行了研究。探讨如何使综合监控系统与地铁运营管理需求更好结合,与地铁管理模式相互适应的对策。
关键词:综合监控系统;应用;维护;建议
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地铁线路开始考虑和实施综合监控系统,通过综合监控系统统一的软硬件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互联互通、设备集中管理和维护,以及对子系统故障的监测,并为紧急情况下事件的处理提供全面而及时的信息和控制能力,提高地铁整体运营调度管理水平。
1、综合监控系统组成及集成方案
1.1系统硬件组成
系统主要由中央综合监控系统、车站综合监控系统(包括综合后备盘)及综合监控骨干网等组成。
中央综合监控系统用于监视全线各车站(包括车辆段)的各个子系统的运行状态,完成中央级的操作控制功能。地铁综合监控系统在中央监控中心设立中央级监控网络管理工作站。中央级监控网络的核心是冗余配置的以太网交换机;车站综合监控系统与车辆段监控系统分别位于车站、车辆段。用于监视车站各子系统的运行状态,完成车站级的操作控制功能;综合监控骨干网是连接车站级监控系统和中央级监控系统的主干传输通道,它将中央级监控系统、车站级监控系统和车辆段监控系统连接为一有机整体;车站车控室设置综合后备盘(IBP),实现紧急情况下(灾害及阻塞)相关重要设备的后备控制功能。
1.2系统集成方案
从集成系统的范围和集成深度来看,目前国内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系统集成方案可分为以下4种。可根据建设规模、成本控制以及运营模式的需要选择实施不同的方案。
信息集成方案:信息集成就是保留目前各系统的分立局面,利用各系统提供的开放式数据接口,增加相应的数据收集、存储、分发和处理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和系统间的快速指挥。如南京地铁2号线采用信息集成方案,暂考虑只监视不控制。
部分浅集成方案:该方案对部分软硬件平台接近的系统进行集成,其优点是技术成熟、容易实施、工程投资增加不大。该方案以满足各集成系统的正常功能为主,但由于集成的范围有限,对提高地铁系统整体运营操作方便效果不大。如重庆轻轨的FAS、BAS系统,深圳地铁一期工程的FAS+机电设备监控系统(EMCS)+SCADA都可以看做这种集成方式。
准集成方案:准集成是将除通信、信号和自动售检票系统外的大多数支撑系统集成为一个系统。该集成方案中各设备系统的软硬件平台接近,容易实施,改善了目前各系统分散零乱的局面。如广州市轨道交通3、4号线已采用了这种集成方式,为这种集成方式提供了实施经验。
深度集成方案:该集成将地铁的全部配套系统和支撑系统集成为一个系统,是一种理想的集成方式,但涉及面太广,工程实施难度大。正在实施中的广州地铁5号线、北京地铁5号线、成都地铁1号线、深圳地铁3号线等均采用这种集成模式,但目前还未建成投入运营。香港地铁、新加坡地铁有较成功的完全深度集成实施运用经验,可供内地地铁建设借鉴。
与安全有关的系统宜采用准集成或深度集成的方式,在一个工作站界面上报警时弹出图形界面并有声光提示,能完成相关的操作;只与运营管理有关的系统人机界面,宜采用信息集成或部分浅集成的方式,用辅助工作站实现对地铁全局各子系统实时信息的掌握。
2、综合监控系统需重点解决的问题及策略
2.1数据处理与协议转换
综合监控系统中所有集成与互连的系统数据都统一接入综合监控系统的前端处理器(FEP)。前端处理器负责综合监控系统与各相连系统的接口管理,完成规约转换、数据初始处理、周期访问和协议转换,并将不同格式的实时数据转换为综合监控系统统一的内部数据对象格式,提交到系统车辆段、车站级和中央实时服务器。但这样易造成前端处理器通信瓶颈,随着系统的扩大,信息传输的实时性将会受到影响。因此,对FEP的技术指标等级要求较高,如深圳地铁3号线前置数据处理机采用专用工业级产品或高性能、高速度、高可靠性的知名品牌主流服务器,前置数据处理器独立装置不与其他设备合并。FEP应具有支持多种协议转换、支持多种通信接口的模块;应具有足够的网络口、串口,以接入相应系统;各功能模块应具有自诊断功能。每个FEP通过1000Mbit/s以太网接口与综合监控系统交换机相联。FEP是冗余配置,单点故障不应影响系统功能,以保证数据流的处理与传输。
2.2人机界面整合
综合监控系统集成范围较大,集成软件完全取代了被集成子系统的软件,并实现被集成子系统的全部功能,极大地提高了集成系统的性能。因此,集成软件人机界面图形层次多,软件开发工作量很大,特别是数据库的二次开发和数据结构统一规划,有的专业系统需要建独立的数据库,而有的专业系统可利用其他专业的数据库。例如:对于信号ATS的集成,由于信号系统是涉及行车安全的设备,并有专用的软件和通讯协议,如果通讯协议的开放条件许可,则可在综合监控系统的人机界面中嵌入其系统的图形人机界面,实现复视管理功能,方便运营人员在统一的平台上操作人机界面。而另外一些单系统所特有的功能,由于综合监控系统实现此功能需要较高的成本(无法利用成熟的软件,需要在新平台上进行开发),因此综合监控系统工作站利用串口接入,通过互联来实现此功能。
2.3系统时钟同步
车站级综合监控系统需向与之集成和互联的系统即时主动发布时钟信息,而不需要指出具体的接收者,需要这种时钟信息的系统可以有选择性地接收该时钟信息,从而更好地保证了系统的实时性。但监控网络规模扩大后,传输时时钟延迟必然加大,且众多信息通过中央路由器时可能会产生拥塞,影响实时性要求严格的故障诊断信息传输(如电力系统监控和数据采集(PSCADA)等),严重的话还会造成数据报文的丢失,影响监控中心做出正确及时的决策。因此,实时性要求严格的系统(如PSCA-DA)应接受通讯母时钟的信息。
2.4系统的可靠性与容错性
综合监控系统一旦故障对整个系统影响较大,因此其服务器、交换机等应采用冗余方式。如深圳地铁3号线采用了后备线控站方式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当控制中心发生事故时,后备线控站的综合监控系统工作站以中央级用户登录使用,可监控全线车站常规设备;后备线控站能提供与中心级系统同样的功能,直至原控制中心恢复,转交控制权。此外,在综合监控系统中安置多个复制的软件模块,可以通过“故障代码”及“发生事件”使用这些复制的备份软件,来实现系统的容错。
2.5系统的可扩展性
地铁综合监控系统的服务器、交换机等关键设备应预留20%~40%的容量或插槽;软件宜采用无限点可扩展软件,为今后系统扩展打下基础。这样,如果是同构系统的扩展,只需简单将其数据域合并;而异构系统的扩展则建立网关。地铁综合监控系统的体系结构应适合系统动态扩展,可在线修改、扩充子系统而不干扰已经运作的其它子系统。新加入的子系统调试通过后,可以和原有的系统无缝地集成,共同实现整个地铁的各项任务。
3、结论
综合监控系统在实现各设备系统整合监控的同时,更须与运营管理需求相结合;在实现统一操作维护界面的同时,更须体现各子专业监控习惯和使用特点;在实现方便使用的同时,更须方便分层管理维护;这样才能在实现综合监控系统“做大”的同时,将综合监控系统“做强”。
综合监控系统已成为现代轨道交通设备运行监控的重要应用平台。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综合监控系统必将在现代轨道交通运行管理应用中发挥更突出的作用,为轨道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dianzijishulw/975.html